|
精彩案例:一打工女孩的咨询
来源:温州日报
实习期间,我曾以咨询助手的身份,参与一名外来务工女孩的治疗案例,感受颇深。
小林是一名来温一年的务工人员,20岁。第一次来,她小心翼翼地关上咨询室的门后,拿出《温州日报》心理版,说是看到报纸上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后才下定决心来这里的。
随后,我们开始了交谈。近一年来,小林不知什么原因,常常感到不快乐,晚上也睡不着,以前的热情都释放不出来,即使与老乡们在一起还是感觉很孤独。她感觉心理出了问题,很想去看心理医生,但又怕老乡们知道后会认为自己是“神经病”,而且认为“打工妹看心理医生是不是太奢侈了?”内心充满矛盾。
让我开心的是,小林最终还是选择了摈除陈见,相信心理咨询。接下来的咨询不仅可以看到小林的努力和心理变化,也给我这个心理咨询新手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变化。
初步了解小林的心理问题后,我们给她做了几项心理测试,结果发现小林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并且情绪比较不稳定,内心细腻敏感。我们与小林一起商定了咨询方案,同时布置了第一次家庭作业:让小林回去试着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点8至10条。
第二次见到小林时,小林认真地拿出一个小本子,为我们念起了她写下的7条优点。小林说,为完成作业,她特地问了一起生活的几个老乡的意见,但还是不能一下子找齐10条。我们很自然地将话题切入小林与老乡们的关系上。
“我觉得我很自卑,因为与同伴在一起时,看其他人都有说有笑的,自己却很孤独……我觉得别人对我的评价是不好相处。”我们着重探讨了自卑、与人难相处的定义,在讨论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小林对于交友的渴望,好在小林最后领悟到是自己很少真诚表达感情、拒绝别人走进内心、又不好意思去了解对方等原因才引起难交友。
小林第三次来咨询室时,距离前次咨询已有一周时间。小林首先谈到这一周中,尝试着真诚地向老乡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心情也有所改善。根据事先商定的咨询方案,我们给她做了一次行为训练。具体做法是要求小林走出咨询室,对着前面的大树连喊自己的名字三声。原本以为很容易的一件事,对于小林来说,却是如此困难,以至于这一任务竟花费了40分钟。
回到咨询室,我们要求小林谈一下这次行为过程中的内心感受。想不到小林的情感体验如此激烈,以至于她一时无法描述,几分钟后,她的心情才稍微平复,叙说了自己的感受。但直到咨询结束,我仍能感受到小林初次暴露在公共场合下大喊自己名字的焦虑情绪。
我担心小林会因为这次行为训练中强烈的无助感而中断咨询关系。没想到咨询结束后的几天,小林打来电话,要求预约下次咨询的时间,其想要改变自我的强烈愿望着实让我吃惊和敬佩!
遗憾的是,由于轮转到其他医院实习,我未能再次看到小林的心理成长过程。不过整理本案例之前,我从小林的心理咨询师那里了解到,后来小林又去接受了一次咨询,此时她的心境已基本恢复正常,对自我也多了正面积极的评价,人际关系有了明显改善。
她感觉心理出了问题,很想去看心理医生,但又怕老乡们说她是“神经病”,而且打工妹看心理医生是不是太奢侈?
[ 本帖最后由 蓝色心情 于 2008-7-23 18:2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