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源] 脊髓损伤人群骨骼肌肉退变与骨健康管理

[复制链接]

1023

主题

6223

帖子

76

积分

主治医师

Rank: 5Rank: 5

UID
2451984
精华
0
积分
76
金币
116112
推广币
3070
在线时间
601 小时

初级贴星中级贴星高级贴星坛之铁杆坛之栋梁人气美女苗圃医学社区推广达人苗圃医学社区版主团队苗圃医学社区实名认证蛇年幸运勋章马到成功勋章签到达人勋章羊年得意勋章超级帖王猴年大吉勋章已经结束苗圃2年学士学位证坛之元老鸡年大吉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5 2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脊髓损伤人群骨骼肌肉退变与骨健康管理

一、 退变、老化基本概念

生物学观点认为,衰老是生物随着时间推移,自发的一个必然过程,表现为结构机能的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退。

一般认为,退行性变,就是指跟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的一种异常改变,俗话称“老化”。

二、 研究 SCI 人群退变意义

(一) 意义

在过去几十年,脊髓损伤的死亡率很高,很多患者受伤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随着医疗的发展,今年的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在过去几十年里,脊髓损伤患者的预期寿命在逐渐上升,已经相当于健康人群,或者和健康人群相差无几,这得益于急救、手术、康复各方面技术的进展。

研究 脊髓损伤 的问题,可以 为政府、健康机构、科学工作者提出导致更好的促进健康策略,避免因存在脊髓损伤而健康和幸福指数下降。

(二)研究概况

截至 2012 年底,中国权威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脊髓损伤患者长期的骨健康问题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骨量丢失导致骨折风险增高;肌肉萎缩、强度降低;疼痛(以上肢最为明显,下肢的神经痛不在骨骼健康的范围)。

(三)研究参照对象

与一般人群比较,骨量的峰值在 30 岁后骨密度等各个指标都呈现一个缓慢下降的趋势。

而在脊髓损伤人群里不能以 30 岁定论,因为其中涉及到年龄、受伤年龄和损伤的年限。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对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影响。随着损伤后时间的延续,各种变化率、损伤类型会有相应的改变。

(四)骨折风险对比

中国对一般人群的研究发现,在年长患者里中髋部骨折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其中 20% 髋部骨折的老人在一年内死亡。

而在脊髓损伤人群里,更多见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的骨折,因为脊髓损伤患者主要是轮椅活动,从轮椅到床的移乘,轮椅到车的移乘,膝关节是在机体的最前方,最容易受到暴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脊髓损伤后下肢的感觉减退或消失,疼痛的预警机制不存在或不完善,这也导致暴力容易造成膝关节周围的骨折。

(五) 肢体骨折

在脊髓损伤人群里, 骨量丢失的直接结果使骨折发生率提高,以膝关节周围骨折最为常见。常见于在移乘或日常活动中发生脆性骨折,较轻微或没有外伤。骨折风险与骨密度有关,实际年龄无直接相关。

1. SCI 人群骨量丢失特点

( 1 )脊髓损伤后最初几个月内,骨量快速丢失。

( 2 )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尤重,骨盆、上肢次之 。

( 3 )骨小梁密集,矿物质流失相对严重。

( 4 )脊髓损伤后骨量丢失一般持续 3-8 年。

( 5 )骨丢失( 3-8 年) 伤后新的矿物质平衡稳态。

( 6 )尤其是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程度将远远高于正常人群。

2. SCI 人群脊柱退变骨密度研究

大部分脊髓损伤患者腰椎的 骨密度是不变的,甚至是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在下肢运动能力丧失后,无法站立,坐轮椅或坐位成为一个主要的姿势,这时腰椎成为主要的负重区,这是腰椎骨密度不减低,甚至增加的主要原因。

另一个方面,神经元性的骨关节病导致脊柱放射性 放射密度弥散性增加, 这是一个次要原因。

同正常人相比, 腰椎退变并不加速,甚至能够预防可预期的退变 ,就是 1992 年 Catz 等人所提出的观点。同时他也提出了研究的局限性: 10 年时间对退变的研究而言相对较短、研究样本较少、包括了脊髓类疾病(即非创伤性)。

3. SCI 人群退变脊柱畸形研究

胸椎后突 率 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比例是明显增高的,这与年龄或受伤年限无关。

4. 骨量丢失的影响因素

骨量丢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六个:损伤类型、内分泌状态、性别、激素、损伤部位和受伤年龄。

( 1 ) 内分泌因素

Bauman 等人在 199 年发现,脊髓损伤后维生素 D 的生物活性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里年长的人相类似,从而推断脊髓损伤导致骨结构和微结构的改变,进而破坏了钙磷代谢和甲状旁腺激素,以及维生素 D 轴,这可能是这种损伤特点的机制。

( 2 )性别因素

Garland 等人在 2001 年证明,完全性的脊髓损伤患者,女性较之于男性膝关节周围的骨量丢失更快,骨密度降到正常人群的一半。

( 3 ) 部位因素

骨密度变化最明显的区域是股骨颈和大转子。

( 4 ) 受伤年龄因素

研究发现 60 岁以上(受伤年龄在 60 岁以上)的患者,受试部位的骨密度和正常人接近,即受伤年限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不大。年轻患者股骨骨密度在伤后不同时期呈显著降低。 20-39 岁患者股骨颈和大转子区的骨密度在伤后 1-5 年和 10-19 年内,与正常人相比呈显著降低。 40-59 岁患者,同区域只是在伤后的 10-19 年降低比较明显。这只是一个客观的发现,内在的原因还没有进一步的分析。

5. SCI 人群肌肉退变研究

脊髓损伤患者肌肉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不用则废退;第二,神经对于肌肉的营养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神经性的肌肉萎缩。第三,脊髓损伤患者常常出现异常步态,在肌力不平衡的情况下,运动模式和以前不一样,肌肉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第四,脊髓损伤患者以轮椅活动为主,正常的运动是以下肢大肌群为主,而轮椅活动的驱动力量来自于上肢,给上肢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必然产生肌肉系统的问题。

( 1 ) 上肢退变研究

最常见的是肩部、腕部的损伤,据统计,脊髓损伤患者中肩痛的发生率为 30-100% 。脊髓损伤患者手部骨骼的密度不降反升,这大概与轮椅驱动有关。

循证医学研究发现 SCI 髋部及下肢存在快速骨量丢失,而且这种丢失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这个结论来自于 9 项纵向研究,都达到了 4 级证据的级别。另有 15 个研究,有 5 级证据的级别。

胫骨和股骨形态和密度、伤后 3~8 年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具体情况取决于骨骼特性和部位。与正常人相比,老年 SCI 无骨量快速下降, 这些观点也分别都有 5 级或 2 级证据的支持。

三、 SCI 人群骨健康管理

伤后第一年内下肢骨密度即呈明显下降,完全失去肌肉功能和 / 或负重活动、机械加载降低。早期应开展骨健康管理,损伤发生和药物处理间隔越短,药物治疗越有效。髋关节和膝关节周围骨密度监测助于判断下肢骨量、评估骨折风险。

(一) 骨量检查方法

1. 骨密度

( 1 )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P-QCT )

( 2 )双能 X 线吸收法( DXA )

( 3 )双能量光子吸收法( DPA )

( 4 )超声波测定法

2. 骨生化

( 1 )骨形成指标: 如骨碱性磷酸酶( BALP )、骨钙素( OC N- 端肽 I 型胶原( PINP )、 I 型胶原 C- 末端前肽( PICP )。

( 2 )骨吸收标志物: 尿吡啶啉( Pyr )游离与总和,脱氧吡啶啉交联( DPD ), I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 CTX ), N- 端肽( NTX )。

3. 骨组织形态计量

( 1 )动态:四环素测量组织生长的物质。

( 2 )静态:细胞的类型;长度,面积或细胞计数。

各种方法各有利弊。

(二)药物治疗

双磷酸盐类药物能抗代谢性骨病,这已经形成一个共识。特别是“以骨量减少、骨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和骨折率增加”的骨质疏松症,为双磷酸盐类药物的特别适应证。药物的疗效较明确,同时不良反应也比较常见,如头痛、脱发、暂时性的发热、消化道反应。

(三)康复治疗

大部分康复治疗的研究都集中在伤后 1 年内,主要关注的是刺激肌肉和骨力负重、功能性电刺激、普通的电刺激、减重训练、站立行走、超声波、振动仪等。

1. 电刺激与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

电刺激和功能性电刺激有一些区别。一般来说,电刺激着重于促使肌肉的收缩,普通电刺激只是作用在肌肉的起始点,功能性电刺激还强调关节的活动。电刺激( ES )是一个训练性的刺激,功能性电刺激( FES )是任务性的, ES 是 FES 的基础。

研究发现,周期性的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期的脊髓损伤的胫骨干骨量水平,有可能有所提高,对于伤后长期的下肢骨密度的提高或维持有积极的作用。

2. 步行矫形器

包括交互式步行支具、长腿支具、斜床站立等。

3. 肢体活动

功能训练能有效地增加肌肉力量,减轻肌肉萎缩,这都是得到确认的。

4. 超声治疗

短期( 6 周)的超声治疗对于预防脊髓损伤后的骨丢失,呈阴性结果,即无效。

5. 康复方案循证医学

( 1 )一级证据(来自 RCT )表明:短期( 6 周)的超声波治疗不能阻止 SCI 骨量流失。

( 2 )二级证据(非随机前瞻性对照研究)表明 : ES 能够减少 SCI 下肢骨密度降低。

( 3 )二级证据表明: FES-cycling 不能提高或维持 SCI 胫骨干骨量。

( 4 )行走和站立与制动相比,不能减少 SCI 急性期胫骨骨量下降,分别获得四级和一级证据支持。

( 5 )二级证据表明 : ES 能够维持或提高刺激区域的骨密度。

( 6 )四级证据表明振动不能提高或维持手臂的骨矿物质含量。

( 7 )四级证据表明 FES-cycling 能够提高下肢骨密度。

( 8 )关于 RGO 、长腿支具、被动站立和自我报告的体力活动等的减少骨量流失作用尚无定论 。

四、总结

随着脊髓损伤患者寿命的增加,骨退变、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它带来的骨折、疼痛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早期评估、持续监测对于维持脊髓损伤患者的骨健康十分必要。 1 级证据支持药物能预防和治疗脊髓损伤后的骨量丢失,而康复作用的证据级别较低。目前脊髓损伤后的骨健康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如样本量小、治疗方案杂、样本同质性差、治疗时间短、检查手段不一等,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04

主题

1万

帖子

47

积分

总住院医师

Rank: 4

UID
1216213
精华
0
积分
47
金币
16721
推广币
0
在线时间
1385 小时

爱心大使蛇年幸运勋章猴年大吉勋章已经结束

2#
发表于 2016-5-5 20: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苗圃医考网|手机版|Archiver|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 ( 冀ICP备11002505号 )  

GMT+8, 2024-5-1 11:49 , Processed in 0.08140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