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改善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慢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行纯音听力检查。气导和骨导分别选取0.5KHz、1KHz、2KHz 三个频率的听域及其均值。高频骨导选取2KHz与4KHz的骨导平均阈值。气骨导差为气导听阈与骨导听阈差值。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
结果 84例一期置入PORP者术后气导听阈较术前改善13.9±13.2dB(P<0.001);术后气骨导差较术前平均减小8.8±10.7dB,术后气骨导差小于20dB有47例(47/84,55.95%);术后高频骨导听阈改变0.7±10.5dB;术后气导听阈改善在0.5KHz,1KHz,2KHz 三个频率间无明显差异(P>0.05);2KHz气骨导差改善不及0.5KHz 及1KHz (P<0.001)。11例行软骨听骨链重建,术后气导平均阈值较术前改善5.0±19.6dB;平均气骨导差较术前改善3.2±16.5dB;术后气骨导差低于20dB有6例(6/11,54.5%);该组手术前后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改善均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频骨导改变不明显(P>0.05)。3例置入TORP者术后气导听阈较术前改善14.4±9.5dB;平均气骨导差较术前减小12.8±3.5dB;术后气骨导差小于20dB为2例(2/3,66.7%);高频骨导改变为6.7±11.3dB。6例行单纯鼓膜成形术,术后气导听阈较术前平均改善13.6±7.2dB(P<0.05),气骨导差平均减小6.7±4.2dB(P<0.05),术后气骨导差均小于20dB;高频骨导改变为3.8±9.2Db,术前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7例行完璧式鼓室成形术,术后气导听阈较术前平均改善8.2±9.5dB;气骨导差平均缩小3.8±9.4dB,小于20dB为14例(14/17,82.4%);高频骨导改变为4.0 ±7.9dB。另外,胆脂瘤中耳炎与非胆脂瘤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恢复比较,鼓室硬化病例与非鼓室硬化病例术后听力改善比较,再次手术病例与首次手术病例术后听力改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单侧中耳炎发病与双侧中耳炎发病患者比较,发现双侧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恢复不及单侧者(P=0.048)。
结论 慢性中耳炎手术治疗后,气导、气骨导差改善效果显著,但是高频骨导改善不明显,甚至有加重趋势,不能排除是由术中电钻使用所致;以软骨重建听骨链的病例术后听力改善明显不及置入羟磷灰石材料听骨假体病例。置入假体听骨链时,在鼓膜与假体间放置软骨,可明显减少术后听骨脱出率。双侧慢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