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32例第一鳃裂瘘的临床特性对今后工作提供帮助。
方法: 本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56岁。平均年龄29.13岁。病程从2个月~ 28年不等。本组32例中,有4例耳道流水,2例传导聋其中1例合并耳道狭窄,2例合并小耳畸形外耳道闭锁,1例合并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1例来院时为术后合并面瘫。本组32例患者有反复耳后下方红肿流脓病史,术前反复破溃或切开引流1-8次。术前检查所见:入院乳突后下瘘口32例,同时耳内可见瘘口5例。确诊后,急性炎症先用抗生索治疗,炎症控制后进行手术切除。20例行耳或腮腺及碘油造影CT显示耳后或腮腺有软组织影。32例均采用手术切除,其中8例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的,我们采用显微镜下囊内切除避免上皮残留,耳道缺损的用明胶海绵纱条填塞,自行过皮。20例行耳或腮腺碘油造影CT检查。碘油造影CT对了解瘘管与面神经的关系意义不大,对瘘管分支确定有一定的局限性。手术是治疗的唯一选择。
结果: 32例随访3个月-2年未见复发。
讨论: 由于本病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初诊时接诊医生缺乏临床经验,常被诊为脓肿、皮脂腺囊肿、腮腺肿瘤、耳道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而手术治疗。国内报道第1腮裂瘘误诊率高达77% ,应引起重视。初次误诊误治对再次诊断治疗产生误导。曾有报道误诊误治达10次 。常规为耳周囊性肿块,曾一次或多次切开引流史,病史可数月或数年。外口多位于耳周区域或耳道骨与软骨交界并多位于底壁或位于胸乳肌前缘与下颌角之间。因久治不愈,患者常辗转多家医院。对于久治不愈的炎症并形成瘘管者因考虑到本病。对于颌下或颈侧瘘管,应鉴别第1腮裂瘘和第II腮裂瘘,前者外口一般位于舌骨上方,后者外口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附近。腮裂瘘与慢性中耳炎鉴别时应注意前者鼓膜完整,听力正常。也有腮裂瘘与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同时存在的报道,本组有1例中耳炎与鳃裂瘘同时存在。耳和腮腺CT及造影行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不大,因它只显示耳周或腮腺区的软组织影,与面神经的关系无法显示。本组病例病变处均有大量上皮样物储留,因此造影剂在局部注入后无法在窦道内全部显影,因此我们认为它对指导手术范围预防复发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样术前注入亚甲蓝,术中也不能完全起到找到每个分支的目的。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护,仔细分离周围组织,不遗漏病变的分支很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