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胃痛”、“反胃”、“积聚”等范畴。
一、中医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饮食伤中,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凝气阻血瘀,发为本病。
2.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聚湿生痰,郁怒伤肝,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而致病。
3.素体亏虚 久病耗伤正气,正气亏虚,或因年老体虚,或久病不愈,中气不足,复因饮食及情志内伤,使痰瘀互结,致成本病。
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脏关系密切。初期为痰气瘀滞互结为患,以标实为主;久则本虚标实,本虚以胃阴亏虚、脾胃虚寒和脾肾阳虚为主,标实为痰瘀互结。
二、中医辨证论治
1.痰气交阻证
证候:胸膈或胃脘满闷作胀或痛,或有吞咽哽噎不顺,呕吐痰涎,胃纳减退,厌食肉食,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消食散结。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2.肝胃不和证
证候:胃脘痞满,时时作痛,窜及两胁,嗳气频繁,或进食发噎,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3.脾胃虚寒证
证候:胃脘隐痛,绵绵不断,喜按喜暖,食生冷痛剧,进热食则舒,时呕清水,大便溏薄,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面色无华,神疲肢凉,舌淡而胖,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细或沉缓。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益气。
方药:理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味。
4.胃热伤阴证
证候:胃脘嘈杂灼热,痞满吞酸,食后痛胀,口干喜冷饮,五心燎热,便结尿赤,舌质红绛,舌苔黄糙或剥苔、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热和胃,养阴润燥。
方药:玉女煎加减。
5.瘀毒内阻证
证候:脘痛剧烈,或向后背放射,痛处固定,拒按,上腹肿块,肌肤甲错,眼眶黯黑,舌质紫暗或瘀斑,舌下脉络紫胀,脉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软坚消积。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6.痰湿阻胃证
证候:脘膈痞闷,呕吐痰涎,进食发噎不利,口淡纳呆,大便时结时溏,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滑。
治法:燥湿健脾,消痰和胃。
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减。
7.气血两虚证
证候: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动则气促,自汗,消瘦,舌苔薄白,舌质淡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或虚大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营。
方药:八珍汤加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