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_颅脑

[复制链接]

839

主题

3693

帖子

77

积分

苗圃医考网超级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UID
1340087
精华
1
积分
77
金币
591547
推广币
25
在线时间
897 小时

初级贴星中级贴星高级贴星坛之铁杆坛之栋梁坛之元老夜猫苗圃医学社区版主团队苗圃医学社区实名认证苗圃安全督查签到达人勋章苗圃2年学士学位证苗圃3年硕士学位证贫下中农崭露头角感恩的心苗圃神算子苗圃珍爱原创游记猴年大吉勋章已经结束鸡年大吉勋章狗年旺旺苗圃医学社区超版团队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22 0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根据MRI成像原理,MRI各序列成像参数具有一定特征,根据MRI机型及各参数间的关系适当调整,变动范围应在同类序列的图像对比特征内。一般情况下,T2WI序列:TR>2000ms,TE80~130ms; SE或 FSE T1WI 序列:TR300~800ms,TE<30ms;质子密度加权序列:TR>20000ms, TE<30ms;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T2WI (颅脑适用):TR8000~10000ms,TE 80~130ms, TI 2000~3000ms; FLAIR T1WI(颅脑适用): TI600~900ms,TR 为 TI 的2.5~3.0倍, TE<30ms。增强二维扫描序列一般要求与平扫二维序列的层面位置、 层厚和层间隔均一致。
颅脑
(一) 颅脑常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以轴面为主, 矢状面或冠状面为辅 。
平扫序列包括 :
(1)轴面T2WI、T1WI、FLAIR-T2WI序列,T1WI有异常高信号时,加扫脂肪抑制(fat suppression,fs)-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前-后联合连线(AC-PC线)。扫描范围覆盖枕骨大孔至颅顶。
(2)矢状面和冠状面T2WI、T1WI序列,矢状面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 冠状面垂直于大脑矢状裂并平行于脑干。
(3)功能MR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 、MR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等根据病变选择性使用。急性脑卒中患者必须扫描DWI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序列,当病变紧邻颅底或颅盖骨时,增强后应加扫脂肪抑制T1WI。
4. 技术参数:层厚 5~6mm,层间隔≤层厚×20%,FOV(200~240)mm×(200~240)mm,矩阵≥256×192。TR、TE、TI等与序列特征相对应。增强钆对比剂一般采用手推静脉注射,常规剂量为0.1mmol/kg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图像要求:
(1) 全脑两侧结构尽量对称显示;
(2) 无明显运动伪影;
(3) 覆盖全脑。

(二) 鞍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以矢状面及冠状面为主, 轴面为辅。
平扫序列包括:
(1)矢状面 T1WI 序列, 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
(2)冠状面 T2WI、 T1WI, 不加脂肪抑制。在矢状面上定位, 扫描平面垂直于鞍底, 范围包含鞍区和(或)病灶区域。
增强扫描序列:
(1) 非垂体微腺瘤的鞍区病变:可行常规增强扫描,选用冠状面、矢状面fs-T1WI序列,辅以轴面扫描。
(2)垂体微腺瘤:行动态增强扫描, 常选冠状面,不加脂肪抑制,时间分辨率10~30s/期或更短(根据设备性能条件设置,应保证图像分辨率满足诊断需要),时相>6期,总扫描时间>2min。动态增强扫描后行矢状面及冠状面常规增强扫描,加或不加脂肪抑制均可。
4.技术参数:基本原则为薄层、小FOV、高分辨率扫描。层厚2.0~3.0mm,层间隔≤层厚×10%,FOV(180~200)mm×(180~200)mm,矩阵≥256×224。对比剂使用: 静脉注射钆对比剂,非垂体微腺瘤病变采用常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 (0.10 mmol/kg)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垂体微腺瘤以 2~3 ml/s 流率注射半剂量 (0.05 mmol/kg)。
5.图像要求:
(1) 清晰显示蝶鞍、垂体、垂体柄、视交叉、下丘脑、海绵窦、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主干等结构,矢状面及冠状面最大化显示垂体柄长度;
(2) 无明显运动伪影, 磁敏感伪影不影响鞍区影像诊断。

(三) 颞叶与海马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包括:
(1)轴面三维T2WI或 FLAIR T2WI, 扫描基线平行于AC-PC线; 斜轴面T2WI、 T1WI、 FLAIR T2WI, 扫描基线平行于海马前后长轴线。
(2)矢状面 T2WI: 双侧分开定位, 平行海马走行。
(3)斜冠状面二维、三维T1WI 或FLAIR T2WI,T1WI 推荐使用具有反转恢复预脉冲的序列以增加灰白质对比,扫描基线垂直于海马前后长轴线。
增强扫描序列: 轴面、斜轴面、矢状面和斜冠状面T1WI。
4. 技术参数: 基本原则为薄层、高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3~5mm,层间隔≤层厚×10%,三维序列层厚≤2mm,FOV(200~240)mm ×(200~240)mm, 矩阵≥256×224。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 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及海马等结构清晰显示, 海马边缘清晰锐利,可以满足体积测量要求,两侧结构尽量对称显示;
(2)无明显运动伪影,脑脊液搏动伪影不影响颞叶及海马的观察。

(四) 脑桥小脑角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包括:
(1) 轴面二维薄层T2WI、T1WI、FLAIR T2WI或三维T2WI水成像、三维T1WI序列,显示颅神经的三维亮水序列还可采用三维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AC-PC线,扫描范围覆盖脑桥上界至延髓枕大孔水平。
(2)冠状面 T1WI、T2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脑干。
(3)矢状面 T2WI、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
增强扫描序列: 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T1WI序列,必要时加扫三维时间飞跃(time of flight,TOF)序列或三维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 T1WI高分辨序列扫描。
4.技术参数: 以薄层、高分辨率扫描为基本原则。二维序列层厚2.0~3.0mm, 层间隔≤层厚×10%, 三维序列层厚0.3~1.0mm, 无间隔扫描,FOV(200~240)mm× (200~240)mm, 采用层面内插技术提高空间分辨率。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 脑干、延髓、部分脑神经 (如三叉神经、 面听神经颅内段)、 细小血管等结构清晰显示;
(2) 无明显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及血管搏动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
(3)需要观察颅内脑神经与血管关系的患者,需提供三维T1WI、三维T2WI水成像、三维TOF序列的后处理[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 reformation,MPR)、曲面重组图像,多角度显示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4)后处理图像应清晰显示靶神经与血管的比邻关系。

(五)颅内动脉三维-TOF-MRA 的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轴面三维TOF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扫描范围以Willis环为中心,上至胼胝体顶,下至枕大孔,或包含靶血管区域。扫描基线与多数颅内动脉走行成角。
4. 技术参数: TR、TE均选最短,反转角9°~25°,矩阵≥320×256,FOV(200~240)mm×(200~240)mm,层厚0.8~1.5mm,无间距扫描,三维块3~4个重叠20%~30%衔接扫描。预饱和带设置在扫描区域上方(颅顶)。选用流动补偿、磁化传递、脂肪抑制和层面内插技术。
5.图像要求:
(1)显示颅内大脑前、中、后动脉血管及Willis环血管;
(2)三维动脉最大强度投影MIP血管图清晰。

(六)颅内静脉二维-TOF-MRA 的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 二维TOF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可选择斜矢状面扫描, 扫描基线在轴面像上与颅脑正中矢状面呈 10°~20°夹角,使大部分静脉血管走行与成像层面成角,从而产生流入增强效应,扫描范围包含两侧乙状窦外缘,也可选择冠状面扫描。
4. 技术参数: TR、TE均选最短, 反转角50°~70°, 矩阵≥320×224,FOV(200~240)mm×(200~240)mm, 层厚1.0~2.0 mm, 无间距扫描。预饱和带设置在扫描区域下方(颌颈部)。选用流动补偿、磁化传递、 脂肪抑制技术。
5.图像要求:
(1) 显示矢状窦及其引流静脉、乙状窦、横窦、直窦等静脉血管;
(2)三维静脉MIP血管图清晰。

(七)颅内血管三维相位对比法(phase contrasted,PC) MRA
1.线圈: 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 方位及序列: 轴面、矢状面、冠状面三维PC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范围包含全脑或ROI。
4.技术参数:TR、TE均选最短,反转角选最小,矩阵≥320×192,FOV(200~240)mm×(200~240)mm,层厚1.2mm,无间距扫描。流速编码值5~70cm/s(比目标血管最大流速高出20%)。应用流动补偿、脂肪抑制技术,并行采集技术及层面内插技术作为可选辅助技术项。
5.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矢状窦及其引流静脉、乙状窦、横窦等静脉血管及颅内动脉血管 (取决于流速编码值)像;
(2) 三维MIP血管图清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04

主题

1万

帖子

47

积分

总住院医师

Rank: 4

UID
1216213
精华
0
积分
47
金币
16721
推广币
0
在线时间
1385 小时

爱心大使蛇年幸运勋章猴年大吉勋章已经结束

2#
发表于 2016-12-22 11: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苗圃医考网|手机版|Archiver|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 ( 冀ICP备11002505号 )  

GMT+8, 2025-1-5 22:33 , Processed in 0.08952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