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觉 发表于 2014-12-1 16:09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方剂学(一)

总 论
  方剂与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常用治法:
  1.汗法 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 适用于胃肠有形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 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邪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 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清法 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温法 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补法 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臣药 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 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2.药量增减的变化 指通过调整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药物的用量。
  如果药量的增减并不改变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方剂治疗作用强弱改变;
  如果药量的增减改变了原方配伍的主从关系,该方的功用和主治改变。
  3.剂型更换的变化 指通过更换方剂的剂型,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
  运用前提:原则上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
  变化方法:改变方剂的剂型。

  剂型
  汤剂
  汤剂的特点: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每一个病人和各种病证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丸剂
  丸剂的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且体积小,服用、携带都比较方便。
  丸剂大多适用于慢性病证。此外,某些用于急救的方剂,由于方中含有芳香性药物,不宜加热煎煮,亦可制作丸剂使用,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还有某些方剂,由于方中某些药物不宜加热煎煮,或由于方药峻猛有毒,为了使其较为缓慢地发挥药效,亦可制作丸剂使用,是为峻剂缓制,如舟车丸等。
  常用的丸剂有:水丸、蜜丸、糊丸、浓缩丸等。
  散剂
  散剂的特点:吸收较快,且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便于使用和携带。
  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膏剂
  1.内服膏剂 又分煎膏剂、流浸膏剂和浸膏剂。
  2.外用膏剂 分软膏剂和硬膏剂;外用膏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与外科,有的对皮肤起保护作用,有的起局部治疗作用,有的透过皮肤或黏膜起全身性治疗作用。


解表剂
  概述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
  2.应用注意事项

  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杏仁与麻黄相配,宣降并用,以增强解郁平喘之功为佐。
  炙甘草既调麻、杏之宣降,又缓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为使。
  【化裁运用】
  1.麻黄加术汤:素体多湿,又感风寒,症见身体烦疼、恶寒无汗者,加白术,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2.大青龙汤:若风寒束表,里有郁热,症见恶寒发热、身疼痛、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者,倍麻黄,加石膏及生姜、大枣,以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3.三拗汤:若风寒伤肺,鼻塞声重,咳嗽胸闷者,去桂枝,加生姜,以宣散肺中风寒。
  4.华盖散:素体痰多者,再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
  病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
  姜、枣同用,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炙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兼调和诸药为使。
  服法:温服、温覆。
  【化裁运用】
  1.桂枝加葛根汤:若外感风寒,项背强而不舒,反汗出恶风者,是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可酌减桂、芍用量,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或风寒在表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下气平喘。
  3.桂枝加桂汤:若表证发汗太过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可加大桂枝用量,以温通心阳,降逆平冲。
  4.桂枝加芍药汤:若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症见腹满时痛者,则当倍用芍药,以调和气血,缓急止痛。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证候】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
  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
  【化裁运用】
  小青龙加石膏汤:若外邪与内饮相搏,兼有郁热,症见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酌加石膏,以清邪热祈除烦躁。
  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黄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石膏 生姜 大枣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配伍意义】
  君:麻黄。用量为麻黄汤中的一倍,以辛温发汗解表,兼宣肺平喘。
  臣:桂枝、石膏。
  佐:杏仁、生姜。
  使:大枣、炙甘草。
  九味羌活汤(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药物】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配伍意义】
  黄芩清气,生地凉血,既除兼证之热,又制诸药之燥,共为佐。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防风—太阴、白芷—阳明、细辛—少阴、川芎—厥阴、黄芩—少阳
  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药物】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陈皮
  【功用】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外感风寒经服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亦颇适宜。
  辛温解表剂证候辨识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浮
  ¨ 无汗而喘(表实) --- 麻黄汤
  ¨ 头痛恶风汗出(表虚) --- 桂枝汤
  ¨ 痰多而稀,或兼水肿(兼水饮) --- 小青龙汤
  ¨ 烦躁、口渴(里有郁热) --- 大青龙汤
  ¨ 肢体酸痛、口微渴(兼湿、兼里热) ---九味羌活汤
  ¨ 咳嗽咽痒(风邪为主) --- 止嗽散

  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牛蒡子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鲜苇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
  剂芥穗、淡豆豉辛温发散,以助逐邪解表之功共为臣。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桑叶 菊花 连翘 薄荷 杏仁 桔梗 生甘草 苇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证候】风温初起,表热轻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 杏仁 炙甘草 石膏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汗出,喘咳气急,甚则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组成药物】柴胡 葛根 羌活 白芷 芍药 桔梗 生姜 大枣 甘草 黄芩 石膏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辛凉解表剂证候辨识
  风热壅肺、风寒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浮
  ※ 但咳,身热不甚 --- 桑菊饮
  ※ 无汗或有汗不畅,咽痛 --- 银翘散
  ※ 发热重,喘咳,苔薄黄,脉滑数 --- 麻杏甘石汤
  ※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目疼鼻干,眼眶痛 --- 柴葛解肌汤

  扶正解表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桔梗 茯苓 人参 甘草(生姜 薄荷)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证候】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取无力。
  【配伍意义】正气素虚.复感风寒湿邪。
  人参,既扶正以助祛邪,又使祛邪不伤正。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人参 紫苏叶 干葛 橘红 半夏 前胡 茯苓 桔梗 枳壳 木香 甘草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证候】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虚人外感证候辨识
  虚人外感: 恶寒,发热
  ※ 憎寒壮热,脉浮而重取无力   --- 败毒散
  ※ 咳痰,倦怠无力,舌苔白,脉弱 --- 参苏饮


泻下剂
  泻下剂(1-2分)
  概述
  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证候】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至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热厥、痉病、发狂等由里热实证所致者。
  【化裁运用】
  临证应用本方,以痞、满、燥、实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主要依据。
  1.小承气汤:若阳明腑实,燥证未具而痞满亦较轻者,去芒硝,并减枳实、厚朴用量以轻下热结。
  2.调胃承气汤:若燥实在下,而痞满之证未具或较轻者,去枳实、厚朴,加甘草以缓下热结。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子 芒硝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证候】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大陷胸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甘遂 大黄 芒硝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证候】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寒下证候辨识
  里热积滞证:大便秘结,苔黄厚,脉实
  ¨ 见痞满、燥、实四证及苔黄燥、脉实 --- 大承气汤
  ¨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大黄牡丹汤
  ¨ 心下硬满疼痛拒按,脉沉有力 ---大陷胸汤

  温下
  温脾汤(《备急干金要方》)
  【组成药物】大黄 附子 干姜 人参 芒硝 当归 甘草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证候】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配伍意义】
  本方所主证候乃脾阳不足,寒积阻结所致。
  方中附子温壮脾阳,解散寒凝;大黄泻积通便,荡涤邪实。合而温中寓通,攻下冷积为君。大黄属“去性存用”之法。
  润下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药物】麻子仁 芍药 杏仁 枳实 厚朴 大黄 (蜂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证候】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济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药物】当归 牛膝 肉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证候】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润下 证候辨识
  津亏便秘:大便干结
  ※ 脾约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麻子仁丸
  ※ 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苔白,脉沉迟 ---济川煎
  逐水
  十枣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证候】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
  (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用法要点】
  服法:冲服药末。平旦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
  攻补兼施
  黄龙汤(《伤寒六书》)
  【组成药物】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人参 当归 甘草 (桔梗 生姜 大枣)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证候】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和解剂
  和解剂(2-4分)
  概述(适用范围)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证候】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
  (2)热入血室证。妇人中风,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配伍意义】
  方中柴胡疏透半表半里之邪为君;黄芩清泄半表半里之热为臣,合而清透并用,和解少阳。
  半夏、生姜散结和胃,降逆止呕。
  蒿芩清胆汤(《重汀通俗伤寒论》)
  【组成药物】青蒿 黄芩 竹茹 半夏 茯苓 枳壳 陈皮 碧玉散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证候】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少阳证证候辨识
  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脉弦
  ※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
  ※ 寒轻热重,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苔白腻,脉右滑左弦---蒿芩清胆汤

  调和肝脾
  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药物】枳实 柴胡 芍药 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证候】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配伍意义】
  柴胡与枳实相配,一升一降,以疏理肝脾气机;
  柴胡与芍药相配,泻木扶土而和肝脾;
  枳实与芍药相配,理气和血而止腹痛;
  芍药与炙甘草相配,益阴缓急,制肝和脾。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烧生姜 薄荷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证候】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配伍意义】
  全方既补肝体,又助肝用。
  【化裁运用】
  1.加味逍遥散:肝脾气滞较甚者,加香附、郁金、陈皮以理气解郁。肝郁血虚,化火生热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2.黑逍遥散:血虚较甚,临经腹痛者,酌情加入生地或熟地以益阴养血。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敖)(《丹溪心法》)
  【组成药物】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证候】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配伍意义】
  本方为“扶土抑木”的代表方。
  防风散肝舒脾而胜湿。
  肝脾不和证候辨识
  肝旺:胁胀。
  ※ 手足不温,脉弦---四逆散
  ※ 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 ---逍遥散
  脾虚:腹泻
  ※ 泻必腹痛,泻后痛缓,复如故,脉两关不调 ---痛泻要方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半夏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证候】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吐,或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伍意义】
  中虚邪陷,寒热错杂之邪干犯中焦所致之心下痞。
  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兼施。
  【化裁运用】
  1.生姜泻心汤:若脾胃气虚,水气内停,水热互结,症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减少干姜用量,加入生姜,以温胃止呕而散水气。
  2.甘草泻心汤:若于痞、呕、下利之外,又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是胃中虚,客气上逆,可加重炙甘草用量以补虚缓急,使邪祛胃虚得复,逆气白平。


**** Hidden Message *****

神小风 发表于 2014-12-3 09:17

学习

锦心素颜 发表于 2014-12-3 09:56

谢谢分享!赞一个!你辛苦啦!学习一下!!!{:8_271:}{:8_279:}

曹治秀 发表于 2014-12-3 10:15

太棒了!感谢分享辛苦了!!{:8_271:}学习学习!!!{:7_239:}

sdzbccywy1314 发表于 2015-2-4 14:20

太棒了,剩下怎么查看阿

sdzbccywy1314 发表于 2015-2-4 14:21

太棒了,剩下怎么查看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方剂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