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觉 发表于 2014-11-24 14:48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笔记(八)

                                                                                           第八单元 补益剂
  一、概述
  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损病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本类方剂是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用治各种虚证,包括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
  2.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要辨清虚证的病位,分清气血阴阳究竟哪方面不足,再结合脏腑相互资生关系,予以补益。
  (2)注意虚实真假。真虚假实,若误用攻伐之剂,则虚者更虚;真实假虚,若误用补益之剂,则实者更实。
  (3)补益剂易于壅中滞气,如脾胃功能较差,可适当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以资运化,使之补而不滞。
  
  二、补气
  四君子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治宜补益脾胃之气。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佐以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化裁应用】脾胃虚弱,症见食欲不振、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者,加陈皮以理气助运(异功散)。脾胃气虚夹有痰湿,症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者,再加半夏以燥湿化痰(六君子汤)。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症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者,再加香附(现代多用木香)、砂仁以理气散寒止痛(香砂六君子汤)。
  【鉴别】
  1. 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均为四君子汤加味而成,皆有益气健脾之功。异功散中加陈皮,功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配半夏、陈皮,功兼和胃燥湿,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伍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2. 本方与理中丸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参苓白术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二斤(1000g) 白术二斤(1000g) 白茯苓二斤(1000g) 山药二斤(1000g) 莲子肉一斤(500g) 白扁豆一斤半(750g) 薏苡仁一斤(500g) 缩砂仁一斤(500g) 桔梗一斤(500g) 甘草炒二斤(1000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配伍意义】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臣以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鉴别】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补中益气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一钱(18g) 人参三分(6g) 甘草(炙)五分(9g) 白术三分(6g)当归二分(3g) 橘皮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 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 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配伍意义】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臣以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以增强黄芪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四君子、补中益气、参苓白术之别)
  【鉴别】本方与参苓白术散均含有人参、白术、甘草,皆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用以治疗脾气亏虚所致诸证。参苓白术散另用山药、莲子、白扁豆、苡仁、砂仁、桔梗、茯苓,兼有和胃渗湿作用,并有保肺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亦可用于治疗肺损虚劳之证,为“培土生金”法中的常用方剂;本方另用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具有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作用,除可治疗脾胃气虚证外,还能用于气虚下陷证和气虚发热证。
  生脉散
  【方源】《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五分(9g) 麦门冬五分(9g) 五味子七粒(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配伍意义】方用人参为君药,大补元气,并能止渴生津。臣以麦冬甘寒养阴,清热生津,且润肺止咳。人参、麦冬相伍,其益气养阴之功益著。佐以五味子之酸收,配人参则补固正气,伍麦冬则收敛阴津。三药相合,一补一润一敛,共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功。方名“生脉”者,乃补其正气以鼓动血脉,滋其阴津以充养血脉,使气阴两伤,脉气虚弱者,得以复生。
  玉屏风散
  【方源】《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一两(30g) 黄芪 白术各二两(各60g)
  【用法】研末,每日两次,每次6~9g,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 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配伍意义】本方证候乃卫气虚弱,不能同表而致。方用黄芪益气固表为君,白术健脾益气为臣,二药相须为用,固表之力尤著。使气旺表实,则一可止汗,二可御风。佐以防风入脾而走表,既可协脾中清阳达表以实卫,又疏散风邪,与黄芪、白术相配,补中寓散,使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三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止汗御风之功。
  本方补而兼疏,寓散于补,既可实卫,又可御风,虽为止汗之方,却不用收涩敛汗之药,是“以补为固”之义。
  完带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一两(30g) 山药一两(30g) 人参二钱(6g)苍术三钱(9g)车前子三钱(9g) 白芍五钱(15g) 陈皮五分(2g) 柴胡六分(2g) 黑芥穗五分(2g) 甘草(炙)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 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白带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治宜补脾益气,疏肝解郁,化湿止带。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意在补脾祛湿,其中山药尚有固肾止带之功。臣以人参补中益气,苍术燥湿运脾,白芍柔肝理脾,车前子分利湿浊。佐以陈皮理气燥湿,既可使补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柴胡、芥穗之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使以甘草调药和中。诸药相配,寓补于散,寄消于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
  
  三、补血
  四物汤
  【方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熟干地黄(12g) 当归(9g) 白芍(9g) 川芎(6g)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配伍意义】本方治证由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治宜补养营血为主,辅以调畅血脉。方中熟地长于补肾填精,滋养阴血,为补血要药,故为君药。当归为养血调经要药,兼具活血作用,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配伍,共奏补血调血之功。
  【化裁运用】气血虚弱,气不摄血,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衰者,加人参、黄芪以益气摄血(圣愈汤)。血虚兼见血瘀,月经超前,量多,色紫质黏稠,或有血块,腹痛,腹胀者,加桃仁、红花以逐瘀行血(桃红四物汤)。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萸,以温通血脉;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胎漏下瓶,腹中疼痛者,加阿胶、艾叶、甘草,以养血止血,调经安胎(胶艾汤)。或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鉴别】 胶艾汤、桃红四物汤、圣愈汤三方在组成中均含有地黄、当归、芍药和川芎。胶艾汤多阿胶、艾叶、甘草,侧重于养血止血,兼以调经安胎,是标本兼顾之方,故既可用于冲任虚损,血虚有寒的月经过多、产后下血不止,又可用治妊娠胎漏下血。桃红四物汤多桃仁、红花,因此偏重于活血化瘀,适用于血虚兼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圣愈汤则加用参、芪以补气摄血,故适用于气血两虚而血失所统的月经先期量多等。
  当归补血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一两(30g) 当归二钱(6g)(比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方中重用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一为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二为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归脾汤
  【方源】《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各一钱(3g) 人参一钱(6g) 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1g)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 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 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配伍意义】 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治宜益气健脾为主,结合补血养心。方中以参、芪、术、草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配伍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既复脾运,又使补而不滞。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鉴别】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四、气血双补
  八珍汤(八珍散)
  【方源】《瑞竹堂经验方》
  【组成】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炙)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各一两(30g)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气血两虚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而致,病在心、脾、肝三脏。治宜益气与养血并重。本方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臣以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养心肝。佐以川芎活血行气,使地、归、芍补而不滞。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用法中加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生化气血,亦为佐使之用。
  【化裁运用】食少纳呆者,酌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开胃。若神疲气短,自汗盗汗,四肢不温,以及妇女崩漏,月经不调,或疮疡不敛者,加黄芪、肉桂,以温补气血(参《局方》十全大补汤);惊悸健忘,夜寐不安,虚热自汗,咽干唇燥,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者,去川芎,可酌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橘皮、五味子等以益气补血,养心安神(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人参养荣汤);若屡有堕胎宿疾,或妊娠胎动不安,脉滑无力者,去茯苓,加续断、黄芪、黄芩、糯米、砂仁等以益气健脾,养血安胎(参《古今医统大全》泰山磐石散)。
  炙甘草汤(复脉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生地黄一斤(50g) 甘草(炙)四两(12g)人参二两(6g)大枣三十枚(10枚) 阿胶二两(6g) 麦门冬半升(10g) 麻仁半升(10g) 生姜三两(9g) 桂枝三两(9g) 清酒
  【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配伍意义】 本方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名医别录》)。臣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佐以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用法中加清酒,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用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可奏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本方益气滋阴,兼可补肺润燥,故亦可用治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
  
  五、补阴
  六味地黄丸(地黄丸)
  【方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钱(各9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以肝肾阴虚为本,兼有虚热内扰。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本方为《金匮要略》所载之“崔氏八味丸”(仲景易名日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臣以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三药配合,是为“三补”。佐以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六味合用,三补三泻而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而以补肾阴为主。
  【化裁应用】
  阴虚火旺而致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者,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肾阴虚气喘,呃逆者,加五味子滋肾纳气平喘(都气丸)。肺肾阴虚,咳嗽喘逆,潮热盗汗,加麦冬、五味子滋肾敛肺止咳(麦味地黄丸)。肝肾阴虚而致两眼昏花,视物不明,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者,加枸杞子、菊花养阴平肝,滋水明目(杞菊地黄丸)。
  【鉴别】 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四方均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皆具滋阴补肾之功。其中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杞菊地黄丸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之证;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都气丸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喘逆。
  左归丸
  【方源】(《景岳全书》)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证候】真阴不足证。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光红少苔,脉细数。
  大补阴丸(大补丸)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熟地黄、龟板各六两(各180g) 黄柏、知母各四两(各120g)
  【用法】上为细末,猪脊髓适量蒸熟,捣如泥状;炼蜜,混合拌匀和药粉为丸,每丸约重l5g,每日早晚各服1丸,淡盐水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证是由肝肾亏虚,真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治宜以滋阴降火为法,以“宜常养其阴,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为理论依据,大补真阴以治本,佐以降火以治标,标本兼治。方中重用熟地、龟板滋阴潜阳,壮水制火,即所谓培其本,共为君药。臣以黄柏、知母苦寒降火,保存阴液,即所谓清其源。用血肉甘润之品猪脊髓、蜂蜜为丸,填精益髓,既能助熟地、龟板以滋阴,又能制黄柏之苦燥,俱为佐使。诸药合用,成为滋阴降火治法的代表方。
  一贯煎
  【方源】《续名医类案》
  【组成】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北沙参 麦冬 当归身(各9g) 川楝子一钱半(4.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配伍意义】本方证属肝肾阴血亏虚而肝气不舒。治宜滋阴养血、柔肝舒郁。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臣以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诸药合用,诚为滋阴疏肝之名方。
  【鉴别】一贯煎与逍遥散都能疏肝理气,均可治肝郁气滞之胁痛。但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并伴有神疲食少等脾虚症状;一贯煎滋养肝肾的作用较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且见吞酸吐苦等肝气犯胃症状者。
  
  六、补阳
  肾 气 丸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g) 薯蓣(即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各120g) 泽泻 茯苓牡丹皮各三两(各90g) 桂枝 附子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6g),日再服。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配伍意义】本方证皆由肾阳不足所致。治宜补肾助阳为法。方中附子、桂枝补肾阳,助气化。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合而为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方中补阳之品药少量轻而滋阴之品药多量重,意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入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合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三药寓泻于补。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助阳化气之功。
  【化裁运用】肾阳不足,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者,桂枝易为官桂,加车前子、川牛膝以温补肾阳,利水消肿(参《济生方》肾气丸)。肾阳虚损,精气不足,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赢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者,桂枝易为肉桂.加鹿茸、五味子以温壮肾阳,纳气归肾(参《济生方》十补丸)。
  右归丸
  【方源】(《景岳全书》)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证候】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或腰膝软弱,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迟。
  
  七、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地黄饮)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熟干地黄(12g) 山茱萸 巴戟天 肉苁蓉 附子 官桂 石斛 五味子 麦门冬 白茯苓 菖蒲 远志各等分(各15g)
  【用法】加姜、枣、薄荷水煎服。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配伍意义】“喑痱”是由于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共为君药。臣以附子、肉桂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佐以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交通心肾。姜、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综观全方,标本兼治,阴阳并补,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诸药合用,共奏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
  龟鹿二仙胶
  【方源】(《医便》)
  【组成】鹿角胶 龟板胶 人参 枸杞子
  【功用】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主治】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全身瘦削,阳痿遗精,两目昏花,腰膝酸软,或久不受孕。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虚损劳伤诸疾,或因酒色过度,或因七情伤损,或因病后失调,皆真元虚损,精血不足,阴阳两虚之证。治当填精益髓,益气养血,调补阴阳。方中鹿角胶甘成而性温,功善温肾壮阳,补益精血;龟板胶甘咸而性寒,长于填补精髓,滋养阴血。二药皆血肉有情之品,合而用之,最能补阴阳而生精血共为君。人参微温,大补元气,实脾胃而建化源;枸杞甘平,滋阴益精,益肝肾而明眼目均为臣。四药为伍。亦阴亦阳,亦气亦血,无偏胜之忧,而有和平之美,共成阴阳气血交补之剂,而奏滋阴填精、益气壮阳之功。
  七宝美髯丹
  【方源】(《积善堂方》;录白《本草纲目》)
  【组成】赤白何首乌各一斤,赤白茯苓各一斤,牛膝、枸杞子、菟丝子、当归各八两,补骨脂四两。
  【功用】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主治证候】肝肾不足证。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精,或不育。

锦心素颜 发表于 2014-11-24 16:34

谢谢分享!赞一个!你辛苦啦!{:8_271:}{:8_279:}

神小风 发表于 2014-11-24 21:03

学习

张晓红 发表于 2014-11-25 11:46


谢谢分享 !辛苦啦

杜金 发表于 2015-2-3 02:45








2015大苗老师网络班报名中
链接到外部地址








杜金 发表于 2015-2-12 11:30

欢迎你的到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笔记(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