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使微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临床]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

[复制链接]

0

主题

571

帖子

18

积分

医师

Rank: 3Rank: 3

UID
58617
精华
0
积分
18
金币
7110
推广币
2
在线时间
159 小时

初级贴星坛之铁杆中级贴星马到成功勋章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0:32 | 只看该作者
五、孔少华
孔少华,1937年生,孔伯华先生第五子。自幼聪慧,老来不乏机敏,是性情中人。他曾自述:早年因父亲身份地位显赫,家境富裕,三十年代家里就有两辆“奥斯汀”汽车,算是钟鸣鼎食的大家族。但他自己少年不知愁滋味,好在身为名医后裔,幼时常被父亲和老师用尺牍逼得背诵四书五经和习练书法,也算是国学殷实。及至1955年孔伯华先生逝世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到天津父亲故交名医王静斋之子王季儒师兄家继续学习,至1957年参加北京中医医院工作,又师从一代名医张菊人先生,奋发学习,苦诵《内经》、《温病》,将一本《本草》记得烂熟于心,从此入道为医。孔少华先生的才华和人品表现在国学殷实,尽握中医中药之精髓,且勇于实践,师古而不泥古,不计名利报酬,乐善好施。这让许多认识他的人,因他的博学、业精和豁达,顿生敬意。
几十年来,孔少华先生的医术得到了病家的高度评价。许多人是在告医无门的境况下,经人介绍才得以求医于他的,结果多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尤其是针对温热疾病,诸如高热不退、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等急性症候,往往一药而愈,令人折服。以致病人与他日后成为朋友的不在少数。孔少华先生说自己是相信“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医者。由于他的医术和人品,他被中央军委保健局聘为顾问,与陈云同志、肖劲光同志、陆定一同志、崔月犁同志多有往来。尤其肖劲光大将同是中医世家出身,对中医中药很有见地,更是与孔少华先生有很长时期的忘年之交。孔少华先生说,他的一生其实是辛苦的。他相信,“良医”与“良相”的前生今世并无不同,都以医病治世为天职。
孔少华先生不负祖训,堪为“学有所成”,“术有专攻”之典范,他曾说,“辨证”与“辨症”,看似一者为表,一者为里,反映的思想则是思想方法的原则区别。孔少华先生在吸收古人学术及家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温病(发热、肺炎等传染性疾病)治疗体系。他认为治疗温病必须参考“五运六气”学说,今天的自然气候与古时已有明显不同,气候的变化与抗菌素的滥用,使病邪产生变异,再加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致使今天的温病与古时又不同。《内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营养过剩,而锻炼和休息时间越来越少,使人们的体质气虚血虚者少见,而阴虚湿热者为多,若感邪而发温病,往往热又常见阴虚夹湿。因此,在治疗上,对风湿者,往往以辛、凉、轻、平之剂同用;对暑湿者,主以芳化清透;对阴虚者,主以滋阴透热,清热不忘滋阴,滋阴不忘化湿,三法互渗,化裁成方,因人施用,堪称京城一绝。一生救人无数,闻名全国。
(一)医论
1?论温病与杂病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在临床中不仅可以应用于热性病的治疗,也均可有效指导各种内科杂症的治疗。伤寒学派善用古方,也称经方派;温病学派喜用凉药,故也称时方派;两个学说一热一寒,似乎互相矛盾,但实质是一脉相承,互相补充。其实这正是医学领域里有所发现和创新之体现。所以,无论经方、时方,只要方与证合,即可大胆放手使用,不必拘泥,但临床上须随证加减,灵活掌握,以辨证论治为第一要旨。
孔少华先生自幼随父学医,览轩、岐、仲景之书,勤读《素问》、《灵枢》,明辨《伤寒》之论理、《金匮》之成方,苦忆《温病条辨》之文章,几十年临证中,细心推求病之所在,因时因地,辨证施治,灵活用药,于危急险要之证,应手而愈者甚多,诚信徐大椿之用药如用兵之妙。以下就个人临床体会及用药经验在这里提出,与医案部分遥相呼应,便于掌握。
孔少华先生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大多数疾病用经方能治,用时方也能治,但多以时方为稳妥有效。这是因为什么呢?他以为:这跟现代人的体质与疾病谱有关。现代人阴虚湿热者多而阳虚者少,原因诸多。尽管生活水平提高,各方面的保障增强,平均寿命也不断延长,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饮食方面,现代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饮食多肥甘厚味,摄入多而运动量少,摄入的没有充分利用,也不能彻底代谢和排出,蓄积体内,则为湿邪,湿邪郁久易化热,热盛久又必伤阴,故易为阴虚湿热;二为情志原因,现代人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伤阴;三是睡眠时间短,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循环是一个天人相应的过程,白天卫气行于阳经,卫外而为固,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则卧寐休息,睡眠是一个养阴的过程,是最好的休息,故古人强调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现在人们往往要接近甚至超过午夜才睡,故阴分易伤;四是房事不节,纵欲伤精而为阴虚火旺,此即《内经》所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现在中老年患者占了很大比重,这一部分人肝肾阴虚的尤多。因此综观现代人的体质,儿童和青壮年多为实热或湿热,而中老年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故治疗中注重清热化湿与滋阴,疗效会显著增加,而这往往是后世温病学派的特长。经方药偏温燥,虽然在方证相对时效如桴鼓,但对有内热或阴分不足者会产生诸多不适,而且更易伤阴。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古方不治今病的原因。
孔伯华先生在温病和杂病治疗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孔少华先生在继承其学术基础上针对当今实际情况有所发挥,概括如下:
? 儿童和青壮年体质多为实热或湿热,中老年体质多为阴虚肝热或阴虚湿热。
? 外感病伤寒者少,温病者多,且伏邪温病较常见。伏邪的本质是阴虚内热或兼湿邪。
? 因内热阴虚者且多兼湿邪,故外感病感邪后化热较快。治疗上要注重及时清热并兼顾养阴利湿。
? 治疗内伤病也常以温病伏邪学说为指导,注重滋阴化湿,立“滋潜渗化和调方”,临床许多病都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
总结临床上常见疾病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外感病,病位常在上焦,多为肺热,兼见中下两焦之病。
第二类为内伤病,中焦痰湿为患,兼及上焦,常见脾胃病及心脏病。
第三类为内伤病之阴虚肝热脾湿,病位以下焦为主,兼及中上两焦。
针对此三类病症,临床中常以三条主线来论治。简述如下。
(1)外感病证第一条主线是针对上焦之外感病。今天的外感病多以风温为主,风寒者极为少见,且今人内热者多,化热迅速,故风温为病,初起在卫分时间甚短,多很快转为卫气同病,故余治疗风温往往辛凉轻剂、平剂、重剂一起用,即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一起用,辛凉解表与清里同施,常能取到药进热退之功。又因为今人阴虚湿热者多,且热病易伤阴,故在清热疏表的同时,常加利湿与滋阴之品,如滑石块、鲜石斛之类。一般风温常用方如下。
生石膏30克(先煎),生知母,薄荷叶5克,地骨皮10克,
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
金银藤30克,青连翘10克,全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
条黄芩10克,鲜苇根30克,滑石块15克。
此方中薄荷叶、霜桑叶、杭菊花、全蝉衣辛凉解表,金银花、金银藤、青连翘清热解毒;生石膏、知母、黄芩、鲜苇根清气分之热。其中薄荷叶与地骨皮合用,解表退热效果极佳,解表同时又兼有护阴之功,临床观察并无敛邪之弊;全蝉衣、大青叶合用利咽止痛效果很好。诸药配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退热效果甚佳。里热未起者减生石膏;肢体酸痛者,加嫩桑枝30克。里热盛或有郁闭之象者加羚羊镑1?5克先煎,紫雪一支冲服;胃阴不足者加鲜石斛30克。临床上体会大多数外感热病初起皆是属于此种类型。
若邪热逆传心包,高热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一丸、九节菖蒲15克。
此方为解表清里之剂,应用时须注意生石膏一味。外感初起时,若热仍在表,尚未入气分者,宜减之;平素胃弱者,应慎用;脉浮大中空者,为里虚,不可用,当用甘温除热之品。但临床所见,外感入里化热者为多,大多数情况都属于生石膏应用范围。有医生认为生石膏为大寒之品,应用时非常谨慎,其实生石膏味辛性微寒,质重气轻,既能解表发汗,又能清气泄火,一般确属热证,无论外感内伤,只要不是气血虚弱,或湿遏热伏者,但用无妨,取效甚捷。关于生石膏的应用,孔伯华先生在其《石膏药性辨》中论之甚详。
需要说明的是,外感热病以温病为主,纯粹伤寒极为少见,大多数均为风温,余临床概以上方加减,若系确属寒邪束表,也往往化热甚速,故临床也以上方加减,酌加荆芥、豆豉、防风等辛温药,酌减生石膏、黄芩等清里药,但孔少华先生认为此种情况很少见。这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另外,夏秋之际,暑湿偏盛,此时的外感热病常伴有吐泻中满、周身困顿等湿浊阻于中焦之证,对此类外感热病,以藿香正气、三仁汤之类加减,常用方如下。
藿香梗10克,紫苏叶5克,大腹皮10克,薄荷叶5克,
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条黄芩10克,川黄连5克,
滑石块15克,白通草5克,杏仁泥10克,白豆蔻5克,
生薏苡仁30克,茅苇根各15克,法半夏10克,霜桑叶10克,
杭菊花10克。
此方以藿梗、苏叶、白蔻、法半夏、大腹皮芳香化浊,和胃化湿;滑石、通草生薏仁淡渗清利;黄连厚肠止泻;配以桑、菊、薄、银翘之清解,共奏化湿和胃、辛凉退热之功。
还有一种阴虚低热,症见午后或入夜潮热,多为素体阴虚而受外感,或热病迁延日久伤阴所致,以青蒿鳖甲汤加减。
生鳖甲15克(先煎),嫩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
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薄荷5克,桑叶10克,
杭菊花10克,银柴胡10克,鲜石斛30克,鲜生地30克。
尚有一种阴虚与湿热交织在一起的低热往往比较缠绵难愈,症见午后潮热,舌苔黄腻,以青蒿鳖甲汤合三仁汤加减。
生鳖甲15克(先煎),嫩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
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杏仁泥10克,白豆蔻5克,
生薏苡仁30克,鲜茅苇根各30克,鲜石斛30克,鲜生地30克,
滑石块15克。
其他尚有邪伏募原之发热,以达源饮加减。
以上是临床门诊常见之外感病的论治。临床体会外感热病风温者十之七八,湿热者十之二三,阴虚者也时有所见。治疗绝大多数以温病学说论治,颇为应手。当然,温病失治或治疗不当,由表及里,变证很多,当依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前人论治甚详,此不赘述。
(2)内伤病症脾湿为患第二条主线是针对中焦脾湿为患。孔少华先生认为当今社会条件下脾阳虚、脾气虚的患者比较少见,而主要矛盾是肝胃不和,脾失健运,湿阻中焦不化,升降失常,湿邪弥漫,进而导致各种疾病。治疗当以运脾化湿、和胃通降为主,稍佐舒肝之品。基本方如下。
橘子络核各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布包),法半夏10克,
云茯苓30克,炒枳壳10克,六神曲10克,白豆蔻5克(打),
香附米10克,滑石块15克,霍石斛30克,全瓜蒌30克,
莱菔子10克。
方中取二陈汤燥湿化痰之意,二陈汤中常以橘子络、核代替橘子皮,以增强理气通络之力,并常加旋覆花、生赭石以降逆;炒枳壳、全瓜蒌、莱菔子、大腹皮等下气通腑;六神曲、白豆蔻和胃消食;霍石斛以养胃阴。舒肝不用柴胡,以防其竭肝阴,而用香附、郁金;又常见肝经阴分不足,阳分有余,则喜用生牡蛎、生石决明等咸寒滋潜之品,配以旋覆花、生赭石以滋潜柔肝;肝胆湿热者加海金砂、鸡内金以清利肝胆。
此方加减可治疗各种脾胃疾病,怪病皆由痰作祟,痰湿不化,随气血流布全身,变症百出,皆可以此方加减。
中焦之痰湿郁结,常累及上下两焦,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咳嗽痰多者余常伍以二陈汤,健脾燥湿化痰,效果甚佳。
痰湿阻于胸络,日久易生胸痹之症,因此临床常以温胆汤化痰通络加减,基本方如下。
橘子核络各15克,法半夏10克,云茯苓30克,炙甘草3克,
炒枳壳10克,全瓜蒌30克,青竹茹15克,香附米10克,
紫苏梗5克,桑寄生30克,六神曲10克,霍石斛30克,
滑石块15克,血琥珀5克(同煎)。
余体会此方中法半夏为燥湿化痰之主药,能振奋胸中阳气,具有强心作用,临床体会,此方治疗痰湿阻络之胸闷、胸痛疗效甚佳。心气阴两虚者加生脉饮:南北沙参各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3克,重者以西洋参5克代替沙参。
可以看出,孔少华先生在治疗心脏病时一般不用活血温通之法,此方与中焦脾胃方相近,故归为一类。
(3)内伤病之阴虚肝热脾湿第三条主线是针对今人阴虚肝热脾湿而设。侧重在中下两焦。
阴虚肝热脾湿,是今人常见的三个体质倾向,也是致病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三个因素常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纠缠在一起发病,错综复杂,虽症状百出,而其理则一。
先说阴虚,此阴虚主要是指肝肾阴虚,肾主水,主阴,为先天之本;肝主血,为肾之子。乙癸同源,肝肾一体,为一身阴血之本。今人诚如《内经》所云“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多有伤阴之患,“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其他如五志化火,湿热内蕴等皆易伤阴。今人寿命增长,中老年人肝肾阴虚者更为常见。
再说肝热,肝气主疏泄条达,为一身气机之枢纽,可以说百病皆与肝失疏泄有关,而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肝气之疏泄功能是以肝肾之阴血充盈为基础的,故欲使肝气疏泄条达,必先以顾护肝肾阴分为本,前述今人肝肾阴虚者多,阴虚必生肝热,此即前人所说之相火为病,又因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精神压力大,此皆易引起肝气不疏之患,合于今人阴虚肝热之体,患病则或为肝阳上亢,或为肝火上炎,或为肝气横逆,临床表现甚多,故临床治病以调肝为要。
再说脾湿,今人脾湿者多,一因为肝气不疏,木犯脾土,脾胃受伤,脾失健运所致;更多的是因为今天生活条件提高,食品极大丰富,人们只为饱口腹之欲,暴饮暴食,而运动反而减少,使摄入多于需要,超过人体运化能力,又排不出去,即是脾湿。所以许多病是吃出来的,今天常见之富贵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与饮食直接相关。湿聚成痰,流注全身,变症百出。“怪病皆有痰作祟”,今人湿热为病者十之八九,故孔少华先生临床喜用清利湿热化痰之法。
综上所述,阴虚、肝热、脾湿为今人三大致病因素,常合而为病,孔少华先生将温病伏邪学说引入内科,注重中下两焦,立“滋潜渗化和调方”,注重滋阴清热化湿,每收良好效果,其方如下。
生牡蛎15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布包),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川牛膝15克,滑石块5克,
橘子核络各15克,法半夏10克,云茯苓30克,霍石斛30克,
血琥珀5克(先煎)。
此方着力于中下两焦。其中生牡蛎、生石决明咸寒入下焦,滋阴平肝潜阳;生赭石、旋覆花镇肝降胃,四药相配,滋潜柔肝降逆,旋覆花不惟下气,亦有行水消痰之功。桑寄生与橘子络相伍平补肝肾而通经络,炒知柏滋水降火,与橘子核相伍可开下焦气化而行水,川牛膝引气血与诸药下行活血利水,滑石块清热利湿、琥珀取其活血安神兼有利水通淋之功。橘子络核、法半夏、云茯苓运脾化痰湿,佐以霍石斛养护胃阴,诸药配合,在固护中下两焦之阴的基础上抑肝降胃,运脾化痰,渗化湿热,滋阴而不助湿,利湿而不伤阴,使一身湿热从小便而出,从而身轻神爽。
此方运用极为广泛,加减可以治疗高血压、中风、糖尿病、肝病、肾病、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多种肿瘤等。
如肝阳上亢者加霜桑叶、杭菊花、白蒺藜、白僵蚕;中风加九节菖蒲、川郁金、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肝胆火旺者加胆草炭、焦栀子;肝气不疏加香附米、川郁金;肝胆湿热郁结者加生鳖甲、绵茵陈、川郁金、酒芩、青连翘、赤小豆;湿热下注,小便不利、水肿者加南石苇、海金砂、川萆薢、车前子、瞿麦、扁蓄;消渴之肝肾阴虚者加鲜生地、黑玄参、山萸肉、北沙参、五味子;属胃热者加生石膏;妇科气血不调者加橘核、香附、桃仁、丹参等理气活血;湿热黄白带者加川萆薢、生薏苡仁、鸡冠花等渗利;血热尿血便血者加鲜茅根、生地榆、血余炭;癓瘕积聚者加浙贝母、夏枯草、山慈姑、炙鳖甲等软坚散结。总之,今人阴虚肝热脾湿者甚多,凡见此类疾病皆可以此方加减。
以上是孔少华先生治疗常见疾病的基本思路,以此为基础辨证施治、随证化裁,治疗一般常见疾病皆能取得较好疗效。
又孔少华先生认为今人气虚阳虚者少,阴虚湿热者多,故余临证时一般慎温补,以防助热敛邪之患。

0

主题

571

帖子

18

积分

医师

Rank: 3Rank: 3

UID
58617
精华
0
积分
18
金币
7110
推广币
2
在线时间
159 小时

初级贴星坛之铁杆中级贴星马到成功勋章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0:34 | 只看该作者
2?从伏邪论治温病
温病的伏邪理论是历代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临床实践中,随着对疾病和人体体质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起来的。
《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篇》说:“凡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这些是温病最早的记载。《难经•五十八难》所云“伤寒有五”之“湿温”、“热病”、“温病”皆属于温病的范围,《伤寒论》也有一些对温病的明确论述,但论述较少,治疗手段也较单纯,如《伤寒论》中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治疗上也只有白虎承气阳明清下之法,而风温初起及热入心包等证均未论及。而且仲景也认识到温病治疗不当会出现许多坏病,如“若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金元刘完素首倡“火热论”,提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症”的理论,立双解散、通圣散等解表清里之剂,主张用凉药治疗热病。至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已经认识到某些热病是传染病,首创“戾气学说”,提出“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戾气者,非风、非寒、非暑、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其创制的“达原饮”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至清代,在叶天士、吴瑭、王孟英等人的努力下,温病学说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完整理论体系。
温病学说中又有伏气与新感之说。
新感温病侧重于温病发生的外因——温邪的存在,和单纯温邪侵袭人体后的发病规律。而伏邪温病研究的是易于发生温病的内因——体内因素,其要点有二,一是易于发生温病的体质,二是所伏之邪。
新感温病首先肯定了温邪的存在及感而即发的特点,其发病规律是按照卫气营血和三焦的传变顺序,一般初起较轻,由表及里,逐渐加重。而伏邪温病的发病特点是由于伏邪的存在,当感受温邪的侵袭后,热势往往由里及表或由里及里,一般初起即病情较重,初起即见气分热盛,甚至气血两燔,逆传心包之证。
伏邪学说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晋•王叔和《伤寒序例》中据此立论:“冬令严寒杀厉之气,中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首先提出了温病的伏邪学说。历代医家在各自的临床实践中各自提出自己的认识,使得伏邪学说不断丰富和发展。
伏邪具体是什么,王叔和说是伏寒;王肯堂提出伏暑;吴又可认为是戾气感染;何廉臣认为是伏火。也有人认为,邪是泛指各种邪气,包括六淫邪气及疫疠之气,体内各种病理产物如瘀血、痰饮等也属伏邪的范围。
邪伏的位置也有不同的说法:王叔和认为邪伏肌肤;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柳宝诒则认为邪伏少阴;雷少逸认为劳力表虚者邪伏肌肤,肾精内亏者邪伏少阴;俞根初认为初证为湿热内蕴者发于募原,初证为郁热伤阴者发于少阴。
伏邪温病的发病有“伏邪自发”与“新感引动伏邪”之说。
以上诸说都是历代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的,但由于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流行的病种不同,人群的体质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可以理解的。研究伏邪的意义在于指导今天的临床,不必拘泥前人之说。孔伯华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略述如下。
相对于新感学说,伏邪学说侧重的是研究人体易于感受温邪的体内因素。《内经•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说明之所以容易病温,是因为精不藏之故。精者,肾精也,阴精也,阴精之不藏,必生内热。清•邵新甫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重在冬不藏精也。盖烦劳多欲之人,阴精久耗,入春则里气大泄,木火内燃,阳强无制,燎原之势,直从里发。”孔伯华先生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今人的体质确如朱丹溪所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常因热火相加之体而生热火相加之病,由此可见,阴虚内热是伏邪温病的体质因素。孔伯华先生在临床中还发现兼有湿热的患者也极多,于是阴虚火热之体或再兼加湿邪,就形成了一种“郁热伏气”,一遇温邪,则易引发伏气温病,故孔伯华先生在其《论外感温热病因》中提出:“夫外感温热病者,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感之于天地疠气淫邪而成……是以内因之郁热伏气乃外感温热病发病之本也。”对于伏邪温病的发病及治疗,孔伯华先生又说:“盖因郁热伏气轻者,则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此时病邪在表,投以辛凉解表之轻剂即可迎刃而解。若郁热伏邪气盛,或初感解之未当,及误治误补使邪内陷者,即可逆传心包,此时病已入里,投以辛凉驱邪之重剂即可效如桴鼓。若邪为湿固,热深厥深者,临证中反见阴象,此热极似寒之假寒也,倘辨证不清,误用热药,必使立毙,然则只设凉化寒凝之品,不惟温热不得解,反使邪愈加闭固,轻则废,重则不治,此时必施以辛凉清热,渗化湿邪之法,佐芳香辛散之味,以攘开其湿邪外围,不使湿热相搏而直捣其巢穴,则固邪易解,热退厥除,病可瘥也。”由此可见,孔伯华先生的伏邪温病说是先有郁热伏气,后有温引发的“新感引动伏邪”说。而他所说的“郁热伏气”即是阴虚内热或兼有湿热。温病发病之轻重主要原因是此郁热伏气之轻重。
基于以上伏邪温病的认识,孔伯华先生在治疗上亦极具特点,疗效卓著,试略述其治疗要点。对于伏邪轻者,发病亦轻,清疏肺卫之桑菊、银翘加减足矣。若伏邪重者,发病亦重,常热自里发,由里出表,甚至由里入里,初起即见气分之病,甚至牵营动血,若挟湿不重,以内热为主者,往往一开始即重用清里达表之剂,在发病初期即投生石膏、黄芩、栀子、川连、胆草、莲子心、生知柏、紫雪丹等重剂清涤里热方药,配合桑菊饮、银翘散、甘露消毒丹等轻清宣泄,清里透表同施,其热易退;清热同时不忘护阴,故常配伍鲜生地、鲜石斛护卫肾阴胃液;发颐、大头瘟、咽喉肿痛者,必用六神丸或梅花点舌丹以消肿解毒止痛;一见壮热神昏,即投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以清心开窍,涤热透邪,谨防热极动风,劫阴耗液而致痉厥闭脱之变。若湿邪偏盛者,则必在辛凉清热的同时兼用滑石、通草等以淡渗;藿香、佩兰、荷叶等以芳透,无汗恶寒身痛者,可略佐苏合香丸以辛通芳开,使热随湿解,以免凉遏之弊。先父治疗温病可谓有胆有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早年曾与同行运用中医温病学说治疗鼠疫霍乱等皆性传染病,取得良好效果,活人甚众。
这种阴虚湿热的伏邪,不仅是引发温热的重要原因,也是内伤杂病的重要原因,许多疾病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尤其在当今社会尤为明显。孔少华先生在数十年临床中,深刻体会到今人体质阴虚者多,其中尤以肝肾阴虚者为多见,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一虚,诸阴皆虚。阴虚则相火内动,则为肝热;今人生活水平提高,嗜食膏粱厚味而易生湿热,因而相当部分病人的体质都是阴虚肝热脾湿之体,所生之病是阴虚肝热脾湿之病,故对这些病人立一滋潜渗化和调方(见前),滋阴凉肝与清利湿热同施,随症加减,广泛应用于各种内科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二)医案
1?风温感冒
临床所见发热,最常见的是外感风温发热,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冬春多见,儿童尤为常见。其症见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浊黄涕,咽部红肿而痛,咳嗽,黄痰,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滑而数。证属外感风温,表里俱热,治疗当以辛凉清解为主,桑菊银翘汤加减。
基本方:金银花15克,忍冬藤30克,青连翘10克,薄荷叶5克,
鲜苇根各30克,地骨皮10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
全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条黄芩10克。
方解:方中桑叶、菊花疏表散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叶与地骨皮相伍,辛凉疏散与清热益阴同施,辛散而护阴;蝉衣辛凉透表,专走咽喉,与大青叶配伍,治疗咽喉肿痛效果甚佳;黄芩入上焦清肺热;鲜苇根清气分之热,中空又有疏透之功,甘润又可益阴,为治疗温热病之佳品。此方加减可以治疗外感风温引起的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中耳炎等,临床效果甚佳。
加减法:内热盛者,加生石膏30克、生知母10克,即为桑菊、银翘、白虎同用,解表清里同施。孔少华先生认为今人内热较盛,故外感风温常常热象较重,即使感寒,也往往化热,成表里俱热之势,故每以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同用,解表与清里同施,退热甚速。但临床也须注意,对于感冒初起,邪在皮毛,内热未起者,当以汗解,不可过早使用寒凉。壮热不恶寒,热度较高,加羚羊粉1?2克(分冲)、紫雪2支(分冲);周身紧束疼痛者加嫩桑枝30克、秦艽10克;金银花15克、忍冬藤30克、青连翘10克、嫩桑枝30克解毒通络可以治疗外感引起的周身紧束不适,热痹关节疼痛用之亦良;鼻塞、流涕者加辛夷花10克;鼻流清涕、恶寒者加荆芥6克、淡豆豉10克;咽喉肿痛较甚者,加板蓝根10克、蒲公英30克;咳嗽者加杏仁泥10克、桑白皮10克;痰多者加紫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橘子皮10克、法半夏10克、全瓜蒌30克;小便短赤者,加生知柏各10克、滑石块15克;中气不足,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15克或南北沙参各15克,取白虎加人参汤之意,以扶正清解。
孔少华先生认为北京地区纯风寒感冒者较为少见,因为今人体质内热者多,故即使初起感冒风寒,也极易化热,儿童感冒尤其如此,若仍有恶寒、无汗、身痛等,属于表寒里热证者,治疗仍当以辛凉清解为主,可在辛凉清解方中稍加辛温之品,如荆芥、豆豉、紫苏叶、辛夷花等。
① 董某,男,59岁,1983年02月28日。
内热外感,咽痛鼻塞,身冷乏力,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解。
生石膏30克(先煎),杏仁泥10克,板蓝根15克,生知柏各10克,
大青叶10克,全蝉衣10克,金银花10克,青连翘10克,
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滑石块15克,橘络20克,
条黄芩10克,全瓜蒌30克,苇根15克。
三剂
按:内热外感,孔少华先生常以桑菊、银翘、白虎合方加减,咽痛者,加蝉衣、大青叶,甚者加板蓝根。
② 周某,女,75岁,2001年1月7日。
内热外感,解之不当致邪内恋,口苦且干,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化和解。
鲜茅苇根各30克,条黄芩10克,淡豆豉10克,炒知柏各10克,
栀子炭10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鲜生地30克,
天花粉15克,肥玉竹12克,鲜石斛30克,滑石块15克,
青连翘10克,荷叶10克,全瓜蒌30克。
三剂
按:内热外感,阴分不足,在清透基础上常加鲜石斛、肥玉竹、天花粉,养胃阴而不滋腻。
③ 张某,女,70岁,1984年1月7日。
初期湿热过盛,发为口腔“天疱疮”,经西医予以“激素”疗法,致湿邪入络,刻下胸膺疼痛颇剧,大便数日未下,时或咳嗽,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渗达络。
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生石膏30克,黛蛤粉15克,(布包),炒知柏各10克,
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忍冬藤30克,嫩桑枝30克,川牛膝15克,
青连翘10克,生薏苡仁30克,晚蚕砂15克,滑石块15克,
炒枳壳10克,法半夏10克,全瓜蒌30克,云苓皮30克,
川萆薢15克。
三剂
④ 关某,女,63岁,1980年5月8日。
前方晋后,面部红肿见消,然湿毒尚未靖,且时有复发象,再依原议增减。
生石膏30克(先煎),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生知柏各10克,
黄连面5克(同煎),条黄芩10克,白僵蚕10克,全蝉衣10克,
大青叶10克,蒲公英30克,全瓜蒌30克,滑石块15克,
杏仁泥10克,白茅根15克,薄荷叶5克,炒栀子10克。
三剂
按:肝胃两阳并盛挟湿毒上攻,故以生石膏伍以生石决明、生赭石、旋覆花清降肝胃,以蚕砂、半夏、苓皮、萆薢、滑石渗化湿邪,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解毒。
⑤ 沈某,女,39岁,1984年1月11日。
内热兼感时邪,咽疼身冷,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解。
生石膏30克,板蓝根15克,大青叶10克,生知柏各10克,
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全瓜蒌30克,茅苇根各15克,
炒栀子10克,全蝉衣10克,金银花10克,滑石块15克,
元明粉3克,青连翘10克,羚羊粉0?5克。
三剂
⑥ 张某,女,48岁,1987年5月5日。
外感解之不当,高烧一周未退,头痛恶心,时或身冷,宜以清疏芳解。
生石膏30克,薄荷叶5克,地骨皮10克,生知柏各10克,
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忍冬藤30克,
白僵蚕10克,全蝉衣10克,瓜蒌仁15克,滑石块15克
条黄芩10克,天花粉15克,肥玉竹12克,青连翘10克,
青竹茹15克,茅苇根各15克,紫雪2瓶(分冲)。
三剂
按:郁热重者,以紫雪散里清外透。
⑦ 何某,女,27岁,1989年5月9日。
手术后感冒,白细胞增高,宜以清化内消。
生薏苡仁30克,金银花20克,青连翘10克,生知柏各10克,
蒲公英30克,紫地丁10克,天花粉15克,肥玉竹12克,
白茅根15克,条黄芩10克,川黄连5克,滑石块15克,
杭菊花10克,西黄丸1瓶(分吞)。
五剂
按:术后后感冒,以西黄丸合银、翘、公英、地丁,解毒散瘀,以防走黄内陷。
2?暑湿感冒
夏季暑湿之邪重,人出汗多,毛窍舒张,如果贪凉露宿或喜用风扇、空调等,风寒、暑湿之邪会乘虚而入引起感冒。暑湿感冒的主要表现有:发热,微恶风寒,少汗,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而胀痛,咳嗽痰黏,鼻塞流涕,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不爽,或腹泻,口中黏腻,口不渴或渴饮不多,或心烦,或小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其证多为表有寒湿而内有湿热,孔少华先生常以藿香正气散、银菊散、香连丸、六一散加减以芳化清解。
基本方:藿香10克,紫苏叶5克,法半夏10克,云茯苓,
金银花15克,杭菊花10克,广木香5克,川黄连5克,
大腹皮10克,六一散15克。
方解:方中藿香、紫苏芳香和胃化浊,兼散寒邪;法半夏、云茯苓化湿和胃;金银花、杭菊花解毒散邪;广木香、川黄连理气解毒、厚肠止泻;大腹皮导滞,六一散清利湿热。诸药合用,芳香化浊,解毒止泻,对于湿浊中阻,寒热错杂之暑湿感冒效果甚佳。此方在应用时应辨寒湿与湿热何者为重,寒湿重者当以藿香正气为主,湿热重者当以香连丸、银菊散为主,甚者可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① 雪某,女,21岁,2001年7月10日。
暑热挟湿,头晕伴有恶心,月经正常,舌苔白,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滋渗化和调。
鲜藿佩各20克,紫苏叶5克,云茯苓30克,大腹皮10克,
橘子络核各15克,法半夏10克,青竹茹15克,鲜茅苇根各30克,
香附米10克,杭菊花10克,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
荷叶10克,白蔻5克。
三剂
② 张某,男,38岁,2001年7月25日。
暑热挟湿,头痛恶心,舌苔白,脉象弦滑而数,宜清暑和调。
鲜藿香20克,紫苏叶5克,大腹皮15克,云茯苓30克,
橘子络15克,法半夏10克,青竹茹15克,鲜生地30克,
鲜茅苇根各30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滑石块15克,
白蔻5克,荷叶10克,鲜石斛30克。
三剂
③ 赵某,男,32岁,2001年7月24日。
暑热挟湿,精力困顿,舌苔白,脉象弦滑,宜清暑渗化和调。
鲜藿香2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橘子络核各15克,法半夏10克,
云茯苓30克,生薏苡仁30克,青竹茹15克,炙甘草3克,
炒枳壳10克,全瓜蒌30克,六神曲10克,滑石块15克,
白蔻5克,鲜生地30克,鲜石斛30克,荷叶10克,鲜苇根30克。
五剂
3?慢性肝炎、肝硬化
慢性肝炎或者是由急性黄疸性肝炎失治演变而成,或者是感染乙肝病毒发作而成,治疗不当或失治,一少部分会演变成肝硬化、肝癌。本病虽然缠绵难愈,但针对性的治疗,还是有明显疗效的,起到了延缓病情的作用。甚至部分病人可以完全控制住病情。
孔少华先生对于慢性肝炎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他认为,肝脏气血俱厚,体阴而用阳。体阴者,肝藏血,乙癸同源,肾水滋生肝木,故以阴为本,今人体质多肝肾阴虚,且肝病湿热化火,易伤肝阴,故治肝病必须要注重养护肝阴。用阳者,是指肝气的条达功能。肝气是脾胃气机升降的调控者,直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肝气对肺气的宣发肃降,心神的安宁,也都有直接的影响,情绪的变化也直接影响肝气的运行,肝病必有肝气郁滞,故治疗上首先要疏理肝气。肝气郁滞必然会影响脾胃升降失常,脾运失常,必生脾湿,脾湿停滞,反过来又会影响肝气的条达。这样就会形成气郁湿阻之证,气滞湿阻日久,必然化热,而成肝胆湿热之证。气郁湿阻日久,必生血瘀痰结,则成癥瘕。气滞湿阻痰结,气化不利,则形成水停,而为腹水。
综上所述,孔少华先生认为肝病的病机常有以下几方面:阴虚、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湿热、血瘀、痰凝、水停等。针对以上病机,他认为肝病的治疗应该以疏肝理气、解毒养阴、健脾化湿、软坚化瘀等法综合治疗,则临床疗效颇佳。
基本方:生牡蛎生鳖甲各15克(先煎),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绵茵陈30克,炒知柏各10克,川郁金10克,焦麦芽30克,
条黄芩10克,川牛膝15克,青连翘10克,炒枳壳10克,
莱菔子10克,滑石块15克,霍石斛30克,赤小豆30克。
方解:生牡蛎、生鳖甲咸寒益阴入下焦,养肝体而软坚散结,此二药是孔少华先生治疗下焦阴虚的常用药,对于一般肝病如乙肝,也早期应用,可防止其他疏肝芳燥药物伤阴之弊,且有预防肝硬化的形成,对于肝硬化者,此二品更是软坚散结的主药。生赭石、旋覆花镇肝降胃的常用药对,其中生赭石入肝经血分,有养肝血潜阳的作用,旋覆花有下气、散结、行水之功,对肝病之气滞、湿阻、水停有良效。绵茵陈、川郁金、焦麦芽是孔少华先生舒理肝气的常用药组,茵陈清利肝胆湿热,川郁金理气活血、焦麦芽重用疏肝理气的效果甚佳,三药配伍,肝经之气滞血瘀湿停均得运行,照顾周全。肝经气血湿之停滞,常影响胃气的正常和降,早期属于实证气之腹胀者多,当加炒枳壳、莱菔子以降气消胀,亦常见肝木郁而克伤脾胃者,此则“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宜加党参、茯苓、炒白术、生黄芪、砂仁等药以实脾。肝胆湿热者多,故常加酒芩、青连翘、赤小豆以配合茵陈清利肝胆湿热,炒知柏、川牛膝、滑石块入下焦引湿热下行。肝脾肿大者,体质较强,可酌加荆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炒二丑各5克配合生牡蛎、生鳖甲等活血软坚。正气不足者,虽有瘀血之证,但孔少华先生对于活血药用之较慎,常以益气扶正之品佐之,以防消化道出血。此方在养阴的基础上理气化湿、解毒散结,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属于阴虚肝热脾湿为患者,多有良效。甚至以此方加减治疗肝癌也有一定效果。
加减法:肝区疼痛者酌加香附米10克、小青皮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玳玳花10克、玫瑰花10克、佛手10克、广木香5克等二三味;黄疸者或伴有胁痛加海金砂15克、鸡内金15克、金钱草30克;大便不通可加全瓜蒌30克、川厚朴10克、焦槟榔10克、火麻仁、酒川军;脾湿较盛者加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肝热较盛,加焦栀子10克、羚羊镑1?5克;转氨酶高者可加熟军5克;肝肿瘤者可酌加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脾虚者加炒白术10克、或焦白术10克;湿热中阻加藿香10克、法半夏10克、川黄连5克、淡吴萸1克;气虚者加生黄芪15克~30克;肝阴不足者加鲜生地30克、鲜石斛30克、耳环石斛10克、杭白芍10克、老黄精15克;肝性脑病者加辰砂3克、生磁石20克、菖蒲根15克、白蒺藜10克、羚羊镑1?5克、抽葫芦15克、冬瓜仁30克;腹水者加五皮饮,云苓皮30克、大腹皮10克、桑白皮10克、干姜皮6克、橘子皮10克、橘子络15克,或加水红花子15克、抽葫芦15克、冬瓜仁30克、车前子30克、瞿麦10克、萹蓄10克、炒二丑5克等;下焦气化不行者,加川椒目3克、北细辛3克,或加沉香面5克(布包同煎);肝脉寒凝者加淡吴萸10克。肝硬化、脾大者,正气不虚可加荆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炒二丑各5克。
① 徐某,女,62岁,1983年9月29日。
阴虚肝热,气机不畅,右胁胀疼,精力困顿,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滋抑化和调。
绵茵陈30克,炒栀子10克,川郁金10克,生知柏各10克,
莱菔子10克,炒枳壳10克,赤小豆30克,青连翘10克,
云苓皮30克,焦麦芽30克,焦白芍10克,滑石块12克,
黄精15克,川楝子10克,橘络8克。
五剂
按:肝炎常以茵陈蒿汤加减,疏肝用郁金、焦麦芽,清热用栀子、酒芩、连翘,利湿以知柏、滑石,并常加枳壳、莱菔子以下气畅腹。
② 张某,男,47岁,1989年4月10日。
“肝病”已廿载,劳累则低烧,宜以清滋和调。
生牡蛎15克,鳖甲25克,绵茵陈30克,炒知柏各10克,
川郁金10克,黄芩10克,莱菔子10克,赤小豆30克,
青连翘10克,炒枳壳10克,云苓皮30克,滑石块15克,
川石斛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焦麦芽30克,
香附米10克。
七剂
按:低热阴伤,生牡蛎、生鳖甲滋阴退热。
③ 董某,男,42岁,1984年1月9日。
连晋清滋咸软化瘀之剂,痞块渐减小,再依原议稍事出入。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鳖甲10克(先煎),生赭石12克,
旋覆花12克(先煎),炒黄柏10克,荆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
炒二丑各5克,炒枳实10克,绵茵陈30克,川郁金10克,
焦麦芽30克,滑石块15克,云苓皮30克,条黄芩10克,
沉香面2克(分冲)。
三剂
按:生牡蛎、生鳖甲养肝阴且能软坚散结,对肝硬化最适宜。肝脾增大可以三棱、莪术、炒二丑化瘀散结,但胃底食道静脉曲张明显者慎用,以防大出血。
④ 舒某,男,83岁,1984年1月6日。
肝着为患,势已成癥,历时已逾八月,刻下症见右胁疼痛,夜不得寐,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沉取乏神力,姑与咸软化癥之中,佐以扶正之品以消息之。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0克,旋覆花10克,
薏苡仁30克,炒黄柏10克,川郁金10克,绵茵陈30克,
炒枳实10克,莱菔子10克,赤小豆30克,云苓皮30克,
香附米10克,滑石块15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
橘核12克,沉香面5克,生鳖甲15克(先煎),花旗参5克(先煎)。
三剂
按:正气虚者必加扶正之品。
⑤ 周某,男,49岁,2002年01月23日。
“肝病”十载,渐成癥势,臌症已显,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以清疏和调。
生牡蛎15克,炙鳖甲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炒知柏各10克,绵茵陈30克,川郁金10克,云苓皮30克,
大腹皮10克,橘子络15克,橘子皮10克,干姜皮6克,
桑白皮10克,滑石块30克,青连翘10克,大黄炭5克,
炒枳壳10克,焦麦芽30克,赤小豆30克,六神曲10克,
霍石斛30克,莱菔子10克。
三剂
二诊:2002年2月16日。
生牡蛎15克,炙鳖甲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炒知柏各10克,桑白皮10克,大腹皮10克,云苓皮30克,
橘子络15克,橘子皮10克,干姜皮8克,赤小豆30克,
炒枳壳10克,滑石块30克,莱菔子10克,香附米10克,
川郁金10克,绵茵陈30克,六神曲15克,熟军5克,
车前子30克,淡吴萸10克,霍石斛30克,炒白术10克。
五剂
按:淡吴萸温化厥阴寒湿。
三诊:2002年2月21日。
生牡蛎15克,炙鳖甲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炒知柏各10克,桑白皮10克,大腹皮10克,云苓皮30克,
橘子络15克,橘子皮10克,干姜皮8克,赤小豆30克,
炒枳壳10克,滑石块30克,莱菔子10克,香附米10克,
川郁金10克,绵茵陈30克,六神曲15克,熟军5克,
车前子30克,霍石斛30克,生黄芪20克,水红花子15克,
抽葫芦15克,川椒目3克,北细辛3克,炒白术10克。
五剂
四诊:2002年4月6日。减枳实,加枳壳、生黄芪各25克,炒二丑各10克,沉香5克(布包同煎),七剂。
按:川椒目、北细辛开下焦气化行水。

0

主题

571

帖子

18

积分

医师

Rank: 3Rank: 3

UID
58617
精华
0
积分
18
金币
7110
推广币
2
在线时间
159 小时

初级贴星坛之铁杆中级贴星马到成功勋章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0:35 | 只看该作者
4?肾炎
肾炎的临床症状以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为特征。中医应属“水肿”范畴。
(1)急性肾炎急性肾炎,中医称为“风水”。症见浮肿,尿量减少,或发热,头痛,口渴,腰痛,检查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其浮肿常自眼睑周围开始,继则颜面四肢,严重者可出现腹水、胸水、咳嗽气喘。脉象初期浮数或滑数,如全身浮肿,则呈现沉滑而数。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肾炎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发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导致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而成的疾病。孔少华认为,此病多为素体湿热,外感风温之邪,也有感受风寒化热者,致使肺失宣肃,水气不行发为水肿,治疗当以清热解表,宣肺行水为法。也就是“开鬼门,洁净府”之法。
风热为主者以银翘散、桑菊饮、越婢加术汤、五皮饮加减。
基本方: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忍冬藤30克,
生知柏各10克,青连翘10克,紫背浮萍10克,生甘草3克,
滑石块15克,嫩麻黄1克,生石膏30克,米苍术10克,
云苓皮30克,陈皮10克,桑白皮10克,白茅根15克。
方解:方中桑菊、银翘、白虎同用清解表里之热,麻黄,浮萍,桑叶、菊花发表宣肺以行水,苓皮、陈皮、桑白皮、炒知柏、滑石块清热利水,茅根凉血利水。
加减法:发热者加薄荷5克;咽痛甚者加全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
若以风寒为主者,以越婢加术汤合五皮饮加减。
嫩麻黄1克,紫苏叶5克,紫背浮萍10克,云苓皮30克,
陈皮10克,干姜皮6克,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苏某,女,48岁,1989年3月13日。
肾炎急性发作,尿检发现尿蛋白“+++”,红白细胞满视野,再为变通前方。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海蛤30克,桑寄生30克,
南石苇10克,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川牛膝15克,
血余炭10克,白茅根15克,芥穗炭2克,滑石块15克,
鲜石斛30克,荷叶10克,银花炭10克,青连翘10克,
瞿麦10克,萹蓄10克,车前子15克,海金砂15克(布包),
血琥珀5克(同煎),炒知柏各10克。
七剂
按:孔少华先生认为肾病大多为下焦湿热,肾脏不能正常地葆精泄浊,故以滋潜渗利为法治疗,酌加益肾之品,尿血者常用凉血止血之品。
(2)慢性肾炎对于慢性肾炎,孔少华先生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认为此病脾肾不足,湿热内蕴,久之肾之“葆精泄浊”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葆精”,则尿中现蛋白、红细胞等,不能正常“泄浊”,则肌酐、尿素氮等代谢产物不能排除,成为湿热甚至湿毒蕴于体内,症见腰酸痛,面灰白、浮肿,舌苔白,脉沉细或弦滑,毒盛者脉象滑数实大。治疗上,孔少华先生认为此病虽有肝脾肾不足,但湿热、湿毒往往更重,湿热湿毒为实邪,不宜峻补,因为峻补往往致使湿更为胶固难化,毒不得出,故治疗上常在滋阴护肾的基础上,以清利湿热凉血为主。方用滋潜渗化方加减。
基本方: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南石苇15克,云苓皮30克,
川萆薢15克,川牛膝15克,海金砂15克,鲜茅根30克,
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生地榆15克,霍石斛30克,
血琥珀5克(同煎)。
方解:方中生牡蛎、生石决明、桑寄生养肝益肾以葆精;生赭石、旋覆花降肝胃之气,炒知柏、川牛膝、滑石块、南石苇、海金砂、云苓皮、川萆薢清利下焦湿热,助肾泄浊;生地榆、白茅根凉血;血琥珀活血、利尿改善肾脏循环。
加减法:肝肾阴虚加生鳖甲15克;下焦湿热加生海蛤30克;浮肿小便不利者可酌选车前子15克、水红花子10克、赤小豆30克、汉防己15克、萹蓄10克、瞿麦10克、白通草5克、灯芯5克、竹叶10克,或加五皮饮(云苓皮30克、桑白皮10克、大腹皮10克、干姜皮6克、陈皮10克);下焦气化不利可加川椒目3克、北细辛3克,或肉桂1克;气滞腹痛加台乌药10克、橘子络核各15克、荔枝核15克、小茴香10克;肌苷尿素氮高者加熟军或酒军5克;血热,尿中有红细胞酌选荷叶10克、茜草10克、大小蓟20克、生炒蒲黄各10克、鲜生地30克、芥穗炭2克,或加叩珠粉1克(冲服);表有风邪者加荆芥6克、防风6克;表虚易外感者加生黄芪20克、炒白术10克、口防风6克;抵抗力下降者加生黄芪20克、女贞子15克;血虚者加生黄芪20克、全当归6克;肾虚腰背酸痛者加金狗脊12克、菟丝子12克、杜仲炭12克、山萸肉10克;外感风热者加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忍冬藤30克、青连翘10克、全蝉衣10克、大青叶15克。
大量尿蛋白,浮肿较重甚至出现腹水胸水者,此为肾阳虚衰,阳虚水泛,孔少华常以金匱肾气丸、真武汤、五皮饮加减。或有效。炮附片6~15克,上肉桂1~3克,阳春砂5克,大熟地2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5克,炒丹皮5克,云茯苓30克,建泽泻12克,川牛膝15克,车前子15克(包)。
① 李某,男,37岁,1987年5月5日。
肾病两载,久治未效,刻下尿蛋白“++”,红血球>10,宜以清滋和调。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桑寄生30克,南石苇10克,
橘子核15克,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川牛膝15克,
白茅根15克,血余炭10克,芥穗炭2克,滑石块15克,
藕节10克,血琥珀5克(同煎),炒知柏各10克。
七剂
② 孔某,男,24岁,1984年1月6日。
阴虚湿乘,头时晕楚,目干涩,西医检查尿蛋白“+”,红细胞5~10,偶见管型,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滋渗化和调。
生龙齿10克,生牡蛎15克,生海蛤、生石决明各30克,桑寄生30克,
南石苇10克,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川牛膝15克,
杜仲炭12克,银花炭10克,生甘草2克,滑石块12克,
血琥珀5克,芥穗炭2克,赤小豆30克,炒知柏各10克。
五剂
③ 张某,女,30岁,1989年5月15日。
尿毒症,近日口时流涎,时或呕吐,脘次作胀,再为变通前方。
生牡蛎15克,珍珠母30克,桑寄生30克,淡吴萸10克,
川黄连5克,南石苇10克,云苓皮30克,川牛膝15克,
白茅根15克,川萆薢15克,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
橘子络皮各10克,法半夏10克,车前子海金砂各15克(布包),
炒知柏各10克,叩珠粉2瓶(分冲),血琥珀5克(同煎)。
七剂
④ 孙某,女,45岁,1989年5月15日。
尿毒症,据述前方晋后,当属平和,唯腹胀时作,再依原议增减。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海蛤30克,桑寄生30克,
辰砂3克,生磁石20克,橘络核各15克,大腹皮10克,
台乌药10克,白蒺藜10克,六神曲10克,滑石块15克,
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生薏苡仁30克,桑叶10克,
生知柏各10克,川牛膝15克。
七剂
⑤ 冯某,男,56岁,1989年3月6日。
肾病日久,渐致痛风,头晕,恶心,舌苔白,脉象弦滑,宜以清平渗化和调。
生牡蛎15克,生海蛤30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
旋覆花12克,炒知柏各10克,青竹茹15克,血琥珀5克(同煎),
桑寄生30克,杜仲炭12克,小川连5克,川牛膝15克,
忍冬藤30克,嫩桑枝30克,青连翘10克,滑石块15克,
云苓皮30克,银花炭10克,白沙蒺藜各10克,法半夏10克,
花旗参5克(另煎兑入),叩珠粉2瓶(分冲),霜桑叶10克。
⑥ 张某,女,65岁,1981年5月12日。
肾病日久,近两月来,腰疼较甚,尿蛋白“++”,红细胞多个,舌苔白,脉象弦滑,宜以清滋和调。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0克,旋覆花10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血琥珀5克(同煎),
南石苇10克,云茯苓30克,川萆薢15克,川牛膝15克,
火麻仁15克,细生地10克,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
瞿麦10克,萹蓄10克,橘子核15克,子木通10克。
三剂
⑦ 田某,男,52岁,1989年5月15日。
肾病日久,阴损及阳,小溲清长,下肢肿胀,同时流泪,舌质胖,脉弦缓滑,宜以回阳并滋肾阴。
炮附片25克,上肉桂3克,云茯苓30克,大熟地30克,
山萸肉10克,淮山药15克,炒丹皮5克,怀牛膝15克,
建泽泻15克,老黄精15克,阳春砂5克,菟丝子12克,
杜仲炭12克,花旗参3克(另煎兑入),橘子络皮各10克。
七剂
按:阴损及阳,济生肾气丸加减,但孔少华先生认为肾病大多为湿毒内蕴,故于温补之剂很少用之。
⑧ 马某,男,39岁,1983年9月23日。
连晋清滋渗化和调之品,尿蛋白仍不消,再为变通前方。
生熟地各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30克,炒丹皮5克,
云茯苓30克,建泽泻12克,砂仁5克,川牛膝12克,
车前子15克,炮附片10克,肉桂2克,滑石块15克,
汉防己12克,子木通10克,橘络皮各10克。
五剂
5?痔疮
肛门内外有小肉突出如峙,统称痔疮。多因过食肥甘辛辣,酒肉,或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及经常便秘,体质虚弱,风燥湿热之邪乘虚结积而成。生于肛门内者为“内痔”,生于肛门外者为“外痔”,同时存在着为“内外痔”,轻者,便时出血,严重者影响日常行动,甚至肿痛溃烂形成“肛瘘”。对于严重者,应当以外科结扎、枯痔等手术疗法为主。内治法对于轻症者可有较好疗效。
孔少华先生治疗认为痔疮病机的关键在于湿热下注,蕴于肠间,日久伤及血分而成血分湿热。故治疗上每用运脾化湿和胃通降的基础上凉血解毒。运脾化湿、和胃通降以温胆汤为主,凉血止血则用炒槐花、生地榆,热毒盛者,兼加清热解毒之品,如蒲公英、金银花、青连翘。
基本方:生地榆15克,炒槐花15克,橘子络核各15克,炒知柏各10克,
法半夏10克,云茯苓30克,炒枳壳10克,川牛膝15克,
全瓜蒌30克,香附米10克,大腹皮10克,滑石块15克,
霍石斛30克,蒲公英30克,炒丹皮10克,赤小豆30克。
加减法:便血甚者可加大小蓟20克、鲜茅根30克、荷叶10克等凉血止血之品;大便秘结者加酒军5克、元明粉5克;痔核大者可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5克、赤芍10克,严重者可加制乳没各5克。
孔少华先生尚有一外用方外洗治疗痔疮疗效甚佳,即是用一味蛤蟆草30克,或加蒲公英30克,水煎外洗疗效甚佳,往往一洗即愈。
① 宗某,男,41岁,1983年9月8日。
炒槐花10克,地榆炭10克,血余炭10克,芥穗炭1克,
炒枳壳10克,焦当归10克,焦白芍10克,川黄连5克,
炒知柏各10克,三七面3克(分冲)。
三剂
化痔丸1盒
② 邱某,男,24岁,2001年8月14日。
炒槐花15克,生地榆15克,云茯苓30克,炒知柏各10克,
香附米10克,炒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六神曲10克,
橘子核15克,法半夏10克,生甘草3克,滑石块15克,
全瓜蒌30克,鲜石斛30克。
七剂
6?腰疼
通常认为腰痛有肾虚、风寒、寒湿、气滞血瘀等病因,而孔少华先生认为今人下焦阴虚湿热者多,中老年腰痛常常是在此基础上兼有上述病机而发病,故治疗上常常是在清滋渗化和调的基础上,随症加减治疗,疗效甚佳。
基本方: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
橘子络核各15克,川牛膝15克,杜仲炭12克,金狗脊12克,
独活3克,滑石块15克,川断12克,血琥珀5克。
方解:方中生牡蛎、生石决明、生赭石、旋覆花养肝潜降;炒知柏、川牛膝、滑石块、血琥珀引湿热下行;橘络、云苓皮、川萆薢通络渗湿除痹;橘核入下焦理气止痛;独活入肾经散风止痛;桑寄生、杜仲炭、金狗脊、川断壮腰健肾。诸药配伍在滋潜渗化的基础上壮腰散风止痛,则腰痛易除。
加减法:肾虚明显者可再加菟丝子12克、雄黑豆15克、肉苁蓉30克;湿邪阻络,经络不通,周身关节疼痛者,可加丝瓜络10克、威灵仙10克、天仙藤15克、豨莶草15克、晚蚕砂15克、宣木瓜15克;腰痛畏寒者,减炒知柏,加台乌药10克、肉桂2克;有瘀血之象者,加山甲珠15克、紫丹参15克、桃仁5克、当归10克等;胃肾阴虚者,可加霍石斛30克、鲜生地30克。
① 许某,女,43岁,1989年4月2日。
阴虚湿乘,腰际酸疼,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宜以清滋渗化和调。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布包),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
鸡冠花20克,川牛膝15克,金狗脊12克,杜仲炭12克,
橘子核15克,滑石块15克,丝瓜络10克,台乌药10克,
菟丝子12克,血琥珀5克。
五剂
按:孔少华先生认为腰痛除肾虚外,都挟湿邪,故每于渗化湿邪的基础上补肾壮腰。
② 戴某,男,36岁,1983年9月27日。
前方晋后,腰疼尚未已,再依原议增重其治。
生牡蛎12克,生海蛤25克,生石决明30克,桑寄生30克,
炒知柏各10克,威灵仙10克,天仙藤10克,法半夏10克,
川牛膝12克,络石藤12克,片姜黄10克,海桐皮10克,
六一散15克(布包),苏木5克,血竭5(同煎),琥珀块5克,
独活3克。
三剂
③ 兰某,女,27岁,1984年5月12日。
湿邪阻络,发为腰脊疼痛,甚则腰痛,步履维艰,经行后期,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渗达络。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宣木瓜15克,炒白芍10克,
威灵仙10克,川牛膝15克,天仙藤15克,云苓皮30克,
川萆薢15克,滑石块15克,法半夏10克,络石藤15克,
血琥珀5克,制乳没各5克,血竭5克(同煎)。
三剂
疏风定痛丸10丸,每服1丸,日服2次。
④ 刘某,女,44岁,2001年7月16日。
湿邪遏阻于络,双胯及腰部均甚酸楚,舌苔白,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化达络。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
橘子络核各15克,川牛膝15克,生薏苡仁30克,香附米10克,
法半夏10克,滑石块15克,川郁金10克,丝瓜络10克,
霍石斛30克,络石藤15克,威灵仙10克,天仙藤15克,
血琥珀5克。
五剂
二诊:2001年7月23日。前方晋后,症状减轻,再依原议稍事出入。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橘子络核各15克,云苓皮30克,
川萆薢15克,川牛膝15克,威灵仙10克,天仙藤15克,
紫丹参15克,滑石块15克,法半夏10克,丝瓜络10克,
香附米10克,佛手片10克,桃仁泥10克,小青皮10克,
血琥珀5克。

0

主题

571

帖子

18

积分

医师

Rank: 3Rank: 3

UID
58617
精华
0
积分
18
金币
7110
推广币
2
在线时间
159 小时

初级贴星坛之铁杆中级贴星马到成功勋章

54#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0:35 | 只看该作者
7?情志病
① 张某,男,65岁,2001年6月30日。
昨日因与儿子生气暴怒,导致神情呆滞,默不欲言,眩晕头胀,饮食不进,左目外眦出血,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滑,治宜滋清平抑芳开。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菖蒲根15克,川郁金10克,
香附米10克,川牛膝15克,淡豆豉10克,栀子炭10克,
鲜石斛30克,滑石块15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
云茯苓30克,六神曲10克,橘子络核各15克,鲜生地30克,
耳环石斛10克。
七剂
按:此人瘦高体格,木型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性情木讷,性格内向,暴怒之后不得宣泄,肝气横逆,克伤脾土,则胃气不降,饮食难进;肝阳上亢,则眩晕头胀,肝气行于左,暴怒则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导致左眼外眦出血,所幸出血部位只在眼,若出于脑,则为薄厥,即脑溢血,后果不堪设想。孔少华先生此方,以生牡蛎、生石决明、生赭石、旋覆花滋潜抑肝,菖蒲、郁金芳香开窍;栀子豉汤清心宣透治心中懊恼;香附、郁金舒肝解郁;桑叶、菊花平肝散风,清利头目;再合以石斛、生地养胃肾阴液;炒知柏、川牛膝、滑石块滋阴降火,引湿热下行,神曲、茯苓开胃健脾,诸药配伍,使肝肾阴也得以滋养,上亢之肝阳得以下潜,横逆之肝气得以复旧,胃气因降,饮食大进,情志复常。
② 寇某,女,42岁,1984年1月11日。
近日肝热较盛,心烦易急,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平抑化和调。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
胆草炭10克,川牛膝15克,白蒺藜10克,白僵蚕10克,
全瓜蒌30克,滑石块15克,豨莶草15克,法半夏10克,
川郁金10克,羚羊角0?4克(镑)。
六剂
牛黄清心丸10丸,牛黄宁宫片2盒。
③ 李某,男,57岁,1984年1月11日。
湿热较盛,精力困顿,心烦懊恼,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化和调。
炒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菖蒲根15克,炒知柏各10克,
霜桑叶10克,法半夏10克,青竹茹15克,条黄芩10克,
杏仁泥10克,生薏苡仁30克,鲜芦根30克,六一散(布包),
白蔻仁5克,橘络皮各10克,全瓜蒌30克。
三剂
按:栀子豉汤除心烦懊恼,三仁汤宣化湿邪。
④ 杨某,女,83岁,1984年1月19日。
风摇于内,发为癫痫,已历三载,舌苔白,脉象沉弦,宜以清平熄化。
生石膏15克(先煎),双钩藤15克,霜桑叶10克,生知柏各6克,
杭菊花8克,全蝎3克,菖蒲根10克,川郁金8克,
川黄连5克,羚羊粉0?4克(分冲),陈胆星5克,滑石块10克。
三剂
⑤ 李某,男,26岁,1989年4月3日。
情怀抑郁,哭笑无常,精神不振,已逾三载,宜以清平开豁。
生牡蛎15克,珍珠母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菖蒲根15克,川郁金10克,
生白矾2克,川牛膝15克,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
紫丹参12克,滑石块15克,莲子心5克,合欢皮10克,
沉香面2克(分冲),荷叶10克。
五剂
⑥ 吴某,女,34岁,1984年1月6日。
精神分裂症,已历五载,刻下夜眠不安,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滋抑化和调。
生龙齿10克,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
旋覆花12克(布包),炒知柏各10克,辰砂3克,生磁石20克,
霜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川牛膝15克,龙胆草10克,
白蒺藜10克,菖蒲根15克,滑石块15克,合欢皮10克,
首乌藤45克,紫丹参12克,血琥珀5克(同煎)。
三剂
⑦ 王某,女,29岁,1981年5月9日。
宿疾精神分裂症,已历十载,经治已逾,经行后期,带下频仍,精力困顿,宜以清滋渗化和调。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云茯苓30克,川萆薢15克,
鸡冠花20克,川牛膝15克,橘子核15克,川郁金10克,
白蒺藜10克,滑石块15克,荷叶10克,紫丹参12克,
血琥珀5克(同煎)。
五剂
8?调经
孔少华先生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充盈,血以时下。肝藏血,主条达,肝气的舒畅条达直接影响血行的通畅,气血调和,即气机的条达和经血的充盈流畅,则月经正常。故孔少华先生以理气活血为基础立调经汤以调和气血。若因某些原因导致气血不调,则月经为病。具体来说,若忧思忿怒,肝气不舒,则易经行乳胀胁痛,血行不畅;若素体虚寒,或贪凉受寒,血得寒则凝,或兼气滞,则为痛经;若肝郁化火,热入血分,血热妄行,轻者月经先期量多,重者崩中漏下;若脾气不足,气不摄血,也可形成月经先期,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或脾肾不足,也可导致月经后期或闭经;脾失运化,或是食膏粱厚味,致脾湿过剩,气滞湿停,也可导致经行不畅,郁久甚至形成症瘕积聚,如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这些疾病均可在调经汤的基础上加减治疗。
基本方:紫丹参15克,桃仁泥5克,橘子核15克,香附米10克,
鸡血藤15克,泽兰叶15克,丝瓜络10克,川牛膝15克,
台乌药10克。
方解:孔少华先生认为月经不调基本病机为气血不调,即肝气不舒与血行不畅,故治疗上以疏肝理气、养血和血为基础方加减。方中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具有养血活血凉血之功;桃仁活血化瘀,鸡血藤养血活血俱佳,泽兰叶活血行水,川牛膝活血利湿、引血下行,几味药药性平和,活血养血而不伤血。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方中香附米理气解郁,橘子核理下焦气化,台乌药理气温经,三药配伍,行而不滞,温而不燥,肝气得疏,血行得畅。诸药配伍,理气温经,养血活血,再随其寒热虚实加减,气血调和而使月经恢复正常。
加减法:经行乳胀胁痛加小青皮10克、橘子叶10克、佛手10克、玳玳花10克、绿萼梅10克;经行腹痛者加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荔枝核15克;腹痛畏寒者加上肉桂3克、生艾叶10克;月经先期,色红量多者,属血热,减台乌药、橘子核、桃仁、泽兰,加炒丹皮5克、焦栀子10克、炒知柏各10克、鲜生地30克、鲜茅根30克;兼有肝肾阴虚者加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鳖甲15克;月经先期,色淡稀薄者,面色黄白,乏力者减桃仁、泽兰,加生黄芪20克、当归6克,或合用归脾汤;瘀块色黑,经行不畅明显、经行后期者,加山甲珠10克、荆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经行后期,色淡质稀者血虚之症者可加四物汤,当归10克、杭白芍10克、川芎3克、生地15克;气血两虚者,合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肾虚腰痛者加杜仲炭10克、川断10克、桑寄生30克、金狗脊12克、雄黑豆15克;湿重兼有带下、腰酸、乏力者加法半夏10克、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生薏苡仁30克、鸡冠花20克;带下黄稠者,加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蒲公英30克、炒知柏各10克、滑石块15克;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者,除加上述化湿之品外,活血消癥可酌加炙乳没各5克、血竭5克、荆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山甲珠10克等活血之品;还可酌加夏枯草10克、浙贝母10克、草河车15克、山慈姑15克等解毒散结之品;宫寒不孕者可加川椒目3克、北细辛3克、紫石英20克。
① 杨某,女,25岁,1989年9月27日。
气血不和,经行不畅,腰酸疼痛,乳房作胀,精力困顿,舌苔白,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疏和调。
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布包),桑寄生30克,
炒知柏各10克,生薏苡仁30克,香附米10克,川郁金10克,
川牛膝12克,桃仁泥5克,小青皮10克,泽兰叶15克,
白通草5克,金铃子10克,延胡索10克,台乌药10克,
沉香块3克(同煎)。
三剂
按:肝郁气滞所致经行不畅,故以抑肝理气为主,佐以活血。
② 刘某,女,38岁,1983年9月27日。
血分为湿邪所扰,经不待期且量多,带下频仍,腹时作痛,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化和调。
生牡蛎12克,生海蛤25克,生石决明30克,桑寄生30克,
云苓皮30克,川萆薢15克,鸡冠花20克,川牛膝12克,
香附米10克,川郁金10克,白茅根15克,滑石块15克,
藕节10克,血琥珀5克(同煎),炒知柏各10克。
三剂
按:血分湿热,滋潜渗化凉血为法。
③ 廖某,女,25岁,1989年3月10日。
气血不调,经行后期,带下频仍,宜以清疏和调。
生薏苡仁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布包),桑寄生30克,
川萆薢15克,鸡冠花20克,紫丹参15克,川牛膝15克,
桃仁泥10克,鸡血藤15克,泽兰叶15克,滑石块15克,
川郁金10克,香附米10克,丝瓜络10克,沉香面3克(分冲),
云苓皮30克。
五剂
按:经行后期,除气滞血瘀以外,每因湿阻而成,故常加苓皮、萆薢、鸡冠花、薏苡仁等品。
④ 王某,女,25岁,1989年1月13日。
气血失和,经行前后无定,伴有痛经,甚则恶心,舌苔白,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疏和调。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紫丹参12克,怀牛膝15克,
香附米10克,川郁金10克,桃仁泥5克,金铃子10克,
延胡索10克,滑石块15克,白通草5克,橘核12克,
台乌药10克,沉香面2克(分冲)。
⑤ 杨某,女,31岁,1984年5月5日。
气血不调,经行量极少而色晦,时或烦急,少腹疼痛,舌苔白而质绛,脉象弦滑,宜以清疏和调。
仙灵脾15克,紫丹参12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桃仁泥5克,川郁金10克,鸡血藤15克,川牛膝15克,
北细辛3克,全当归10克,赤白芍各10克,白通草5克,
沉香块5克(同煎),川芎3克,台乌药10克,橘核12克,
桑寄生30克。
五剂
⑥ 林某,女,25岁,1989年3月13日。
痛经为患,宜以清疏和调。
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紫丹参15克,川楝子10克,
桃仁泥10克,鸡血藤15克,泽兰叶15克,川牛膝15克,
云茯苓30克,橘子络核各15克,香附米10克,滑石块15克,
川郁金10克,生薏苡仁30克,桑寄生30克,丝瓜络10克,
延胡索10克,沉香面3克(分冲)。
五剂
⑦ 潘某,女,25岁,1984年1月7日。
经闭两月余,经化验为阴性,舌苔白,脉象弦滑而数,宜以清化和调。
仙灵脾15克,全当归10克,川郁金10克,薏苡仁30克,
紫丹参12克,白通草5克,泽兰叶15克,川牛膝15克,
鸡血藤15克,桃仁泥5克,香附米10克,北细辛3克,
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沉香面2克(先煎)。
五剂
按:仙灵脾配伍当归补肾养血,益血之源。
⑧ 刘某,女,21岁,2003年1月27日。
闭经,须吃西药方来,久治不愈,湿瘀互阻。
生牡蛎15克,山甲珠1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紫丹参15克,川椒目3克,北细辛3克,
香附米10克,川牛膝15克,云茯苓30克,橘子核15克,
酒川军5克,滑石块15克,桃仁泥5克,丝瓜络10克,
白通草5克,血琥珀5克。
十剂
按:药后月经即来,后又反复,服此方则效。

0

主题

571

帖子

18

积分

医师

Rank: 3Rank: 3

UID
58617
精华
0
积分
18
金币
7110
推广币
2
在线时间
159 小时

初级贴星坛之铁杆中级贴星马到成功勋章

55#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0:36 | 只看该作者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0

主题

571

帖子

18

积分

医师

Rank: 3Rank: 3

UID
58617
精华
0
积分
18
金币
7110
推广币
2
在线时间
159 小时

初级贴星坛之铁杆中级贴星马到成功勋章

56#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0:37 | 只看该作者
11?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癌症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
孔少华先生认为,肝癌为病,多有肝肾阴虚,肝气郁滞、气滞血瘀,脾虚湿聚,热毒内蕴多种因素综合为患。肝以阴为体,内藏相火,五志过极,相火内生,或挟湿热,煎灼津液,致使肝肾阴血不足,肝体不得润养,抵抗力减弱,容易化生积聚;肝喜条达,性主疏泄,若肝气抑郁不舒,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易成积聚;嗜酒过度,或因邪毒外侵,或因脾虚生湿,致使湿热邪毒郁久凝结亦成积聚。故在治疗时,针对以上病机,常在滋养肝阴的基础上,以疏肝和胃,清化湿热,解毒散结为主,脾虚者则以健脾为主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而对于活血化瘀,先生认为虽有明显瘀象,但也不宜多用久用,以免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或肝破裂。有一例患者经做化疗失败,后服先生中药治疗延长生命5年。另有一例患者单服中药治疗存活3年。
基本方:生牡蛎15克,炙鳖甲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绵茵陈30克,炒知柏各10克,川郁金10克,焦麦芽30克,
炒枳壳10克,川牛膝15克,莱菔子10克,夏枯草15克,
浙贝母15克,滑石块15克,香附米10克,酒芩10克,
青连翘10克。
方解:方中以生牡蛎、生鳖甲咸寒滋养肝阴,并能软坚散结;生赭石镇肝降逆;旋覆花降气消痰行水;茵陈清利肝胆;香附米、焦麦芽疏肝理气;川郁金理气活血;酒芩、连翘清肝经之郁热;胃气以降为顺,胃气降则肝气亦顺,故加炒枳壳、莱菔子和降胃气;炒知柏、川牛膝、滑石块清利下焦湿热;夏枯草、浙贝母清热散结。诸药配伍,在养肝阴,理肝气,降胃气的基础上清利湿热、解毒散结。脾虚者,再加党参、白术、山药等健脾,其他兼症则随症加减,多有效验。
加减法:脾虚者加台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淮山药15克、伏龙肝15克;黄疸者加海金砂15克、鸡内金15克、金钱草30克;正气不虚,可酌加解毒散结之品如草河车15克、山慈姑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15克、半边莲等;胁痛者加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台乌药10克、橘子核15克;攻坚者可加荆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炒二丑各5克;有呕血、便血、衄血者加鲜茅根30克、鲜生地30克、血余炭10克、三七粉6克(分冲);腹水者合五皮饮(橘子皮10克、干姜皮6克、桑白皮10克、云苓皮30克、大腹皮10克);腹水较重者,下焦气化不行,加川椒目3克、北细辛3克、汉防己15克、赤小豆30克;化疗后气阴两伤者酌加生黄芪20克、女贞子15克、南北沙参各15克、天花粉15克、老黄精15克、生地15克、霍石斛30克等。
① 赵某,男,57岁,1987年5月6日。
肝癌,右胁疼痛,脘腹作胀,舌苔白,脉象弦滑而数,姑予清化内消之品。
生牡蛎30克,鳖甲2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云茯苓30克,茵陈30克,鹅枳实10克,橘子核15克,
川郁金10克,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滑石块15克,
光慈姑10克,小青皮10克,焦麦芽30克,炒知柏各10克,
赤小豆30克,莱菔子10克,西黄丸1瓶(分吞)。
三剂
按:生牡蛎、炙鳖甲软坚散结,三棱、莪术、炒二丑活血散结,西黄丸解毒散结,体实者可攻之。
② 谢某,女,60岁,1981年5月15日。
据述患晚期肝癌已逾两个月,近来已有腹水,腹胀胁疼,患者未至,宜以清平和调。
生牡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绵茵陈30克,
光慈姑10克,桑白皮10克,大腹皮10克,橘子络皮各10克,
云苓皮30克,川郁金10克,六神曲10克,滑石块30克,
火麻仁15克,丝瓜络10克,血琥珀5克(同煎),炒黄柏10克。
二剂
按:光慈菇解毒散结。
③ 黎某,女,47岁,2001年12月3日。
患乙肝一载余,经中西医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已形成癥,或谓之曰“肝癌”,腹胀已成臌症,舌苔白而少津,脉象弦滑而数,姑予清滋咸软渗化之品以消息之。
生牡蛎15克,炙鳖甲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炒知柏各10克,绵茵陈30克,炒枳壳10克,云苓皮30克,
大腹皮15克,桑白皮10克,广陈皮10克,干姜皮6克,
滑石块15克,香附米10克,川郁金10克,六神曲15克,
莱菔子10克,焦麦芽30克,赤小豆30克,熟军5克,
鲜佛手15克,耳环石斛15克。
二剂
二诊:2001年12月5日。前方晋后,尚未见明显效果,再依原议增减。
生牡蛎15克,炙鳖甲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炒知柏各10克,绵茵陈30克,炒枳壳10克,云苓皮30克,
大腹皮15克,桑白皮10克,广陈皮10克,干姜皮6克,
滑石块15克,香附米10克,川郁金10克,六神曲15克,
赤小豆30克,熟军5克,鲜佛手15克,耳环石斛15克,
炒二丑各5克,川椒目3克,北细辛3克。
三剂
按:五皮饮、川椒目、北细辛消腹水。
12?食道癌
食管癌和贲门癌属于中医“噎膈”范畴,其主要症状为吞咽困难,呕吐痰涎或食入则吐,形体逐渐消瘦等症状。本病的病机实证多为痰气交阻,气滞血瘀,虚证则为正气衰败。一般早期多为肝气郁结,或痰凝气滞,中期多为气滞血瘀,晚期多为脾肾阳虚或津液枯竭的阴虚证。
孔少华先生治疗此病,早期重点在降逆化痰,柔肝理气,化瘀解毒散结,晚期则重在滋养阴液,扶助正气。临床验证,有一定效果。
基本方:橘子络核各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法半夏10克,
香附米10克,川郁金10克,云茯苓30克,生薏苡仁30克,
炒枳壳10克,全瓜蒌30克,香附米10克,浙贝母15克,
滑石块15克,草河车15克,夏枯草15克,霍石斛30克。
加减法:阴虚肝旺者加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肝气不舒加小青皮10克、玳玳花10克、玫瑰花10克;气逆不降可加沉香面3克;痰阻较甚加白矾2克;活血可加桃仁泥10克、荆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炒二丑个(各)5克、西黄丸;热毒郁结者可酌加加草河车15克、浙贝母10克、山慈姑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15克等;阴虚者减法半夏,酌加耳环石斛10克、天花粉15克、肥玉竹12克、鲜生地30克、黑玄参10克、麦冬10克等。或服用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各适量;大便燥结者加桃仁、杏仁、火麻仁、郁李仁等;脾气虚者加生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
① 孙某,男,77岁,1984年5月31日。
食道癌,吞咽困难,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宜以清化内消。
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布包),川郁金10克,
小青皮10克,生白矾3克,法半夏10克,冬瓜仁30个,
干苇根15克,莱菔子10克,炒枳壳10克,全瓜蒌30克,
滑石块15克,川石斛15克,橘络皮各10克。
三剂
按:白矾、郁金开郁化痰。
② 陈某,男,72岁,1989年3月22日。
食道癌,连晋清滋和调之品,诸恙悉减,惟近日脊背疼痛,再为变通前方。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川石斛15克,炒知柏各10克,北沙参15克,麦门冬10克,
五味子2克,橘子络皮各10克,法半夏10克,全瓜蒌30克,
杏仁泥10克,滑石块15克,桑寄生30克,生薏苡仁30克,
香附米10克,沉香面3克(分冲)。
三剂
按:生牡蛎、石决明、生赭石、旋覆花柔肝降胃,生脉饮益气养阴,橘络皮、法半夏、全瓜蒌化痰和胃,香附米、沉香面理气降气。
③ 刘某,男,48岁,1987年5月23日。
据山东省立医院诊断为“食道中段癌”,宜以清化内消。
生牡蛎15克,生石决明3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炒枳壳10克,香附米10克,川郁金10克,云茯苓30克,
法半夏10克,广陈皮10克,草河车10克,山慈姑10克,
川石斛15克,滑石块15克,全瓜蒌30克。
五剂
西黄丸1瓶(分吞)
④ 陈某,女,88岁,2002年8月9日。
耄耋之年,阴液不敷,春起发现吞咽困难,渐至饮水皆难,舌苔白,脉象弦滑,宜清滋和化。
霍石斛30克,白花蛇舌草25克,草河车15克,法半夏10克,
炒枳壳10克,橘子络核各15克,浙贝母10克,鲜麦冬20克,
生薏苡仁25克,鲜生地25克,黑玄参10克。
七剂
按:老年噎膈,阴虚痰阻,以滋阴为主,兼以化痰散结。
13?骨肉瘤
骨肉瘤是一种恶性极强的肿瘤,常发生于10~20岁青少年,进展快,转移早,常常发现症状即已经转移,故早期发现一般要进行截肢治疗。孔少华先生认为此病为痰湿瘀血阻于四肢经络,停滞于骨而发病,治疗上当以通络化湿、逐瘀化痰、解毒散结为主,兼以益气补肾,部分患者有效。曾有一孤儿因无家长签字,无法进行截肢手术,后经先生中药治疗,服药5年而愈。
基本方:生牡蛎15克,生鳖甲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云茯苓30克,橘子络核各15克,
法半夏10克,川牛膝15克,生薏苡仁30克,浙贝母15克,
夏枯草15克,滑石块15克,草河车15克,山甲珠15克,
白花蛇一具,山慈菇15克,忍冬藤30克,青连翘10克,
嫩桑枝30克,霍石斛30克,丝瓜络10克,血琥珀5克(同煎)。
加减法:活血散结可加荆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炒二丑各5克、西黄丸1瓶;通络可加络石藤15克(瘤在下肢)、秦艽10克(常与生鳖甲同用);解毒散结用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15克、土贝母10克;化痰散结常加炒常山10克;气阴不足加生黄芪20克、女贞子15克、西洋参5克;气血不足加生黄芪20克、全当归6克;阴虚者酌选生地15克、天花粉15克、肥玉竹12克、霍石斛40克、老黄精15克、黑玄参12克;肝肾不足加龟板胶10克、鹿角胶10克、杜仲炭12克、川续断12克、补骨脂12克、雄黑豆15克。
① 夏某,右腰骨肉瘤。
生牡蛎15克,山甲珠15克,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
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威灵仙10克,天仙藤15克,
川牛膝15克,生薏苡仁30克,夏枯草10克,浙贝母10克,
滑石块15克,六神曲10克,血竭5克(布包),山慈姑10克,
金银花15克,青连翘10克,橘子络皮各10克,苇根12克,
法半夏10克,全瓜蒌30克,冬瓜仁30克,桃仁泥5克,
杏仁泥10克,血琥珀5克(同煎)。
② 黄某,男,16岁,2003年1月2日。
客岁2月,发现左腰膝下有一肿物,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成骨肉瘤”,经术后“化疗”治疗后,舌苔白,脉象弦滑,宜清化内消,佐以扶正。
生牡蛎15克,山甲珠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忍冬藤30克,炒知柏各10克,青连翘10克,生黄芪20克,
女贞子15克,川牛膝12克,草河车15克,云茯苓30克,
川萆薢15克,滑石块15克,生薏苡仁30克,浙贝母15克,
夏枯草15克,丝瓜络10克,嫩桑枝30克,六神曲10克,
血琥珀5克(同煎)。
十五剂

0

主题

571

帖子

18

积分

医师

Rank: 3Rank: 3

UID
58617
精华
0
积分
18
金币
7110
推广币
2
在线时间
159 小时

初级贴星坛之铁杆中级贴星马到成功勋章

57#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0:38 | 只看该作者
14?神经瘤
卢靖,女,15岁,2002年10月3日。
2002年5月试穿新衣服时无意发现右腋下有一肿块,当地医院没能确诊,然后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做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黏液样神经纤维瘤”,然后又拿切片到北京肿瘤医院,诊断为“神经鞘瘤”。后来听人说孔少华先生医术高、医德好,遂来就诊。
生牡蛎15克(先煎),山甲珠15克(先煎),生赭石12克(先煎),
旋覆花12克,夏枯草10克,炒知柏各10克,桑寄生30克,
威灵仙10克,草河车15克,川牛膝15克,生黄芪15克,
女贞子15克,浙贝母10克,滑石块12克,丝瓜络10克,
白通草5克,天花粉15克,肥玉竹12克,血琥珀5克。
二诊:2003年6月19日。
生牡蛎15克,山甲珠10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嫩桑枝30克,夏枯草10克,川牛膝15克,炒知柏各10克,
浙贝母10克,法半夏10克,丝瓜络10克,滑石块15克,
海藻10克,昆布10克,生薏苡仁30克,霍石斛30克,
草河车15克,全瓜蒌30克,川郁金10克,威灵仙10克,
桑寄生30克,橘子核15克,伸筋草15克。
三诊:2004年2月6日。
生牡蛎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滑石粉15克,
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夏枯草10克,法半夏10克,
川牛膝15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霍石斛30克,
全瓜蒌30克,川郁金10克,橘子核15克,香附米10克,
云茯苓30克,丝瓜络10克,浙贝母10克,白蔻5克,
山慈姑10克,川萆薢15克,白通草5克,生薏苡仁30克。
四诊:2006年1月25日。
生牡蛎15克,滑石粉15克,生赭石12克,旋覆花12克,
浙贝母10克,紫丹参12克,云茯苓30克,桑寄生30克,
天花粉10克,丝瓜络10克,夏枯草10克,全瓜蒌30克,
草河车15克,生地10克,川郁金10克,威灵仙15克,
川牛膝15克,橘子核10克,法半夏10克,霍石斛30克,
香附米10克,知母10克,忍冬藤30克,生薏苡仁30克,
黄柏10克。
从2002年10月3日开始,患者服用孔少华先生的中药,一直吃到2007年,现在一切都很好。在整个治疗过程,患者没有异样感觉。
六、刘孝威
刘孝威,是孔伯华的关门弟子,从医半个多世纪,誉满京城,名扬全国。刘老秉承孔门传统,发扬伯华之遗风,品格高尚,身怀绝技,为人堪称世人楷模,为医堪称一代大师。刘孝威先生1932年11月生于北京显赫皇族世家。其外祖父载询,与爱新觉罗•溥仪之父载丰为同胞兄弟,母亲则为溥仪之堂姐。像孔伯华先生一样,刘老虽生于名门望族,但不慕富贵,自幼立志治病救人。刘老的父亲与孔伯华先生是世交,两家往来甚密,从小便拜孔伯华为师。孔伯华先生当时已经是投无不效、盛名远扬的名医,也是一位远见卓识、兢兢业业的中医教育家。有感于国医传统后继乏人,孔伯华先生对生徒之培养可谓倾心竭力。
刘老天资聪慧,自幼过目成诵。师父孔伯华朝夕指导,不离左右。刘老至今不能忘怀“从幼儿习字时起”老师对他的教诲,“除临帖之外,先师还叫我写本草药名,要求字体工整,不许乱写,那时还小,不太明白其意,但对我长大后却很有益处。”从临帖习字抄写本草药名,逐渐到抄习《医学三字经》,熟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温病条辨》,在严格的训练之下,少年时的刘孝威,已然是经典满腹,倒背如流。刘老跟随孔伯华先生多年,整理医论,研访医案,耳濡目染,深得其传,终成中医界栋梁之材。
刘老早年便胸怀壮志,悬壶北京。望诊开药,底蕴十足。由于妙手回春,诚恳待人,故备受患者称颂,医名噪起。解放之后,孔门师徒以满腔热忱投入了新中国的中医事业。“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从此成为刘老终生的座右铭。从一代大师的关门弟子到闻名遐迩的新一代名医,刘老一直为人谦和,平等待人。治病救人,有求必应,尽心尽职,不遗余力。遇病人急需,常将家中钱财药物,倾囊相赠。
刘老在学术上,走的是一条师古而不泥古、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在创新中发扬传统、精益求精的治学道路。
在刘老眼中,天、地、人本一体,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全息的小宇宙,人之脉象与天地、四时、阴阳皆有关联。故诊病之时,五运六气、季节变化,都在考虑之列。人常说刘老切脉如掌上有眼,开方如笔下有神,其实这“眼”,这“神”,不是别的,正是刘老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本着孔伯华先生关于“肾为本中之本”之卓见,刘老临证时尤重辨证,不离阴阳,结合当代人身体状况,不昧于症而又不惑于症。刘老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施治。刘老认为,现今之人,多为阴虚有热,气郁挟湿之体。更有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食辛辣为尚,饮食不节,违逆时序,自伐其根,不知持满以养精,不知克制心神,滥用温补之品,一味损耗真阴。阴虚则阳亢,五志之动亦为火。
故而在诊断上,刘老注重望诊和脉诊,认为此二诊皆以“有神为贵”,由此断阴阳之虚实,别气血之盈亏,察脏腑之盛衰;在用药方面,刘老重视药物之间之排列组合,善用理气消导药亦为显著特色之一。刘老常说:“后天之本不可伤”。
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求治其本时,都应时刻不忘顾护胃气,正如《内经》所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焦三仙这类传统的消食导滞药,在刘老的手中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其使用范围远远超乎伤食证,妙不可言。
在处方上,刘老时刻不忘先师孔伯华先生关于“古今之人素质不同,如果照搬古方就是泥古不化”之教诲,将经典烂熟于心,将古方融于血脉,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但并不执着于某方治某病,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古之成方。刘老笔下,时方居多。但无论经方时方,皆能择善而从,圆机活法,知常达变,临证时决不限于一方一药,汤药内服的同时,或加丸药内服和外用。刘老深明“用药如用兵”之道,有方守方,兵多将领,有条不紊,有胆有识,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处方风格——药味虽多,不杂乱,效验彰明,药价廉。独到的见解与新异的立论,更为刘老的处方带来了回春之功。如“瘿瘤”、“癥瘕”、“乳癖”等证,刘老认为皆因肝气不舒,气血郁阻,痰核流注,淤积日久而成。法宜化痰散结,理气消淤,让痞块由硬变软方能消之。遂自拟软坚散结之方剂,随证加减治之,其疗效甚为显著。
刘老认为,中医的医理结合阴阳五行、融合天地变化的机理,所以针对中国人的体质和饮食结构,提供包括用药、饮食、心理各个方面的综合医疗方案,往往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对饮食与忌口的重视,已经成为刘老治疗的独具特色。刘老对各类食物的属性功能,如同对百草一样了如指掌。他认为药食同源,病从口入,许多现代的疾病都与饮食密切相关,饮食之品种、质量、数量,对疾病产生、发展以及预后,影响都很大,对治疗更是载舟覆舟,既可成为助力,又能成为障碍。刘师在临证处方后,总是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不同,一一叮嘱饮食的宜忌。药方只是方寸之纸,而病人对刘老这些饮食建议的记录,往往可达好几页。一朝看病,终生受益。病人从刘老这里得到的,不仅是一张治病的处方,而是一个从起居饮食到心理调整,配合治疗与保健的全面方案,甚至是人生观的启迪。
像孔伯华先生和所有传统功底深厚的老前辈一样,刘老文史造诣极高,深谙书法之道。他的字体飘逸潇洒,笔力遒劲,独具一格。
刘老忙于诊务,无暇著书立说。但亦在百忙中参与编著了《孔伯华医集》、《妇科临证要诀》等著作。
刘老是传承传统医学的典范,也是钻研创新的大师。他身怀绝技,高人一筹。很多绝症患者都在他手上重生,无数危重病人经他的诊疗下康复。对付常见病,内,妇,儿科诸疾,刘老更是成竹在胸,尤以对温病、消渴证(糖尿病)、月经病及肿瘤的治疗见长而著称。
(一)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目前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的生育年龄妇女。以继发性与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失调(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不孕等为主要症状,西医目前的治疗方法是子宫全切或用激素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较高。虽然恶变几率很小,却给无数的妇女带来了痛苦和困扰。西医认为,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刘孝威积数十年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结合西医对本病病理的研究,指出传统中医虽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归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证范畴。
刘老本着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气血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当由此入手。唯有“阴平阳秘”,气血经络循行畅达,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本病症之发生,源于气滞、肾虚、寒凝、血瘀、痰湿、手术等因素,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气机不畅。而血液留经,瘀血留聚,则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发为痛经;瘀滞日久,积而成癥;影响胞宫脉络,冲任失调,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刘老将本病概括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气滞型
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或两胁脘腹胀疼,拒按。经前或经行少腹胀痛,舌黯,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多因素性抑郁,情志不遂,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机不利,血行不畅,阻滞经络。
治法以疏肝行气,祛瘀止痛,软坚散结。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2?寒凝型
症见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喜温而拒按。经血量少有块,块下痛减,手足不温,舌质紫黯,苔白,脉弦紧。此因素体稟赋不足,或贪凉纳冷,或经期淋雨涉水,寒客于胞,血凝于经,阻滞于络。
治法以温经散寒,通阳行滞,化瘀散结。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3?痰湿型
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闷胀难忍,经行衍期,量少有块,带下量多,色白黏稠,脘腹痞闷,舌胖苔白腻,脉沉滑或濡。皆因素体脾虚,或饮食劳倦,或久居湿地,或肝失疏泄,肝气横逆,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湿浊内停,聚而成痰。湿性重浊,其伤于人,留滞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痰湿下注冲任,阻滞胞络。
治法为除湿化痰,行气止痛,软坚散结。方选二陈汤加味治疗。
4?肾虚型
症见经期或经后腹痛,喜温喜按。经量时多时少,或淋漓不净,腰痠腹坠。不孕或易于流产,尿频,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细涩。多因素体肾虚,或房劳不节,产育过多,手术创伤,肾精虚损,气虚血瘀,阻塞脉络。
治以补肾益精,化瘀止痛,软坚散结。方选桃红四物汤和五子衍宗丸加减治疗。
5?血瘀型
症见经行少腹刺痛,拒按。经色黯黑有块且大,块下则痛减或微痛,月经错后,经量不多,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或黄,脉涩细弦。此证型多因经期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则血瘀,气血瘀阻,运行不畅,阻于经遂;或由于人工流产,或诊断刮宫,医源性造成的出血,使血液离经,停留体内,未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而成。
治宜活血化瘀,温经通络,软坚散结。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
刘孝威先生指出,虽然对此病症进行了大致分类,但以上所及诸型仍难以完全概括本病,还是要针对每一个个体,制订与之相一致的治疗与调摄护理方案。即便症有所属,每个证型的病程亦经常会改变,寒热虚实当夹杂互见。故辨证论治时,不应拘泥于固定的证型与固定的方剂施治,而必须辨证求因,求其本而治之。正如《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所指出的“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因人、因病、因时、因地,个体化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孔伯华先生亦有名言曰:“盖病有久暂不同,缓急之异,则祛邪与扶正,须在灵活,有宜急祛其邪而后调其正者,有宜先固其正而后徐退其邪者;有宜寓攻于补者,有宜攻补兼施者;似此轻重先后,当随证制宜,凡病皆应如此,则可不致拘执有偏耳。”
“治病必求其本”,刘孝威先生针对本病病因复杂,主要病机是瘀血等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分析研究,指出痛经,经血不调是贯穿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治法并不是简单的调经止痛,而是治以养血益肾,活血止痛,调经散结,使瘀血去而新血生,结节包块消之散之。经血调,肾精气完实;气血经络循行而畅达,机体才能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刘老常常根据就诊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进行分析,然后辨证治疗,再参照西医的检查结果,对治疗效果进行验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经验,创拟了治疗子宫肌腺症的经效新方“养元调经汤”。经临床验证,较近些年来流行的“活血化瘀”法更高一筹,功殊而效佳。
何某,女,40岁,2004年4月28日。
主诉:痛经,经血不调,经期不准病已数年。每次月经来临之际,乳房胀痛,小腹疼痛,经至的第一和第二天,小腹疼痛加重,拒按,痛处固定不移,以致卧床不起;经色暗红,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月经量时多时少;带环后月经淋漓不尽,月经错后3~6天不等;伴有情绪不稳,睡眠不安,腰痠不适,大便不实,带下量多色白;孕2育1,人工流产1。2003年8月24日在某医院行妇科和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四处求医,经中西药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西医建议手术治疗(子宫摘除)。患者不同意,经友人介绍,求治于刘老。望其面色不泽,有黄褐斑,舌暗淡苔薄白而润,诊其脉弦滑,双尺沉缓无力。
西医诊断:子宫肌腺病。
中医诊断:痛经。
辨证:气滞血瘀,肝肾不足。
治法: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滋肾安神。
方药:自拟养元调经汤加减。
桑寄生24克,川断12克,金狗脊12克,党参12克,
炒桔核12克,台乌药10克,木香12克,元胡12克,
炒酸枣仁6克,全当归10克,丹参15克,川芎2克,
青皮6克,桃仁10克,益母草10克,浮小麦30克,
夜交藤30克。
同时嘱咐患者月经前不宜进食鸡蛋和带鱼;服药期间忌食梨、杏、李子和江米;月经如临之际,月经量多则停药,量不多则继续服药。先后进药十二剂。
二诊:2004年5月12日。诉此次月经期间疼痛减轻,颜色较以往红,血块变小,经行6天,经期错后2天,睡眠较安,烦闷减轻。舌淡略暗,苔薄白,脉搏缓无力。
效不更方,上方减浮小麦、桃仁、益母草、川断。加炙黄芪10克、枳壳6克、焦六曲12克、炒鸡内金12克、焦麦芽12克。药进六剂。
三诊:2004年5月19日。诸症有所缓解,继续守方治疗,先后进药十二剂。
四诊:2004年6月1日。今觉有些腹胀不适,乳房稍胀,倦怠,惟恐月经错后而就诊,舌淡红,苔少,脉缓较前有力。治宜舒肝益肾,养血活血。上方减去党参、橘核、焦六曲。加生山楂12克、生六曲12克、桃仁10克、益母草12克。又进六剂。
五诊:2004年6月18日。此次经来无腹痛等不适,神安,色鲜无块,血量正常,行经5天,面色红润有泽,黄褐斑淡化和锐减;嘱咐患者可去复查。
六诊:2004年7月9日。患者6月25日到医院妇科复查子宫软硬适中,B超示子宫大小正常;子宫腺肌病已愈。病人甚慰,特来告捷;今述少腹有轻微不适感,白带不多,色淡黄而无异味,舌边稍红,苔薄黄,脉滑略数。治以养血,和血,理气,佐于清热利湿。
桑寄生24克,夜交藤30克,忍冬藤20克,蒲公英20克,
黄柏12克,鸡内金12克,枳壳6克,酸枣仁9克,
桃仁10克,生山楂12克,生六曲12克,全当归10克,
川芎2克,乌药10克,川厚朴9克,元胡12克,
鸡冠花12克,木香6克,青皮6克,益母草10克。
六剂
半年后患者应邀复诊,述痛经已消,诸症悉除,经调期准,未见任何不适之感。
按:中医认为痛经一病,多因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或胞宫失于温煦濡润所致;有虚有实,前人认为经前痛为实,经后痛为虚。刘老精辟地揭示了本例痛经的病因病机是子宫异位内膜脱落出血,为“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更添人工流产和诊断刮宫,损伤胞脉,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或风寒乘虚而入,寒凝则血瘀,气血凝滞而成。亦因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而为结。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靠脏腑的机能活动,而脏腑的机能活动又必须依靠气血的推动,所以气血失和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当以养血疏肝,活血止痛,益肾暖宫为大法。本案痛经已有数年之久,人流和产后失养,伤及肝肾故而月经失常、腰痠;乳胀、性情急躁、带多、大便不实,为木郁土虚之象;经色紫黯有块,为血海气机不利,气血瘀结胞宫,不通则痛。脉症合参,此乃本虚标实,虚中夹实之证。重用桑寄生、川断、狗脊补益肝肾;夜交藤、浮小麦养血安神;党参、黄芪、当归益气养血;青皮、乌药、橘核理气疏肝暖宫;益母草、桃仁、元胡、川芎行气活血止痛;焦三仙固护后天之本,让运化升降有序,气血生化有源,自可濡养五脏六腑以及冲任二脉。使瘀去新生,气血运行通畅,宫暖血足,冲任自调,痛经乃愈。药味虽多,方亦平淡,但疗效显著,由此可窥知刘老将中医“治病求本”、“审因论治”、“标本兼施”的辨证精华,融于临证之中,以及治法上师古不泥,堪为后学楷模。

0

主题

571

帖子

18

积分

医师

Rank: 3Rank: 3

UID
58617
精华
0
积分
18
金币
7110
推广币
2
在线时间
159 小时

初级贴星坛之铁杆中级贴星马到成功勋章

58#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0:38 | 只看该作者
(二)癥瘕(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为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以不规则阴道流血,经期延长,月经量多,白带增多等为主症,易致不孕。西医治疗本病以药物治疗(多为激素类)和手术治疗为主,然激素长期服用副作用大,手术多有风险且并非适合所有人。中医把子宫肌瘤归属于“癥瘕”的范畴,如果是以月经淋漓不净为主,则按“崩漏”辨证施治。近20年来,中医认为此病由于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而起。气聚为瘕,血结为癥,以气滞、血瘀、痰湿为多见。治疗本病,大多惯用经方桂枝茯苓丸,或用少腹逐瘀汤等加减治疗,或在辨证处方用药时,添加活血破血,逐瘀消癥之品,如三棱、莪术和虫类药地鳖虫、水蛭等。此类药物虽然能攻下消癥,但易伤正,使癥去而气血难和。刘老积五十余年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以孔伯华先生“肾为本中之本”之思想,精辟地指出:肾中阴阳水火具实,人生主阴之脏为肾,肝肾同源,均寄有相火。其系上属于心,君火一动,相火随之而动,肝肾之阴即伤,阴虚则阳亢。且现今之人不知持满,不知御神,欲竭其精,耗散其真阴,阴虚则阳亢。刘孝威先生认为,本病的形成,不仅是局部气血阻滞壅塞的结果,而且与整体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皆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房事不节,或经期产后失养。气郁血阻伤阴,瘀阻日久化热,炼液为痰,痰核流注,痰血热相搏,淤积日久而成病。法宜滋阴清热,化痰散结,理气消淤,让痞块由硬变软方能消之。刘老自拟之方药,为平淡的软坚散结之剂,审因论治,随证加减,效果非常突出。
李某,女,54岁,2004年4月18日。
主诉:腹部疼痛时而作胀1年余。以往月经不调,提前3~7天不等,量多色暗,淋漓不尽,行经期5~9天。时有1月经行2次,伴有腰腿酸痛,带下颇多,色黄黏稠。3年前妇科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予保守治疗,疗效不佳。从去年起,开始出现腹部疼痛,时而坠胀不适,倦怠乏力,烦躁。再次前往医院检查,B超检查示:子宫肌瘤5?2cm×5?0cm×4?9cm。患者不愿手术治疗,经友人介绍,求治于刘老。小腹部疼痛坠胀不适,伴有腰痠尿频,带下色黄黏稠,纳食,睡眠尚可;舌暗红,舌苔薄黄稍腻,脉弦细。
西医诊断:子宫肌瘤。
中医诊断:癥瘕。
辨证:阴虚肝热,气滞血瘀,痰核流注,气血痰热凝结胞宫。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行气,化痰软坚。
方药:自拟软坚散结散加减治疗。
忍冬藤20克,青连翘12克,蒲公英20克,生牡蛎(先煎)24克,
全当归10克,夏枯草6克,天花粉12克,生鳖甲(先煎)15克,
炒青皮6克,元胡12克,浙贝母12克,全瓜蒌20克,
滑石块12克,玄参6克,白花蛇舌草20克。
六剂
嘱咐病人忌食海鲜、猪头肉、羊肉以及酸辣之品。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
二诊:2004年4月25日。服药后腹部疼痛减轻,坠胀稍减,带下仍多,色黄,腰腿痠疼,舌脉同前,继守前方,加怀牛膝10克以引血下行通利血脉,兼补肝肾;重用桑寄生30克以补肝益肾,强筋骨。再进六剂。
三诊:2004年5月8日。服药后腰腿痠疼减轻,小便次数亦减,白带颇多,色淡黄,舌质暗,边尖红赤,舌苔薄黄,脉弦带滑。治疗法则不变,前方减去桑寄生、怀牛膝、滑石块;加赤小豆(布包)30克、丹皮6克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连进十二剂。
四诊:2004年5月22日。此次药后腹部坠胀感减轻,时有疼痛和冷感,带下颜色由黄转白,量稍多而稀,饮食尚可,二便亦调;舌质略红,苔少,脉弦,但见缓象;为巩固疗效,加炒橘核12克、台乌药10克以加强行气止痛散寒之功;加桑寄生24克以补肾固精。又继续进药十二剂。
五诊:2004年6月5日。服药后腹部疼痛明显减轻,小腹冷感已除,故减去橘核、乌药;守方治疗,再进十二剂。
六诊:2004年6月19日。前后服药治疗两月余,腹部疼痛坠胀基本消除,白带正常,腰腿痠痛已失。前方加滑石块12克继服六剂。
七诊:2004年7月4日。患者已无自觉症状,经西医妇科检查和B超复查:子宫大小正常,回声均匀,未见低回声区。提示子宫肌瘤消失,改服益母丸以收全功。
按:子宫肌瘤以妇女胞中结块为主要症状,皆可借助B超检查诊断。本病的形成由于气血、痰湿壅阻经脉,日久化热,瘀结为患。病位在胞宫、胞脉、冲任。刘孝威先生坚守“治病必求于本”这“不可移易之法规”(孔伯华先生语),根据主要症状不同而分治。月经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或非时而下者,即按崩漏病证论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刘老认为青春期患此病多因肾气不足,封藏失职,冲任失固而致,治宜先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后治其癥症;生育期多为肝郁脾虚,冲任不固,经血妄行遂成崩漏,治法当以疏肝健脾,固冲止血为先,血止后再其本病;更年期由于肝肾亏损,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而致,故宜先滋肝补肾,固冲止血,后乃治其癥积。本病案患者已闭经。一般认为闭经后,瘤失所养而萎缩,甚至消失,而本例患者的子宫肌瘤并没有因闭经而萎缩,仍然大小如初,故刘老认为此案虚实夹杂,治法当有异于常法。其情志不遂、肝郁气滞为实,经期产后失养,肝肾亏损为虚。阴虚内热,炼液为痰。气、痰、血、热搏结胞宫而成癥积。刘老以自己“治疗癥瘕痞块之病证,应使其由硬变软方能消之”的学术观点,创立了滋阴清热,化痰行气,软坚散结的治疗方法。刘老自拟的实效新方“软坚散结散”疗效昭著。方中生鳖甲、生牡蛎滋阴清热,软坚散结;忍冬藤、连翘、蒲公英、夏枯草、浙贝母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玄参、天花粉泻火解毒散肿;滑石、白花蛇舌草,则取其清热利湿以通水道,使热有去路。此方还妙在瓜蒌的利用,既能荡热涤痰,又能舒肝郁,润肝燥。伍以妇科调经之要药全当归,补血和血,佐用一味理气药青皮,一味活血祛瘀定痛药元胡,以其辛温之性约制大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的寒凉,又能行气活血。调治两月有余,癥散瘕消,诸症悉除。正因为刘老注重整体,辨证论治,学有根底,慧眼独具,故遣方用药皆出新意。孔伯华先生之学术见地,在刘老这里得到了出色的继承与发扬。
(三)瘿瘤(甲状腺结节)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颈部肿块、颈部胀闷、咽有阻塞感,或伴有声音嘶哑等,归属于中医学“瘿瘤”病证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情志内伤及饮食失调,痰湿内生。气血瘀滞,痰湿凝结颈前为病。《济生方•瘿瘤论治》说:“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刘孝威先生结合对今时之人的饮食嗜好、工作、生活、居住环境等状况的系统观察,深刻地指出:瘿瘤之证,古已有之,然与今截然有别。现今之人多为阴虚肝热夹湿之体,由于长期贪妄忧思恼怒,致使气机郁滞、肝失条达,日久化热,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湿聚生痰,再或滥用温热辛燥之品,热熬津液为痰,气滞热结痰凝,壅结颈前,形成瘿病。痰气凝滞日久,血运受阻而瘀滞,则可致瘿肿乃至结节。近年来,40岁以上女性和男性罹患本病者临床上亦不少见,常常伴有甲状腺功能的改变。刘老本着孔伯华先生“知时变而不庸”的临证要则,一方一药无不因时因人而投。刘老认为,中医治疗本病证有其独到的优越性。即便是手术,术前术后皆可使用中医中药调理,既能治疗又可预防复发,而且预后良好。
李某,女,54岁,2004年6月7日。
主诉:颈前瘿肿及乳癖5年余,腋下瘰疠3年,近来加重。5年前体检发现左右颈部漫肿,质软不疼,边缘清,无任何不适,同时查出两乳腺小叶增生,未做治疗。日后渐有不适之感。近3年来,发现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轻,质软,边缘清无粘连,甲状腺肿大如鸡蛋大小,触之质软稍痛,伴有心慌,烦躁,口干;曾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显,由于进服西药(药名不详)治疗甲状腺肿大而导致甲低;西医建议手术切除。患者惧怕手术,转请中医治疗。经友人介绍求诊于刘老。除前述症状,早晨咳嗽,纳不香,眠不安。二便尚可。舌质淡胖略暗,苔薄白,脉沉弦带滑。脉症合参。
西医诊断:甲状腺结节。
中医诊断:瘿瘤,乳癖,瘰疠。
辨证:肝胆气郁化火,炼津为痰,痰火郁结,耗气伤阴。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滋阴平肝。
方药:自拟经验方。
生牡蛎(先煎)30克,生海蛤(先煎)30克,忍冬藤30克,黄柏12克,
花粉12克,佩兰10克,浙贝12克,乌药10克,
苏子6克,夏枯草6克,全瓜蒌24克,板蓝根12克,
蒲公英20克,知母12克,玄参6克,元胡12克,
连翘15克,青皮6克。
六剂
同时嘱咐患者,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辛燥酸辣油腻之品及蛋类。
二诊:2004年6月14日。病症无明显改善,舌脉同前,上方加竹叶12克,十二剂。
三诊:2004年6月21日。心慌,头晕有所缓解,舌暗淡,苔薄少,脉弦细而滑,上方生牡蛎、生海蛤、忍冬藤皆减量为24克,进药六剂。
四诊:2004年6月28日。自觉诸症减轻,时有胃脘嘈杂不适,上方加木香6克、玉竹12克、继续守方治疗,又进药六剂。
五诊:2004年7月5日。述原来每日清晨起床时必咳,而且要咳出一小块黏痰方舒,于3日前起,咳嗽已停,并没在意此症,后来发现无痰可咳时,随之诸症皆有明显的改善,腋下淋巴结变小且软不痛,颈前甲状腺肿也明显缩小而软,乳房胀疼已失,心慌、口干、烦躁等症大减,纳增,眠较安;患者甚慰。查其舌淡红稍暗,苔薄白欠润,脉弦缓欠有力。本着效不更方,上方去木香、玉竹;加白菊花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连续进药三十余剂。
六诊:2004年8月30日。颈前瘿瘤消失,腋下瘰疠亦无,前往医院复查,结果是双侧乳腺增生已愈,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甲状腺结节消失,血液各项检查指标及同位素T3、T4都正常。改服六君子丸以善其后。
按:西医所谓甲状腺结节,即为中医的瘿瘤。本病案患者,患瘿瘤、乳癖、瘰疠多年。刘老以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发扬“异病同治”之优势,拨开现象,深究其病因病机,看到本案之本质是肝郁阴虚,火结痰凝。故刘孝威先生针对其郁、火、痰而立法遣方用药,选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滋阴平肝之品。方药看似平淡无奇,但其奇妙正在“平淡”之处。平凡普通之草药,排列组合中见功底,每味都是良药,每方都是经典。加上病人积极配合,饮食忌口,三种不同病症,刘老施于相同的治法与方药,竟收全功。
刘老认为,治疗慢性病不可急于求功,一旦辨证准确,贵在守法守方,多服方能见效,若动辄易方,必难收功。医之临证,贵在辨证,证无定型,医无定法,法随证变,机圆法活,随证化裁。刘老依古训而辨今之证,施与变法,故奏效者居多。刘老之治学态度与探索精神,更值得后学效法。第四章孔门第三代学术传人临证经验
自孔伯华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以来,门人弟子七百余人,其中大多数门人弟子后来不仅成为建国后各医院的中医骨干,而且也成了中医燕京学派继承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再传弟子,勤奋好学,临证有得,为前辈所赞许,为患者所认可。后辈门人遍布京城不可胜数,孔门医学薪火相传,渐呈燎原之势,立足燕京,泽及中华,走向世界。一、孔令诩
孔令诩,孔伯华嫡孙。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研究室主任,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几十年从医经历中,他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先后涉及消化、呼吸、泌尿、循环、肿瘤等多系统疾病的诊疗,后又主治疑难杂症,学识甚为广博,这为他后来的养生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孔令诩先生认为,养生第一要务应该是养心,他说:“《内经》有这样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就是说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那么你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保持健康的机会就大。”不管对健康的人还是身患疾病的人,心态都是第一位的,他从临床上发现,对肿瘤患者而言,比较放得开的人,活的时间就长;而越是紧张的人,越不利于病情好转、越容易出问题。另外,从长寿人群看,可能居住的环境、个人的饮食习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心情豁达、恬淡的人。从对长寿老人的报道看,百岁老人,很少有脾气急躁、一点就着的人。
在日常生活上,人们应注重生活的规律性,不管是饮食还是作息,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孔令诩先生说:“我晚上一般10:30休息,但也可能偶尔有事不能按时休息,但生活大体上应该比较有规律。”另外,饮食上,像大家现在都已经渐渐熟悉的健康观念一样,主张杂食,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吃的东西,都适当吃点儿,不过量,也不欠缺。
至于吃水果,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可以有更多选择,但孔令诩认为,一定要吃适合自己的水果,因为人的体质不同。比如,猕猴桃在中医上讲是甘、酸,寒的,可以去胃火,但如果胃寒,吃了就会不舒服。饮食有寒热温良,水果也一样。像脾气急躁的人,或者容易长口疮、容易烦躁的人,都是火热之性的人,要多吃凉性蔬菜、水果。
现在很多人喜欢吃川菜,四川的地域特点是阴湿重,在四川多吃点热性食物,可以发散湿气、不得病,是一种找平衡的办法,在北京,气候偏燥,就不宜多吃热性的东西。热性体质的人吃多了更容易上火,但对寒性体质的人来说,稍微多吃点儿没有问题。
健身运动,自然对身体很必要,诸如慢跑、散步、做体操等等。适量运动,可以使气血流畅,气血流畅了,才能使身体保持活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华佗在给他的学生讲养生方法时就说到的,后来有两位学生都活到90多岁。但是运动也不宜过,比如,体力不好,非要去跑马拉松就不行。一定要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不管是打球、打太极拳,或者是跑步,都对身体有调节作用,关键是适当、适量。
当然,保持良好心态尤为重要,心态好了,抵抗力强,心态不好;不光抵抗力弱了,而且容易滋生别的问题。比如,非典时期,有人就被吓病了。认真做预防是必要的,但在意与提心吊胆不是一回事。同时平时积累的体质很重要,同样与非典病人接触,体质好的人,自身的抵抗能力强,他可能就不发病,体质不好的人,可能很容易就发病了。不过,对大众来说,除了积极预防,一定要保持生活规律;适当锻炼身体;注意增减衣服,防寒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加强户外锻炼,增强体质,如跑步、爬山、打球、武术等,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御寒能力,预防感冒的发生。还有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脉,也可增强上呼吸道抵御感冒的免疫功能。
二、孔令誉
孔令誉,孔伯华嫡孙,自幼跟随父亲孔祥琳学习,后师从叔叔孔祥琦、孔少华,尽得真传,现任孔伯华医馆门诊部主任。从事中医临床30年,临床经验丰富,参与编写《孔伯华及传人医案》。为“孔伯华中医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1?李某,女,71岁,2009年2月12日
患者诉自去年10月猝发“腔隙性脑血栓”后,身体渐差,遇寒则咳嗽不止,稍动则心慌气短头发沉,饭后胃中微胀伴心慌。患高血压病13年,气管炎7年。刻下症见喉中痰鸣,头沉微痛,纳差,二便可,脉弦,舌红苔白腻。
证属肝胃蕴热,气血失和,上犯于肺,扰于清窍,治宜宣肺化痰,平肝潜阳,和胃理气,以调气血。
生石膏30克(先下),旋覆花12克(包),代赭石12克,苏子10克,
炒知柏各10克,杭白菊12克,白蒺藜15克,青竹茹15克,
丝瓜络10克,云茯苓30克,滑石块15克,车前子15克,
川厚朴6克,藁本10克,川芎10克,地龙肉10克。
七剂
另配羚羊粉0?6克(早上冲服)、珍珠粉0?6克(晚上冲服)。
二诊:2009年2月26日。前方晋后,痰已少,头沉头痛已无,饮食后心慌渐轻,却增太息之症,舌脉如前,依前化裁。
生石膏12克(先下),旋覆花12克(包),代赭石12克,苏子10克,
炒知柏各10克,杭白菊12克,白蒺藜15克,青竹茹15克,
丝瓜络10克,川厚朴6克,云茯苓30克,滑石块15克,
车前子15克,地龙肉10克,川芎5克,血琥珀5克,
藁本5克。
七剂
另配珍珠粉0?6克(晚上冲服)。
三诊:2009年3月5日。前方晋后,痰已无,食后无心慌,太息之症亦渐轻,舌脉如前,依前化裁。
生石膏12克(先下),旋覆花12克(包),代赭石12克,苏子10克,
炒知柏各10克,杭白菊12克,白蒺藜15克,青竹茹15克,
丝瓜络10克,川厚朴6克,云茯苓30克,滑石块15克,
车前子15克,藁本5克,地龙肉10克,川芎5克,
血琥珀5克,天花粉12克,桑寄生12克,桑枝6克。
七剂
另配珍珠粉0?6克(晚上冲服)。
2?魏某,女,85岁,2009年2月26日
患者有心脏病史10年,6年前又因心梗做心脏支架(2个)。近1个月来,时感头晕,胸口憋闷。既往高血压病20年,长期服用降压药(具体用药未诉)。刻下症见头晕时发,胸闷气短,食欲不振,咳嗽痰白,小便可,大便2日1行。脉弦数,舌红苔白厚腻。
证属肝热脾湿,治宜滋阴安神,平肝潜阳,化痰止咳,健脾化湿。
炙鳖甲10克,嫩青蒿15克,地骨皮15克,炒知柏各10克,
白薇10克,杭白菊12克,白蒺藜15克,全瓜蒌30克,
火麻仁15克,酒川军5克,旋覆花12克(包),代赭石12克,
苏子10克,夏枯草15克,浙贝母10克,太子参15克,
清竹茹15克,云茯苓30克,滑石块15克,车前子15克,
炒山楂15克。
七剂
另配羚羊粉0?6克(冲服,早),珍珠粉0?6克(冲服,晚)。
二诊:2009年3月5日。前方晋后,头晕好转,咳嗽好转,痰已少,胸闷气短之症已无,食欲仍不振,舌红苔白腻,脉弦。仍属肝热脾湿,依前化裁。
嫩青蒿15克,炒知柏各10克,杭白菊12克,白蒺藜15克,
瓜蒌仁10克,苏子5克,生牡蛎15克,石决明30克,
代赭石12克,清竹茹15克,云茯苓30克,旋覆花12克(包),
太子参5克,炒山楂15克,滑石块15克,车前子15克,
炒苍术5克,广木香3克,炒枳壳10克。
七剂
另配珍珠粉0?6克(冲服,晚)。
三诊:2009年3月21日。前方晋后,头晕,咳嗽,胸闷已无,气短仍在,食欲稍好,舌红苔白腻,脉弦。仍属肝热脾湿,依前化裁。
嫩青蒿15克,炒知柏各10克,杭白菊12克,白蒺藜15克,
瓜蒌仁10克,苏子5克,生牡蛎15克,石决明30克,
代赭石12克,清竹茹15克,云茯苓30克,旋覆花12克(包),
炒山楂15克,滑石块15克,车前子15克,炒枳壳10克,
炒苍术5克,广木香3克。
七剂
另配珍珠粉0?6克(冲服,晚)、西洋参片6克(单煎代茶饮)。
3?石某,女,25岁,2009年2月21日
患者诉患“再障性贫血”已两年,曾住院治疗。刻下症见饮食尚佳,入睡尚可,然睡中闻声则醒,心慌,大便调,小便红赤,脉弱,舌红苔白。
此病大抵乃心经蕴热,阴虚脾湿,当以清心宁神,滋阴养血,健脾化湿为要。
生石膏30克,淡竹叶10克,莲子心3克,炒知柏各10克,
粉丹皮10克,白茅根30克,云茯苓30克,炒白术15克,
滑石块15克,车前子15克,北沙参25克,麦门冬12克,
五味子2克,干百合30克,炙鳖甲10克,白薇10克,
石菖蒲15克,远志肉5克,清竹茹15克,血琥珀5克。
七剂
另配羚羊粉0?6克(冲服,早)、珍珠粉0?6克(冲服,晚)。
二诊:2009年3月14日。前药晋后,诸症好转,体力尚佳,惟前日又发头痛之症,两侧痛而胀。查脉仍弱,舌红苔白。此湿热虽清,气血仍不足,依前化裁。
炙鳖甲10克,嫩青蒿15克,地骨皮15克,炒知柏各10克,
北沙参25克,麦门冬12克,五味子2克,干百合30克,
白薇10克,炒白术15克,车前子15克,云茯苓30克,
阿胶珠5克,炒当归12克,鸡血藤15克,地龙肉10克,
川芎10克,嫩白芷5克,滑石块10克,藁本10克。
七剂
三诊:2009年3月28日。前药晋后,头痛减轻,睡眠好转,纳可,便调,脉如前,舌红少苔而微干。依前化裁,酌加滋阴之品,以防化燥之变。
炙鳖甲10克,怀山药15克,地骨皮15克,炒知柏各10克,
北沙参25克,麦门冬12克,五味子2克,干百合30克,
白薇10克,炒白术15克,车前子15克,云茯苓30克,
阿胶珠5克,炒当归12克,鸡血藤15克,地龙肉10克,
川芎5克,嫩白芷5克,滑石块10克,藁本5克,
太子参15克,三七粉1?5克(冲服)。
七剂
4?赵某,女,34,2009年2月14日
患者诉5年前患支气管炎,以后一到春天就咳嗽,吃药或输液才能缓解,今年又有发作。刻下症见咳嗽痰多,痰色黄,夜间加重,以致咳嗽连声不得卧,饮食尚可,睡眠差,大便2日1行,晨起时小便微热,经来腹痛且有血块。浮数而弦,舌红少苔。
证属上焦蕴热,脾气虚弱,治宜宣肺化痰,健脾理气。
生石膏30克(先下),旋覆花12克(包),代赭石12克,苏子10克,
炒知柏各10克,青竹茹15克,杏仁泥10克,甜葶苈20克,
丝瓜络10克,云茯苓30克,滑石块15克,车前子15克,
夏枯草15克,川黄连5克,浙贝母10克,火麻仁15克,
炒白术10克。
七剂
二诊:2009年2月21日。咳嗽减少,夜间已能睡好,痰减少,但痰色仍黄,大便可,小便调。脉弦,舌红少苔。依前化裁,宣肺健脾。
生石膏30克(先下),旋覆花12克(包),代赭石12克,苏子10克,
炒知柏各10克,青竹茹15克,杏仁泥10克,丝瓜络10克,
云茯苓30克,滑石块15克,车前子15克,夏枯草15克,
川黄连5克,浙贝母10克,炒白术10克。
七剂
三诊:2009年2月26日。咳嗽已无,睡眠好,痰亦无,纳可,二便调,口干,脉缓,舌红少苔。依前化裁,养肺健脾滋阴为要,药以七剂调养。
生石膏15克(先下),旋覆花12克(包),代赭石12克,苏子10克,
炒知柏各10克,青竹茹15克,杏仁泥5克,丝瓜络10克,
云茯苓30克,滑石块10克,车前子10克,夏枯草15克,
浙贝母10克,麦门冬12克,炒白术10克,北沙参25克,
干百合30克。
5?牛某,女,59岁,2009年2月14日
患者诉糖尿病10年,近3年来需注射胰岛素(每日2次,具体用量不详),同时有心脏病、高血压病史。服用心脏病、高血压病药已经7年,近2月来出现乏力,胸闷,下肢肿现象,欲求中药调养,故来就诊。刻下症见下肢微肿,四肢乏力,饥不欲食,入睡困难(辗转反侧达2小时才可入睡),视物昏花,大便3日1行,便干不下,小便少,脉沉迟,舌淡苔薄。
证属阴虚脾湿,气血失和,治宜健脾化湿滋阴,以达气血调和。
炙鳖甲10克,嫩青蒿15克,地骨皮15克,炒知柏各10克,
白薇5克,全瓜蒌30克,火麻仁15克,酒川军5克,
玄明粉9克,桑寄生30克,夜交藤25克,合欢皮15克,
杭菊花12克,枸杞子10克,云茯苓30克,炒白术10克,
滑石块15克,车前子15克,青竹茹15克。
七剂
二诊:2009年2月26日。前药晋后,自觉胃口好转,入睡好转,大约一小时可入睡,水肿仍在,视物昏花,大便已下,微溏,小便少,四肢乏力,脉沉迟,舌淡苔薄。依前化裁,酌加健脾化湿行气之品。
炙鳖甲10克,嫩青蒿15克,地骨皮15克,炒知柏各10克,
桑寄生30克,夜交藤25克,合欢皮15克,杭菊花12克,
枸杞子10克,云茯苓30克,炒白术10克,桂枝尖5克,
木香3克,太子参15克,全瓜蒌30克,细辛2克,
白薇5克,滑石块15克,车前子15克。
七剂
三诊:2009年3月5日。前药晋后,入睡如前,四肢乏力好转,视物仍昏花,大便1日1行,微溏,小便已有,脉沉迟,舌淡苔薄。依前化裁,再加健脾之品,以化水湿。
炙鳖甲10克,嫩青蒿10克,地骨皮15克,炒知柏各10克,
桑寄生30克,夜交藤25克,合欢皮15克,杭菊花12克,
枸杞子10克,云茯苓30克,炒白术10克,桂枝尖5克,
广木香3克,太子参15克,全瓜蒌30克,北细辛2克,
滑石块10克,车前子10克,炒苍术10克,白薇5克。
七剂

0

主题

571

帖子

18

积分

医师

Rank: 3Rank: 3

UID
58617
精华
0
积分
18
金币
7110
推广币
2
在线时间
159 小时

初级贴星坛之铁杆中级贴星马到成功勋章

59#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0:39 | 只看该作者
三、孔令谦
孔令谦,孔伯华先生嫡孙,曾任中国孔伯华学术研究会秘书长,“孔伯华中医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现任孔伯华医馆馆长。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孔伯华名家研究室”主任。自幼随父临诊,于预防医学与治疗医学皆有深刻体会,医学理念本于灵素,强调“上工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并根据中医学理论及孔门医学特点对养生进行系统研究,创三四五平衡养生之法。提出运动,饮食、文化、自然疗法四位一体的养生模式。著有《孔伯华及传人医案》、《孔少华内科经验集》等著作。
1?养生的道理
养生的道理是什么?如何解释“养生”,如何理解“道理”。
众所周知,道理二字人人会写,人人都用,我们与人接触,教育子女,常将道理挂在嘴边。马路上与人摩擦,也是要讲道理,讲不通了加之火气上来,则会相向而斗。
可以说,最深的道理是最最普遍的,因此它深蕴着大的道理,我们只需在这最最普遍的道理中,即可获得和开悟养生的大道理。
我们不妨看看《中庸》中这样一句话,“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充礼”。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以为不难,你只要长期默诵,自能明了。就我个人的理解,惟有德性是我们人人所共有、共同的,而坏德性是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所以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既然德性人人俱涵,因此要“道问学”。所谓道是指遵循的意思,遵循什么,遵循“问和学”,到哪里去问和学?到最普遍的地方,普遍的地方又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只有在大众之共同之处,才是广大兼备的。
养生之理也是这样,不是很难,特别地简单,普天之下就一个养生之理,因为理是先人而存在的。但养生之道则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养生之道。张三可说张三的养生之道,李四也可介绍他的保健经验和常识。总之,每个人均会有自己的体验甚至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张三、李四等将这些方法介绍出来,社会上就会出现诸多专家。但这些方法是否就一定适合你自己本身,我以为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这是因其每个人生长地域、环境、饮食、性情之差异,每个人所采取之方法抑或不同,因此我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行,这是行为过程。而养生之理,普天下只有一个。比如说数理,1+1=2是必然的,这就是数理,无论谁去加它,其结果是不会变的。再说患病之理,普天下也只有一个,不会有第二个,也许有人会说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就是两个理吗?我以为那是体现在方法和行为过程上的不同,而导致人体生病、患病的理,只有一个,不是两个理。所以我以为谈养生、谈健康还是讲理好,因为理是不会变的,我们中国人又最讲理。
回归到我们今天的健康主题,则一定是防病之理。防病之理是什么,要搞明白这个,是不是应该从各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也就是发病之理来探究比较恰当。比如说有个人患了胃痛的病,但是他又没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可偏偏是胃出了问题,从胃病的发病机理来说,情绪因素也会导致脾胃疾病的发生,一个年轻人失恋了,就会出现不思饮食,发了很大脾气,则会发生胃脘疼痛,我们中医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肝胃不和”。懂得了发病之理,然后再还原到日常生活中,去找出是哪些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从而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之法,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养生防病之道了。
中医大夫为患者诊病调养,所施之法可称之为术,是一种专门之术,或称医道。而不会说某某中医“医理高超”,定会说其“医术高超”或“医道高超”。由是而言,养生必应该明白患病和愈病之规律,也就是理,继而结合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法和术,就合乎你自己的养生之道了。举例来说,中风病(现代医学为脑血管意外)按中医来分析,有实证和虚证之别,因此治疗之法当有分别。但为何有的人患实证,有的人患虚证,这取决于患者本人的正气之强弱,正气之强弱又与先天因素以及后天生活饮食习惯等等诸多因素有关,甚至性情大有联系,是以每人之法定当不同。
2?心脑之别
因中西方文化之异,故中西医理法也随之不同。西方人重视物质,言生理、身体,因此说脑为全身之主宰。我们呢?中国人重视精神,所以说心,而不说心脏。这里的心并非生理之心脏,实乃一精、气、神之共体。且心主神明,因此将心之位置于脑位置之上。这个观点诸位要明白,不然就不懂得养生和养心的含义了。
我们举个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并非所有人真正明白的例子。
譬如说心血,常可见到某某杰作倾注了某某毕生之心血。读者一般看到这个词汇,往往对“心血”的含义了然于心,而粗略滑过去了。这也正应合了我曾经说过,大道理往往就在小字眼上,因为这个道理,这个含义因其年代沿革久远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坎中,使得我们忽视掉了。诸如“心血来潮”,“心烦意乱”这样的成语,我们不会说是“脑血来潮,”或是“脑烦意乱”。顺便说一句,若真是“脑血来潮”就麻烦大了,不是高血压就是脑溢血。
按照《黄帝内经》中的观点,心不仅是融乎全身的,而且是超乎身外的。所以要正确理解心,不能停留在字眼上,更不能停留在物质上。
“心”这个字,完全是一个抽象化的名词,而非指某一项具体实物。回过来我们再谈心血。大家知道,从生理上来说,血是贯注全身的,与津、精等同是我们身体所必需的营养根本,但这里面尚存在我们需要搞明白的东西,那就是贯注二字。一个人因脑部损伤,无识无觉,完全失去了记忆,却可仍有生命存续,而此时却无性命可言,俗称植物人(关于性命作何理解,我将在后面详细讲解)。但倘若我们身体内的血脉凝滞不前,停止了,无贯注之作用,则生命必然绝亡。例如临床上所见部分冠心病(属中医之心痛、胸痹范畴)患者,其表现症状诸如心悸、胸部憋闷等,虽说在临床上可划分诸多类型,比如痰湿郁阻、气血不足等,但其本质还是与血的贯注有着直接的联系。
另一个概念是气血,气与血按照阴阳划分,则血为物质、为阴,气为功能,为阳。血液在周身贯注,要靠气的推动使然,因此又可常见“血气”二字连用,如形容年轻人俗称“血气方刚”,说老年人和久病之人则往往会俗称“气血不足”或“血气已衰”。
至于到底是心主宰还是脑主宰,我记得有这样一则播报,是在2008年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专题节目,其节目内容大意是一位60岁的心脏病患者,为挽救其生命,医生给他换了一颗年轻的心脏,而且手术获得成功。事后呢,生命旺盛了,可性情也大变特变了,变得比较年轻了,以致后来提出要和他的太太离婚。其中道理,还是留待我们去审思,也许会有帮助。可见“生命”与“性命”一字之差,亦存在较大之区别。
3?运动与运气
生命在于运动,这也是我们常挂嘴边的词句。但若深究,运动一词其实是西方的。运气则不然,运气是我们固有的,而且始终是与气相关。如称某某人之运气如何、命运等,皆是与气有关,《黄帝内经》就是研究气的专门著作,因为在《黄帝内经》中,单只“气”的概念,就出现了数千次之多。我们今天所谈的运气,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专门的五运行大论这篇文章,是专门论述气运规律的。可惜被有些人用来算命,其真正内涵并非是算命迷信那一套,所谓迷信其实是被某些人给搞得迷信了。
若言运与气,从整体来理解,则天有天运,地亦有。无论是运还是气,其内涵体现的都是运转不息和周而复始的意义。这里我们只论人之运气,只言人身体之气。可见运动与运气之间的差异是相当大的。比如说一个人现在跑步,我们可以说其此刻是在运动,而不能说其是在运气;但倘如一个人在习练太极,我们则可以说其是在运气或者说炼气。即便是某个人坐在那里修炼打坐的功夫,外形看似静态,实则是在运气。更何况运动一词尚存有竞技的意思和实质,总之一句话,运动与运气之不同在于运动本无周始之要义。
明白了上述这个道理,我们在选择锻炼方法,在锻炼的时候,就会明了怎样去做了。譬如太极拳的起势,有人写成起式,我以为写这个“势”字比较恰当。因为这个势是整体的意思,是涵盖了周身气血贯注的内涵了,存蔓延之意,因此举手投足都是周而复始,表面看来是肢体形体在动,实则是气血贯注。贯注、蔓延到哪里,这个就要因人而异了,也就是我上面所言,是每个人的养生之道了。如表现为头晕、头痛症状的人,之所以头晕、头痛,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气血上冲于脑使然,因此我们的目的就要将气血下沉到脚底,如何下沉到脚底,将精神意识随动作(或两臂)下落,就是这样简单。再譬如,经常手脚冰凉的人,其原因是气血不能周流,你将气血贯注到四末,每每便会收到良好之效果。因此,动作的选择不在多少,实乃在于气血之是否贯注。
古人云:“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此语极中要害。真人指得道之人。所谓如珠在渊,可理解是将气血沉潜下去的意思,可是大多数人则心浮气躁,若泡在水里,浮于表面了。此外延到处事之态度,亦当如此。
4?胃、十二指肠溃疡与情绪大有因缘
一般来说,一提到脾胃疾病,如急/慢性肠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皆认为与饮食有着直接的关系。的确,脾胃疾病多与不正常饮食有关,但随着时代之发展,从临床所见,很多脾胃疾病又多与情绪有关,其实古人对此早有公论,只是以前在临床中所见脾胃疾患,多与不注意卫生因而发生急/慢性肠道疾病为多见。而今天在门诊中,情绪变化导致这类疾患的发生要远远多于因卫生使然。
中医本没有上述这些病症名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按其临床症状表现,当属于中医之胃脘痛范畴。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是其主要特征。或表现胀痛、灼痛,或有刺痛感,或伴有恶心、呕吐、吞酸及其他消化不良等症状。
此病之发病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忧思忿怒,二是饮食失调。何以忧思忿怒,即情绪上的变化也会导致脾胃疾患呢,这是因为忧思忿怒则会伤肝,而肝是主疏泄的,我们日常饮食入胃,需要靠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如此,饮食方可化掉,俗称消化。说到消化二字,也是颇有内涵,表面上看,消化一词人人皆懂,实则深涵变化之理。我们知道,食物由口而入胃然后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消散、消耗这样一个过程,你吃掉了一个馒头,馒头进入肠胃经消散和消耗,不复再有馒头之原形,由是而营养五脏六腑,进而全身皮毛。此乃由臭腐化而为神奇之妙用,再由神奇化而为臭腐,即浊阴之物由前后阴排出体外,此出入才是一个化的全过程。我们再看,消的反意字是什么,是积,小儿常见的肠胃积滞这种病尽管与情绪不怎么搭界,但一定是不消不化导致的,吃多了是其主要原因。言归正传,倘若因情绪导致肝伤,肝伤则肝之疏泄功能失常,饮食则不能够得以正常消化。不能正常消化的食物堆积在体内逐渐会变成一种热能,俗称为火,因此有些患者会有一种灼痛感,这其实是热灼胃阴的表现,试想,胃内有火,则势必会损伤胃黏膜,因而出现溃疡。一般而言,中医讲这种情况称之为肝胃不和。用药治疗之法随要因人而因,但其“滋养胃阴,补肾柔肝”之法则则是指导性纲领。其代表性方剂为古方“一贯煎”,因人加减使用。然读者不可盲目用药,须在医生指导下,此须谨记于心。
既然胃、十二指肠溃疡多因上述情状而导致,治疗之法与养生之原则应该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预防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呢?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首先要平和你的情绪,这个需要自己来调整,记住,医生在这方面只能开导,其根本还在于自己;其次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一些食药同源类药物和简单易行之法,具体如下:
以北沙参、麦冬、生地、石斛各等分,以每次总量为5~10克量,煎水或代茶饮用,用以预防之法。还可采取运动之法以预防。具体操作为,将你自己两手掌心向里置于两肋,然后徐徐下推,如此反复,也可舒缓肝气,缓解易怒不良情绪,锻炼时间选择可长可短,长20~30分钟,短则3~5分钟,只要贵在坚持,多可获得效果。
5?快与慢
常见有人说,中医疗效慢,西医快。其实这种说法是真正地不了解中医,实在是一大误也。若说治病之快慢,首先须有个比较的标准,但中西医理法不同,也实在是无法比较。临床所见,若以感冒、发热而论,只要辨证、用药准确,只需一剂药即可使人脉静身凉。若论人身肿块之切除,则是西医快,当然这是建立在时间这个标准上。可若说完全治愈,消除病因,因无比较之标准,固然是不敢妄言了。
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之所以复杂,首先是人之复杂。以前我曾经讲过,人不仅仅存有生命,人还存有性命。譬如两个脾气秉性完全不同的人,虽所患病症相同,却完全可能治法稍有区别,甚至各异。举例来说:我曾经随我父亲为某君治病,但在琥珀的用量上,我父亲所使用克数与日常稍有差异,记得当时我曾就此问题问我父亲,我父亲说此君门道甚广,他所购之琥珀一定是质地很好,而药店普遍之琥珀,绝不是晶莹剔透的,因此使然。可见中医这门学科是最接近我们人类本身的学科,因为它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对人身体之影响,还要考虑人文因素对用药效果之影响。如此说来,中医学不仅仅是建立在自然物质层面,而确是真正地建立在人文科学层面中的,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只可惜这样如此接近我们人类的生命科学,却常被百姓误解。
中医治病,往往是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合参,即通过生命之异常现象,来分析和判断病之所在,而后给予宏观、整体上的调整,使之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现代医学则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找到原发病灶,继而通过一种微观的方法,来达到治病的目的,肿块切除就属于此种。两种方法截然不同却都可延缓人之生命,此存心一致,实在是无可厚非。但我想说明的是,若完全以物质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所得之方法或心得,是否完全可以适用于具复杂心智的人类呢!

0

主题

571

帖子

18

积分

医师

Rank: 3Rank: 3

UID
58617
精华
0
积分
18
金币
7110
推广币
2
在线时间
159 小时

初级贴星坛之铁杆中级贴星马到成功勋章

60#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00:40 | 只看该作者
四、张希增
张希增,1939年生,早年曾随孔伯华先生学习,受益良多,后任职于北京中医医院,现任职于孔伯华医馆。
① 王某,女,72岁,1986年6月5日。
1984年,近一个月来,行走困难。经协和医院检查,诊断为小脑软化症。经多方治疗近一年,病情无明显改善,意识淡漠,懒言少语,有时连过去的熟人也不认识了,无法下床活动,但能用上肢支撑身体在床上移动身体,又过一月余,只能卧床。再过月余,连咀嚼都没力气了。吃3个饺子就累得再也不能张口了。脉沉弦,苔白厚,中黄,舌体胖大,低头闭目。
丹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9克,炙首乌15克,
白芍20克,天麻15克,草决明20克,泽泻15克,
鸡内金15克,酒军5克,广木香15克,焦术20克,
焦三仙30克。
水煎服,十剂。
二诊:1986年6月16日。服上药后,病人已能靠背而坐,张口渐觉有力,每餐能吃饺子20个。
丹参20克,当归15克,川芎9克,炙首乌20克,
白芍20克,天麻15克,草决明20克,泽泻20克,
鸡内金15克,生山楂20克,酒军8克,广木香15克,
焦术20克,焦三仙30克。
水煎服,二十剂。
服上方后,可以正常说话,有人搀扶能下地走几步。以上两方随症加减,共200余剂,患者可拄拐杖走路。
② 李某,男,41岁,1984年9月20日。
患者自1983年起经常迷路,找不到家,后来越来越糊涂,经几个医院治疗后都不见效。来诊时患者外表如常人,身体强壮,体形稍胖,满面红光,血压146/96mmHg,身体偏胖,食欲、二便正常,脉弦滑有力,苔白稍腻。
丹参15克,当归15克,炙首乌20克,泽泻20克,
生山楂20克,绞股蓝20克,罗布麻20克,天麻15克,
补骨脂20克,白芍20克,草决明20克,酒军10克。
上方水煎内服20剂后,患者自觉脑子清醒,走出家门23公里后还能找到家,患者及家属非常高兴。
二诊:1984年10月15日。在前方有效的基础上,效不更方,略有改动,继续服用30剂。
三诊:1984年11月22日。本次患者及家属更高兴了,患病几年来,李某由原来能骑自行车变成不能骑自行车了,近日经服药,恢复可以骑自行车上路。又过一月余,患者已能上班正常工作,并且每天早晨骑自行车送爱人上班后,自己再骑车上班。
③ 张某,女,68岁。
1989年9月,患者出现严重心前区及左后背疼痛、憋气、冷汗,速送当时县医院救治,诊断为冠心病,在当时的县医院输液及内服中西药,3日后缓解,带上口服药后回家。两天后,严重的病痛又出现了,比上次还严重,口服速效救心丸,及口含硝酸甘油片后仍不缓解。来诊时患者精神极度疲乏,闭目不语,不思饮食,60多小时末排大便。脉弦数滑,舌苔白厚,舌后及根部黄黑。
丹参20克,当归20克,莪术15克,绞股蓝20克,
炙首乌20克,泽泻20克,生山楂30克,草决明30克,
罗布麻15克,补骨脂20克,生地20克,北沙参20克,
酒军20克。
服上方20剂后,病情没有明显进展,病人家属着急,刘老向病人家属解释,病重到如此程度,不能急于求效,再服一段时间,会有改善。经服上方,随症加减,共40剂后,患者病情才有显著进步,服速效救心丸和口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疼痛。为巩固疗效,按前方随症加症,又服了将近4个月的中药,前后共服中药近半年,以后病情一直较稳定。随访了解到,患者一直到2004年83岁高龄时,死于口腔癌。
④ 张某,女,59岁,2006年6月16日。
患者几年来,患长期咳喘病,时轻时重,一直多方治疗,但病情未得明显控制,在近一年时间内患者曾三次严重发作,呼吸不畅,憋闷欲死,遂行急救,尝以吸氧及使用大量激素药类而使症状缓解后经一段住院治疗出院。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史二十余年。身体偏瘦,面色暗黄,呼吸急促,全身无力,脉沉弦,苔白厚而腻。诊断为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症、冠心病、左心室下底部膨出、哮喘、支气管炎、肺纤维化改变。
生石膏30克,杏仁20克,甘草10克,胆南星20克,
双花20克,山豆根8克,丹参20克,当归20克,
炙首乌30克,泽泻20克,生山楂30克,绞股蓝20克,
罗布麻20克,草决明30克,补骨脂30克,酒军15克。
在以上药方基础上随症加减,共服中药近120剂左右,病人的咳嗽、哮喘、痰多、发憋等症状已基本稳定,未发生哮喘急性发作。并且在治疗中递减激素的口服用量。
二诊:2007年7月25日,病人又有轻度哮喘,痰多,心悸,偶有头晕怕冷,血压117/86mmHg(曾服西药降压),血沉58mm/小时。脉弦滑,苔白稍厚腻。
生石膏30克,杏仁20克,甘草6克,胆南星20克,
金银花20克,山豆根8克,丹参20克,当归20克,
炙首乌30克,生山楂30克,绞股蓝20克,罗布麻20克,
草决明30克,补骨脂30克,酒军30克,草河车30克,
丹皮30克。
以上方为基础,随症加减,共服70付左右,患者体质有明显进步。咳嗽心悸等症状明显好转。血压115/80mmHg,血沉已由58mm/h降到27mm/h。此时让患者停服西药降压药。
三诊:2007年11月14日,病人各方面病情都有好转。由于停服西药降压药,患者血压在144/90mmHg,仍较高,血沉已接近正常。患者能干做饭、买菜等家务。为增加运动量,患者常出门遛狗和打羽毛球,已经完全恢复到了正常人的生活。
丹参30克,当归30克,莪术15克,炙首乌30克,
泽泻30克,生山楂40克,绞股蓝20克,罗布麻20克,
草决明30克,补骨脂30克,金银花20克,山豆根10克,
元胡20克,五味子5克,酒军30克,芒硝10克。
以上方随症加减,继续服用,中间偶有中断。
2008年1月16日验血结果各项均已正常,血沉21mm/h。患者为巩固疗效,经常服上述中药加减,偶有停服,一直到2008年年底。目前患者停服大部分西药。去某医院复诊结论:肺纤维化消失。冠心病、高血压症状明显好转,血沉正常。除甘油三酯稍高外血生化全套检查其余各项指标均正常。
⑤ 袁某,男,45岁,2006年8月23日。
患者年幼时曾患癫痫症,但12岁以后未见发作,在42岁时癫痫病复发,在黑龙江多方诊治一直末见疗效。患者虽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可是还不断犯病,经常是夜里睡梦中突然犯病,用牙咬破自己的舌头后下床在地上走,猛摇自己的头颈,力量很大,屋内的白墙上,都是他舌头咬破后甩在上面的血迹,家人将其推倒在床上,才能渐渐缓解,清醒后对睡梦中发生的事没有记忆。患者犯一次病,身心损伤极大,而且因舌头疼痛,不能吃饭。来诊时患者体格健壮,身体偏胖,血压146/102 mmHg。脉弦洪有力,苔白厚。
丹参30克,当归30克,莪术20克,夏枯草20克,
野菊花20克,炙首乌30克,夜交藤40克,枣仁30克,
泽泻30克,生山楂30克,草决明30克,补骨脂30克,
绞股蓝20克,罗布麻20克,酒军30克。
经服上方30剂后,病一直未见发作。
二诊:2006年10月25日。虽未犯癫痫症,但有时头晕、头疼等。我建议患者,不要把西药全停了,还要坚持服用一个阶段抗癫痫西药。只要运用得当,中药西药合用是可以的。正如孔伯华先生在给毛主席的信中写道:“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其存心一也,第其理法不同耳。”又来北京看病取药。以前方为主,略有加减,又服30剂。
三诊:2006年11月27日。病人家属按前方又取走中药30剂。经服中药共90剂,再配合少量抗癫痫药,病人一直未见发作。两年多来,患者除能正常上班外,还有时到外地出差,已能正常工作生活。
按:以上几个病例属于不同范畴,但在中医辨证中,又都具有瘀滞不通的特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孔门在治疗这类疾病时,主要突出一个“通”字。这里应用的具有疏通血脉的中药绝大部分是纯天然的植物根、茎、叶、花等,正常用量对人体几乎没有伤害。
丹参、莪术、当归、白芍、川芎、酒军等具有活血化瘀、疏通血脉的作用。
首乌、绞股蓝、补骨脂又有补肾、乌须发的作用。
生芪、党参、麦冬、五味子有补气作用。
广木香、鸡内金、焦术、焦三仙和胃健脾,促进消化吸收,使人恢复体力。气血旺盛,气帅血行,血液经脉才能畅通。
夏枯草、野菊花有平肝熄风作用。
生石膏、杏仁、甘草、胆南星具有清肺热,止咳化痰的作用。
金银花、连翘、山豆根、丹皮、草河车是清热解毒。
五、步云霓
孔伯华先生入室弟子步玉如先生之子,孔门再传弟子。家学渊源,幼承庭训,稍长即侍诊步玉如先生左右。1976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高级中医研究生班进修学习,受教于王文鼎、赵锡武、方药中诸位名家。1977年随著名中医谢子衡先生(京城四大名医汪逢春的弟子)学习。1984年在北京中医学院进修学习《黄帝内经》。熟读经典,又勇于实践。于孔氏之学,深得其妙,于温热病、杂病颇有心得,尤擅诊治脾胃病症。认为脾湿胃热乃时下脾胃病之主因,治法多以清化理气,健脾和胃之法。
1?陈某,男,71岁,腹泻。2008年8月2日
患者体型较胖,南洋某岛国华侨,自诉近两年来腹泻,1日2次或3次,食后则泻,痛苦异常。刻下症见:尿黄,畏寒,时有呃逆,入睡易,闻声则醒,舌淡质软,苔净根黄,有裂纹,脉沉滑。
潞党参10克,炒白术12克,朱茯神15克,炙甘草6克,
炒扁豆15克,陈皮10克,炒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
缩砂仁6克,炒薏米15克,夜交藤30克,竹茹10克。
六剂,水煎服
二诊:2008年8月16日。患者诉服药后,身轻气爽,心脏已无憋闷感(前次问时,患者未诉),眠安,尿黄,晨起时大便1次,已成形,午后大便1次,微溏,脉沉滑,舌淡质软,苔净根黄。
潞党参10克,炒白术12克,朱茯神15克,炙甘草6克,
炒扁豆15克,陈皮10克,炒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
缩砂仁6克,炒薏米15克,夜交藤30克,竹茹10克,
焦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
六剂,水煎服
三诊:2008年9月20日。上方服后,诸症好转,大便日行1次,已无溏泻。昨日偶遇阴雨,胸闷气短,腹中寒冷,舌脉如前。
潞党参10克,炒白术12克,朱茯神15克,炙甘草6克,
炒扁豆15克,陈皮10克,炒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
缩砂仁6克,炒薏米15克,夜交藤30克,竹茹10克,
焦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太子参10克,肉豆蔻10克。
六剂,水煎服
四诊:2008年10月25日。由南洋来电告知,便调,余无不适。告知再服三剂。
潞党参10克,炒白术12克,朱茯神15克,炙甘草6克,
炒扁豆15克,陈皮10克,炒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
缩砂仁6克,炒薏米15克,夜交藤30克,竹茹10克,
焦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太子参10克,肉豆蔻10克。
六剂,水煎服
五诊:2008年11月14日。来电告知近日劳累后,眠差,便稀。
潞党参10克,炒白术12克,朱茯神15克,炙甘草6克,
炒扁豆15克,陈皮10克,炒山药15克,莲子肉12克,
缩砂仁6克,炒薏米15克,夜交藤30克,竹茹10克,
焦神曲10克,焦山楂10克,太子参10克,肉豆蔻10克,
夜交藤30克,合欢皮15克,炒枣仁15克,煨葛根12克,
炒苍术12克。
六剂,水煎服
六诊:2008年12月14日。来电告知六剂服后,感觉舒服,又自行服用十剂,二便调,入睡好,眠安,偶有呃逆。
潞党参10克,炒白术15克,朱茯神15克,炙甘草3克,
木香10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15克,肉豆蔻10克,
草果3克,芡实15克,菖蒲6克,远志10克,
炒扁豆15克,炒山药15克。
六剂,水煎服,若感觉无不适,可续服六至十剂
七诊:2009年2月7日。来电告知,服药感觉良好,便调,呃逆已无,眠安。
潞党参10克,炒白术15克,朱茯神15克,炙甘草3克,
木香10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15克,肉豆蔻10克,
草果3克,芡实15克,菖蒲6克,远志10克,
炒扁豆15克,炒山药15克。
六剂,水煎服。可续服六至十剂
后患者来电告知,诸症已无,又服十剂药,感觉舒适。现已不服药,待秋日再至北京,详细调理。
按:此例乃脾虚之证,且有上热下寒之候,当以益气健脾除湿为其正治。然患者年事已高,其气必虚,故辅以清热养血安神佐之。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胃者,土也。土者,万物之母也,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强之。脾胃一败,百药难施。若脾胃一亏,则百骸无以受气,日渐羸弱,故治杂病者,皆当以脾胃为主。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故用人参、白扁豆、炙甘草,取其味之甘;用炒白术、莲子肉、炒薏米,取其味之甘而微燥;用砂仁,取其辛香而燥,以行醒脾开胃之功。后三诊步云霓先生并未见到患者本人,只是听他在电话中陈述病情,由于初诊已明辨其证,故随后的遣方用药能保证准确。
2?郝某,女,37岁,呃逆。2008年2月24日
呃逆胀气12年,稍遇饮食不适,则呃逆连连,口吐酸水,晨起恶心干呕,胸闷,腹胀。纳差,入睡难,大便一日2~3行,便溏,小便黄,手心凉而发潮,舌体瘦小而红,苔白腻,脉沉而弦细。
炒苍术12克,厚朴15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
淡竹茹15克,法半夏12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12克,
乌药15克,云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佛手10克,
炒莱菔子12克,炒白芍15克,缩砂仁10克,焦槟榔12克。
六剂,水煎服
二诊:2008年3月9日。呃逆稍减,腹胀缓解。偶有吐酸水,右胁胀。手心凉好转,但仍潮。晨起恶心干呕好转,口苦,口干不欲饮;多饮水,胃中则胀满,大便仍1日2~3次,但已不溏,脉弦而细。
炒苍术12克,厚朴15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
缩砂仁10克,淡竹茹15克,法半夏12克,旋覆花10克,
代赭石12克,乌药15克,云茯苓20克,炒白术12克,
佛手10克,焦槟榔12克,炒莱菔子12克,炒白芍15克。
六剂,水煎服
三诊:2008年3月23日。呃逆大减,三四日方有一两次。腹胀已无。偶有吐酸水,右胁胀好转。手心凉已无,但仍潮。晨起恶心干呕已无。大便一日一次,便软。脉弦而细。
旋覆花10克,代赭石12克,法半夏12克,淡竹茹20克,
陈皮10克,乌药15克,木香10克,沉香1克,
炒薏米15克,焦白术15克,云茯苓20克,香附10克,
厚朴15克,合欢皮15克,柿蒂10克,香橼10克,
佛手10克,炒白芍15克,炒莱菔子12克。
六剂,水煎服,若服药无不适感,可续服六剂
按:患者呃逆连连,胸闷,脉微弦苔白,为气郁;舌瘦小,为火郁;苔腻,为湿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以旋覆代赭汤、五磨饮子、平胃散、二陈汤、丁香柿蒂汤多个方剂加减用之,使方药能够适应患者的病症,使患者服药后无不适之感,药效才能持久,虽用毒药而无使药毒发作。患者复诊时,因病情好转,欲增药量而求速愈。患者每有速愈之情,然欲速则不达,又恐治一经而损一经,经年之病,当徐徐图之。医者当自有主见,不可无定见。
3?明某,男,67岁,便秘。2008年11月18日
患者诉便秘1年。胃胀满,晨起呃逆,吐酸水,纳可,口苦。大便3日1行,手潮,舌淡红胖大,苔中黄厚腻,脉弦滑。
旋覆花10克,代赭石12克,半夏曲12克,陈皮10克,
木香10克,砂仁6克,丹皮10克,瓜蒌仁15克,
炒谷芽12克,炒麦芽12克,炒山楂10克,火麻仁15克,
焦槟榔12克,酒川军6克,炒莱菔子12克。
六剂,水煎服
二诊:2008年11月25日。胀满缓解,呃逆仍在,吐酸水缓解,纳可,口苦,大便2日1行,便软,费力,舌淡红胖,苔中微黄,脉缓。
旋覆花10克,代赭石12克,半夏曲12克,陈皮10克,
木香10克,砂仁6克,丹皮10克,瓜蒌仁15克,
炒谷芽12克,炒麦芽12克,炒山楂10克,火麻仁15克,
焦槟榔12克,酒川军6克,炒莱菔子12克,酒黄芩10克,
炒白芍15克。
六剂,水煎服
三诊:2008年12月9日。诸症缓解,大便1日1行,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旋覆花10克,代赭石12克,半夏曲12克,陈皮10克,
木香10克,炒枳壳12克,丹皮10克,瓜蒌仁15克,
炒谷芽12克,炒麦芽12克,炒山楂10克,火麻仁15克,
焦槟榔12克,酒川军10克,炒莱菔子12克,郁李仁15克,
芦根30克,酒黄芩10克,炒白芍15克。
六剂,水煎服
按:此例以六磨汤、四逆散、旋覆代赭汤加减化裁。
4?李某,女,37岁,梅核气。2008年8月31日
患者述1月来喉中如有物在,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甚为难受。刻下症见:咽中不爽,怕冷,遇寒则呃逆连连,喷嚏不止,微咳无痰。纳可,眠安,二便调,易怒,舌淡苔白腻,脉滑。
炙枇杷叶10克,郁金5克,射干3克,白通草5克,
淡豆豉10克,清半夏5克,厚朴5克,香附5克。
三剂,水煎服
二诊:2008年9月14日。咽中异物感已无,呃逆好转,遇冷虽呃,但只1~2次,已不咳,心情舒畅,舌淡,苔薄,脉缓。
炙枇杷叶5克,郁金5克,射干3克,白通草5克,
淡豆豉10克,清半夏5克,厚朴5克,香附5克。
三剂,水煎服
按:此例患者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的症状,似乎应该用半夏厚朴汤,然患者亦有遇寒则呃逆,喷嚏不止之症。《温病条辨》有“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宣痹汤主之”,《临证指南医案》有“面冷频呃,总在咽中不爽”,经典之书不可不读,不可不细读,上焦宣痹汤、宣痹汤均为经典之方,当仔细。
5?郭某,女,36岁,面游风。2008年10月26日
患者诉自6月起面起红斑点若干,两颊居多,按之微痛,纳可,入睡易,多梦,性急,便调,经期错后5天,舌淡,苔薄黄,脉滑。
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
生甘草12克,野菊花12克,丹皮12克,白茅根30克,
赤小豆30克,炒莱菔子12克,白芷10克。
六剂,水煎服
二诊:2008年11月9日。红斑已不发展,已不痛,发痒,睡眠仍差,多梦,舌淡,苔薄,脉滑。
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
生甘草12克,野菊花10克,丹皮12克,白茅根30克,
赤芍15克,炒莱菔子12克,远志5克,僵蚕10克,
白芷10克。
六剂,水煎服
三诊:2008年11月23日。患者自诉吃虾后,症状复发,红斑两颊额头均有。纳呆,入睡难,多梦,便调,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
生甘草12克,野菊花10克,夏枯草15克,丹皮12克,
赤芍15克,合欢皮15克,赤小豆15克,白芷10克。
六剂,水煎服
按:僵蚕解毒散结,祛风止痛;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排脓;夏枯草散郁结,清肝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苗圃医考网|手机版|Archiver|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 ( 冀ICP备11002505号 )  

GMT+8, 2024-4-20 18:52 , Processed in 0.08772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