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36|回复: 6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儿内科] 小儿发热治疗手册

[复制链接]

0

主题

5919

帖子

84

积分

主治医师

内科版斑竹

Rank: 5Rank: 5

UID
6358
精华
2
积分
84
金币
29412
推广币
0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人气美女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0 1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热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在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措施,因此其发热的意义应从两个方面来看。

在体温不太高时(比常温高2.5℃左右),对大多数人的功能影响不显著,并且机体中会有许多有利的变化发生,如白细胞增多、网状内皮系统的机能包括吞噬作用、抗体的生成、肝脏的解毒作用等都增强。同时发热时代谢的增强如果不是十分过度,也能加速组织的物质交换和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这些变化显然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消灭,有利于人体抵抗感染,为尽快恢复健康创造条件。在很多急性传染病中,一定限度的体温升高常常表示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而发热不显著,甚至体温不升高的病例,如有的新生儿感染、重症败血症,预示着机体反应力较差,甚至有的病例可能预后不良。

因此我们在处理每一个发热病人时,应该能看到发热对机体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对机体有害的一面,随时正确地估计发热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以帮助机体战胜疾病,使患儿胜利地、及早地恢复健康。

评分

参与人数 1 +3 收起 理由
五味子 + 3 欢迎常来苗圃儿科版块!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0

主题

5919

帖子

84

积分

主治医师

内科版斑竹

Rank: 5Rank: 5

UID
6358
精华
2
积分
84
金币
29412
推广币
0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人气美女

2#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9:49 | 只看该作者
发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某些发热性疾病有其特殊的热型,此热型发生在发热性疾病的极期。热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稽留热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

(2)弛张热

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间歇热

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4)消耗热

消耗热体温波动范围比弛张热为显著,24小时内体温差在3℃~5℃之间。临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

(5)回归热(再发热)

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临床常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又合并其他发热病。

(6)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至微热或常温,不久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称为波状热。临床常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热等。

(7)颠倒热

早晨或上午体温较高,下午或傍晚较低,与一般的发热规律(早晨或上午体温较低,而下午或傍晚较高)相反,称为颠倒热。临床上常见于持久性败血症、绿脓杆菌性肺炎,偶可见于肺结核病人。颠倒热也有的白天不热,夜间高热者,如丝虫病。

(8)双峰热

高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小波动,形成双峰,称为双峰热。临床常见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败血症等。

(9)双相热

即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期,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后完全解热,称为双相热。临床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性脉胳丛脑膜炎、登革热、麻疹、天花、病毒性肝炎等。

(10)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称为不规则热。临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也可在疾病过程中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发热疾病合并存在时,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外,发热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

发热性疾病可引起很多症状,发热仅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反应之一。发热的高低和长短以及体温的形式,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和治疗(抗菌药物、解热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的影响,因此未经治疗的典型病例,才可能有典型的热型。

0

主题

5919

帖子

84

积分

主治医师

内科版斑竹

Rank: 5Rank: 5

UID
6358
精华
2
积分
84
金币
29412
推广币
0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人气美女

3#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9:50 | 只看该作者
发热会使小儿脑子烧坏吗
有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发热可能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因此,当孩子体温稍一升高时,就急忙给孩子服退热药。甚至有的家长把退热药当作常规治疗药物,每日定时服用。这种认识和作法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在一定意义上说,对机体是有利的。在一般情况下,发热对小儿的脑细胞没有直接的损害。只有当体温超过 41.4℃以上时,脑部才会有受到损伤的危险。

婴幼儿高热有时会发生惊厥,这主要是由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兴奋容易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所致。

有的患儿在急性感染过程中引起中毒性脑病表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因为高热损伤了脑细胞所致,也不是病原体直接侵入脑组织所致。中毒性脑病的发生与感染中毒、人体对毒素的过敏反应、缺氧、脑水肿、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一般说来,发热不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即使在小儿发热过程中出现惊厥、脑病等表现,也并非都是由于发热所致。

0

主题

5919

帖子

84

积分

主治医师

内科版斑竹

Rank: 5Rank: 5

UID
6358
精华
2
积分
84
金币
29412
推广币
0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人气美女

4#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9:50 | 只看该作者
发热会导致患儿死亡吗
如果说发热会导致患儿死亡,人们会感到惊讶,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如果发热太高确实会把人“烧” 死。

前不久,在某医院儿科急诊室,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包裹得很严实的孩子慌慌张张张地跑来,当大夫把被子打开时,孩子全身通红,已经停止了呼吸。医生根据患儿的病史和患儿全身通红的状态判断,患儿是由于长时间高热而导致的死亡。这种死亡实际上是不应该发生的,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为什么发热能导致患儿死亡呢?

因为维持机体生命的适宜温度范围是有限的,对人来说其范围很小,在25℃~43℃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代谢就会发生障碍,体内的蛋白质就会变性和凝固,生命就会停止。

高热可以加速体内各种代谢过程。长时间的高热最后引起体温调节中枢机能衰竭,使体内散热反应失去调节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在持续体温过高的状态下,可以导致意识丧失以及循环、呼吸功能衰竭。

当肛温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脑损害。高热持续在42℃以上,时间超过2~4小时,常会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如肺水肿、脑水肿、肝脏功能衰竭、心肌损害等。因此,高热持续的患儿如果不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是可以引起死亡的。

脑是生命的重要器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脑组织的耗氧量较其他组织的耗氧量大,儿童在基础代谢条件下,大脑耗氧量约占其全身耗氧量的50%左右。当高热时,全身的新陈代谢加速,各脏器的耗氧量增加,而脑组织尤为明显。持续的高热必然要导致脑缺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缺氧时脑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从而引起脑水肿。脑水肿是高热患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0

主题

5919

帖子

84

积分

主治医师

内科版斑竹

Rank: 5Rank: 5

UID
6358
精华
2
积分
84
金币
29412
推广币
0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人气美女

5#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9:50 | 只看该作者
小儿长期低热怎么办?
低热是小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热。小儿低热一般多发生于每天下午,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每当孩子低热持续时,家长往往不知如何是好?小儿低热时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家长要认真观察患儿的体温并做好记录,看一看孩子上午和下午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白天与夜里有什么变化。其次,要注意孩子发热时伴有哪些症状。这些都能为诊断提供依据。另外,要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治,通过各种理化检查,除外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同时做好低热患儿的护理。

对低热患儿一定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并要多饮水,饮食也要给清淡、易消化之品。

因为虽然发热不高,但此时人体组织器官消耗的水分已开始增多,这是肉眼看不到的,所以要补充消耗的水分,多饮水又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以淡糖水、糖盐水为宜。注意休息有利于体力恢复。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流通,不干燥,多饮水,饮食清淡,以营养较好的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于消化、不油腻之物为好。另外,低热时,一般不用退热药,如长期低热超过1~2周以上者,应就医查明低热原因。

0

主题

5919

帖子

84

积分

主治医师

内科版斑竹

Rank: 5Rank: 5

UID
6358
精华
2
积分
84
金币
29412
推广币
0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人气美女

6#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9:51 | 只看该作者
小儿预防接种后为什么会发热
婴幼儿对各种传染病都具有易感性,按期进行各种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儿童不受传染病侵袭的有效措施。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采用人工的方法,为小儿建立一些基础免疫。人工自动免疫是人工为机体接种某种抗原,在抗原的影响下,机体内自动地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具有抵抗某种传染病的能力。人工自动免疫制剂有菌苗、疫苗及类毒素三种。菌苗是用细菌菌体制造而成,分为死菌苗和活菌苗两种。疫苗是用病毒或立克次氏体接种于动物、鸡胚或组织培养,经处理制造而成,也分为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种。类毒素是用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加入福尔马林,变成无毒性而仍有免疫原性的制剂。这些免疫制剂注射于人体后,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外来刺激。活疫(菌)苗的接种,实际上是一次人工轻度感染。灭活疫(菌) 苗对人体是一种异物刺激,因此,机体接种某些免疫制剂后,往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应。

预防接种后的局部反应是在接种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等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如果反应严重,局部化脓,出现发热,则需到医院治疗。预防接种后的全身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全身不适。一般体温在37.5℃左右为弱反应,体温在37.6 ℃~ 38.5℃为中等反应,体温在38.5℃以上为强反应。一般弱反应和中等反应不必做任何处理,强反应则应该到医院处理。

0

主题

5919

帖子

84

积分

主治医师

内科版斑竹

Rank: 5Rank: 5

UID
6358
精华
2
积分
84
金币
29412
推广币
0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人气美女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9:51 | 只看该作者
体温与年龄有关吗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体温的变化与年龄有关,年轻人体温偏高,老年人体温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体温有逐渐降低的倾向,大约每增加一个年龄段(10年),平均降低0.05℃。出现这些情况的部分原因可能与新陈代谢变化有关。新生儿体温稍高于成人,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装置尚未发育完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因此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发生变化。

据观察,小儿腋温在春、秋、冬三季平均温:上午36.6℃,下午36.9℃;在夏季上午36.9℃,下午37℃。并发现有部分小儿腋温在37℃以上,尤其在夏季居多,约占50%。而且经观察一部分腋温在37℃以上的小儿,经长期随访未发现有任何疾病发生。如前所述,老年人的体温偏低,因此在临床上遇到老年人有长期低热者,应严密观察,以除外器质性疾病的存在。?

0

主题

5919

帖子

84

积分

主治医师

内科版斑竹

Rank: 5Rank: 5

UID
6358
精华
2
积分
84
金币
29412
推广币
0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人气美女

8#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9:51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高热前会出现寒战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患儿在发热前先出现寒战,寒战过后往往表现为高热。在高热前为什么有时会先出现寒战呢?

这是因为多数患儿的发热是由致热原所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内含有致热原前质,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白细胞可被激活,并且释放致热原。致热原通过血流到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后,就会产生兴奋,冲动通过交感神经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这时皮肤温度就会下降,从而刺激温度感受器引起骨骼肌张力增加,肌纤维呈微细收缩,皮肤内竖毛肌收缩。因此,患儿会出现寒战,我们会看到孩子的皮肤出现“鸡皮疙瘩”。

在寒战后出现的发热一般都是高热,多见于重症感染,应该积极做好治疗和护理工作。在患儿寒战时,应进行保温,尤其是四肢等末稍部位的保温,给予服用热饮料。在高热时,要及时降温,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惊厥。

0

主题

5919

帖子

84

积分

主治医师

内科版斑竹

Rank: 5Rank: 5

UID
6358
精华
2
积分
84
金币
29412
推广币
0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人气美女

9#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9:51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退热时患儿会出汗
孩子在发热时,家长都会积极想办法给孩子降温,只有体温降下来,家长的心里才会踏实。一般家庭中比较常用的降温措施是服用退热剂。因为服药降温方法简单易行,而且退热效果也较好。但是,服用退热药以后,患儿常常会大量出汗,尤其是用药剂量大时则汗出不止,这又令家长忧心忡忡。患儿在退热时为什么会出汗呢?

因为发热时机体内温度上升,皮肤血管扩张,这样就使血流增快,皮肤温度升高,以增加散热。当体温继续增高时,皮肤血管的扩张已接近最大程度,此时蒸发就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开始以发汗作为散热,以补偿皮肤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之不足。在正常人的体温条件下,每一克水蒸发变成水蒸汽要吸收0.6千卡的热量。所以,汗液从皮肤表面大量蒸发,可带走大量体热,是一种很好的散热方式。

患儿高热时服用退热剂,一般都会在短时间内开始出汗,然后体温逐渐下降。退热剂主要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增加,汗出增多,从而使体温降至正常。小儿在服用退热药时应注意掌握剂量,不可因为体温过高而大量应用退热药品。因为退热药剂量过大会使汗出增多,可引起患儿虚脱。同时,应用退热剂时要注意多饮水,以利于排汗降温,并可防止出汗过多造成水与电解质紊乱。

小儿汗出较多时,要注意及时补充体内所需要的液体,同时要做好皮肤护理。如果患儿汗出较多又不欲饮水时,可以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液体。

0

主题

5919

帖子

84

积分

主治医师

内科版斑竹

Rank: 5Rank: 5

UID
6358
精华
2
积分
84
金币
29412
推广币
0
在线时间
922 小时

人气美女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19:52 | 只看该作者
小儿发热分为哪几期
在发热过程中,由于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发热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前驱期:许多发热疾病可无此期症状。此期症状持续时间,根据发热疾病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主要表现:全身不适、疲倦乏力、腰背及四肢痛、头痛、食欲减退、精神不稳定、低热;有些发疹性疾病,在全身皮疹出现前,可有前驱疹,如麻疹前驱期时,口腔粘膜可出现费克氏斑。

(2)体温上升期:此期的特点是产热多而散热少,因此产热占优势,故体温升高。致热原进入机体后改变了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使患者皮肤血管收缩,排汗减少,同时由于体内代谢增强,以及因寒冷感觉,而反射性地引起竖毛肌收缩,并使肌肉群收缩形成寒战等均可使产热增加。临床上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瘩”,触摸患儿皮肤有冷感;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幼儿在此情况下,可出现惊厥现象。在寒战期间,体温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小时内达到高热极期,如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药物反应性发热等,以上为体温骤升者。体温渐升者,指发热初期为低热,数天内由低热逐渐上升达到高热者,称为渐升性发热。渐升者常有前驱症状,多数无寒战现象,但有时可感觉发冷,如不典型的伤寒。有的呈骤升性发热,这可能开始为低热被忽略所致。另外,波状热、肺结核等疾病的体温呈渐升性发热。

(3) 高温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本期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开始增强,体温调节中枢不断加强调节作用。由于散热过程开始增强,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呼吸加强,开始排汗等,使体温不再继续升高。但这时由于体内仍受致热物质的不断刺激,产热并未降低,所以此期产热和散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等,此期出现高热可持续几小时(如疟疾)或数天(如肺炎),甚至几周以上(如伤寒)。

(4)体温下降期:本期是发热的结尾。它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占优势,体温恢复正常。由于机体的防御作用或采取了适当的治疗,使致热原在体内的作用逐渐消失或减弱,产热减少,同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散热仍处于较高水平,病人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散热加强,于是体温开始下降,产热和散热终于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体温下降的方式,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伤寒);也有骤退的,即体温在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如大叶性肺炎)。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因此对于高热病人、小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虚脱及其他并发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苗圃医考网|手机版|Archiver|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 ( 冀ICP备11002505号 )  

GMT+8, 2024-6-8 04:37 , Processed in 0.088588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