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标题: 传染病 [打印本页]

作者: 刘丙民1    时间: 2016-10-20 12:59
标题: 传染病
传染病


传染病概论
    1.感染与传染病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有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和潜伏感染。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4.传染病的4种基本特征:有病原体、传染性、有流行病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5.法定传染病分为三类35种。
  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1.乙型肝炎三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
    2.HBV DNA聚合酶位于HBV核心部分,是直接反映HBV复制能力的指标,是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3.HCV RNA在血清中的检出,表明血液中有HCV存在,是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
    4.粪口途径传播见于甲型和戊型肝炎,体液传播是HBV、HDV、HCV的主要传播途径。
   5.急性肝炎可分为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6.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
    7.黄疸型肝炎需要与溶血性黄疸和肝外阻塞性黄疸鉴别。
   8.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防治。

第二节  流行性出血热
   
    1.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2.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3.典型病例的五期经过,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发热期的临床表现。
    4.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
第三节  艾滋病
  
    1.病原体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
    2.传播途径主要是体液传播,其中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3.CD4+T淋巴细胞受损伤的方式及表现。
    4.艾滋病的临床经过分四期及各期主要表现。
    5.下列六项临床表现应考虑艾滋病的可能:体重下降10%以上;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发热1个月以上;全身淋巴结肿大;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疱疹;口腔念珠菌感染。
   6.HIV-1抗体阳性标准为ELISA法连续2次阳性,经免疫印迹法证实。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乙型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
    2.猪是主要传染源,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3.乙型脑炎典型的临床经过(三期)及临床类型。
    4.病原学早期诊断为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5.治疗要把好三关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细菌感染
第一节  伤  寒
   
    1.明确伤寒流行病学特点。
    2.伤寒发病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易引起肠出血、肠穿孔。
   3.典型伤寒的四期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4.伤寒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5.伤寒杆菌抗原抗体系统及诊断意义。
    6.伤寒治疗首选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1.痢疾杆菌属肠杆菌志贺菌属,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
   2.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
    3.菌痢的基本病变特点是在结肠,急性期是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慢性期则有肠黏膜水肿及肠壁增厚。
   4.普通型菌痢及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
    5.中毒型菌痢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6.急性普通型菌痢需要与急性阿米巴病和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鉴别。
   7.中毒型菌痢的休克型需要与爆发型流脑鉴别,而脑型需要与乙脑鉴别。
    8.治疗原则:抗感染(喹诺酮类药物),补液,抗休克,对症,加强支持。
第三节  霍乱
    1.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
    2.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弧菌的主要传染源。
   3.霍乱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霍乱毒素的作用,主要病理变化是严重腹泻造成的严重脱水。
    4.霍乱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分为3期:吐泻期,脱水虚脱期,恢复期。
   5.霍乱的诊断包括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粪培养阳性或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升高。
    6.霍乱的治疗原则:按肠道传染病隔离,补液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治疗。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脑膜炎双球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致病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2.脑膜炎双球菌可造成败血症,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是造成皮肤黏膜淤点的原因。
   3.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和恢复期。
    4.脑脊液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5.治疗主要是抗菌治疗,多采用青霉素治疗,氯霉素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头孢霉素适用于不适合应用青霉素和氯霉素的病人。
  
第五节  感染性休克
  
    1.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微循环障碍学说,包括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和微循环衰竭期。
   2.注意休克早期临床表现的识别。
    3.抗休克治疗原则: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护重要器官功能,早期应用肝素打断休克的恶性循环。

  钩端螺旋体病
  
    1.病原体主要为钩端螺旋体,我国雨水洪水型主要是拨摩那群,稻田型主要由黄疸出血群引起。
   2.传染源主要由猪和野鼠。通过皮肤黏膜接触传染。
    3.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分为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肾衰竭型和脑膜脑炎型。
    4.实验室检查:常用副凝试验。
   5.治疗首选青霉素;首剂青霉素后,部分病人出现赫氏反应,主张首剂青霉素以小剂量为宜。庆大霉素、四环素也有较好疗效。
  

  原虫感染
第一节  肠阿米巴病

    1.病原体为溶组织阿米巴,大滋养体是组织致病型滋养体,小滋养体是肠腔共栖型滋养体,包囊是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型。
   2.侵入肠黏膜的大滋养体引起口小底大的溃疡,溃疡间肠黏膜正常是阿米巴病特征性的肠道病理改变。
    3.普通型肠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为缓慢起病,腹痛、腹泻,有腥臭味的果酱样黏液血便;主要并发症有肝脓肿、肠出血、肠穿孔及结肠肉芽肿。
   4.治疗首选甲硝唑或替硝唑。

第二节  疟疾
  
    1.病原学:感染人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型疟原虫四种。
   2.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过程,疟原虫子孢子,在肝内发育为裂殖体,裂殖体从肝内释放出大量裂殖子进入血循环引起典型临床发作,一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形成周期性发作。
   3.疟疾的流行病学: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是传染源,按蚊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夏秋季多发。
    4.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突发寒战、高热、大汗,伴有全身酸痛、乏力,持续2~6小时后进入间歇期。
   5.治疗:氯喹、甲氟喹、青蒿素衍生物等,能迅速杀灭红细胞内裂殖体,控制临床症状发作;伯氨喹能杀灭肝内红细胞前期的子孢子,为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并可防止传播的药物;乙胺嘧啶能杀灭各型裂殖体,可用于预防性用药。

  蠕虫感染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考点纵览】
    1.病原体是日本血吸虫,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唯一的中间宿主。
    2.传染源为病人和保虫宿主(猪、牛、羊、狗等家畜及鼠)。
   3.传播途径:粪便入水,虫卵孵化出毛蚴,毛蚴在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人接触疫水后,尾蚴穿过皮肤黏膜进入体内感染。
    4.临床分为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肺、脑异位损害。
   5.治疗:吡喹酮为广谱、高效、低毒,口服方便的药物。

第二节  囊虫病
   
1.猪肉绦虫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2.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囊虫病,皮下及肌肉囊虫病,眼囊虫病。
    3.病原治疗:首选阿苯达唑(丙硫咪唑、肠虫清),吡喹酮;对症治疗。
2017年大苗老师唯一正版网络课程报名|试听报名|招生简章





作者: 谷维素fly    时间: 2016-10-20 13:25
谢谢民民分享实用的东西,辛苦了
作者: 小月儿自强不息    时间: 2016-10-20 13:52

总结的很棒,学习一下!
这样字的颜色有点亮,费眼。
作者: 德芙(Deve)    时间: 2016-10-20 14:17
感谢民民分享,辛苦了!
作者: mg155-王健    时间: 2016-10-20 14:54
谢谢分享
作者: 甜甜的麦芽糖    时间: 2016-10-20 15:19
  谢谢分享 !
作者: 小虫子.0    时间: 2016-10-20 15:46
辛苦了,谢谢分享
作者: jg261-吴莉莉    时间: 2016-10-28 21:52
谢谢分享   辛苦了




欢迎光临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http://bbs.miao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