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数据是2009年的,但依然可以一窥中国医学教育的奇葩现状。据统计,从2006年起的连续四年,每年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的人数平均都在80万以上。
以2009年为例,当年就有82万人报名参加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为72%,共计59万;这59万人在参加综合笔试后,有17万人通过了考试并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通过率为28.8%,而综合通过率为21%。
也就是说,在82万参加执业医师考生中,高达65万人惨遭淘汰。
2009年正好是新医改元年,如今六年了,参加执业医师考的人数会减少吗?界哥以为可能性很小。一方面,咱们的各级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总体并不是在缩减,而是在增加;另外每年没考过的,第二年又可能卷土重来。保守估计,最新的数据应该是大于82万的。
壮观景象的背后
看到如此壮观的执业医师考大军,不禁令人疑惑,不是医生职业缺乏吸引力吗?咋还有这么多人排队考试想当医生呢?
问这话的一定是外行,原因还要从中国的医学院校教育说起。
长期以来,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临床专业学制,有3年制的大专、卫生学校,还有5年制的本科,7年制的本硕和8年制的本硕博连读。
不仅如此,在招生人数上也是一本糊涂账。每年到底需要招多少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教育部有自己的看法,而这一看法或很大程度上源于各地医学院校的招生冲动。道理很简单,招的越多,财政给医学院校的拨款就越多。
当然学制混乱也有好处,能够培养各种水平的医学毕业生,各学制学医的成本也不相同,满足了各种级别和地区的医疗机构用人需求。
但坏处是,同样是临床医学出身,水平差距巨大,就拿执业医师考试来说,不少医学毕业生屡考不过。
据了解一位已经进入某二级医院工作的医学毕业生,在屡次无法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后,只能选择低等级的考试,拿了个执业助理医师证。
统计显示,近十年间,报考人数翻了几番,但每年通过的人数却并未有明显上升,于是雪球越滚越大,报名人数也越来越喜人。
对此很多人表示,且不说对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者的次数做出限制,最起码应该对那些执业医师考一次性通过率太低的医学院进行末位淘汰,培养的都是不合格产品,工厂就应该关门!至少应该减少招生。
“裁军”势在必行!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新医改的屡推不进,才发现不解决医生均质化培养问题,医改怎么改都没戏,分级诊疗也没法搞。
于是统一学制进程的大幕拉开,7年制都已被取消,“5+3”医生培养模式成为了正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地方试点上升到了国家制度。
根据2013年底7部委发布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推行,到2020年,所有新进入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也就是说,未来如果想当医生,最大的关卡并不是执业医师考试,而是规培。
规培一年招多少人?2014年招了5万,据悉2015年招7万,等到2020年估计也就是在10万人左右。这可比执业医师考试严多了!
未来,一名医学生毕业后,首先要考取规培资格,才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另外,即使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了,规培通不过,还是不能当医生。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当前医学院校招生情况不改变,未来每年将有几十万医学毕业生永远不可能成为医生。
道理很简单,规培可不是执业医师考试,给你考着玩,年年考。
那么,也就意味着,一旦规培全面实施,百万大军参加执业医师考的局面也将不复存在。或许前几年还会出现拥挤的考规培大军,但随着一大批人知难而退,未来规模将很难和执业医师考相比。
也就是说,中国医生将真正回归精英教育,学医成本将大幅度增加。当独木桥严重拥堵时,请各位考生家长注意,如果您的孩子不是非常非常的优秀,建议就不要报考医学院了,花了几年时间、花了很多钱,最后注定当不了医生,何苦?
精英教育需配套精英待遇
话说医生回归精英教育后,优秀的人才才能通过独木桥,问题是凭啥人家优秀的人才愿意学医呢?
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独木桥对岸的风景很美、很诱人。一句话,医生职业回归精英职业,医生待遇回归精英待遇。
而目前我们是如何对待精英的呢?要社会地位没地位,打骂医生成为家常便饭,阳光收入低,还要靠灰色甚至黑色收入过活。
那么咋样才能给医疗精英们以精英待遇呢?
首先,如果大家都呆在公立医院里,绝不可能都获得精英待遇。因为按照公立医院的逻辑,应该财政包养,但咱们的财政又包养不起这么多公立医院和医生,因此,只能保留一部分公立医院。
离开公立医院不就下岗了吗?还能有精英待遇吗?其实是可以有的。以香港为例,在公立医院月薪十几万,在民营医院同样是月薪十几万,自己开个私人诊所,月收入也能十几万!
一句话,解放医生,让医生自由执业,让有能力的医生,无论是在公立医院,还是在市场上,都能够获得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尊严和劳动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