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标题: 针灸的理论形成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小盒    时间: 2014-12-10 19:42
标题: 针灸的理论形成
针灸最早的理论形成载于《内经》。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它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秦汉以前医学家共同完成的论著,是把一些医家的经验总结起来,结合当时的文化,把一些观点和经验理论化,系统化,并托名黄帝而作。是我国最早且最完整的医学典藉。《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论著的。《素问》81篇,涉及针灸的就有59篇;《灵枢》81篇,涉及针灸方面的内容有55篇。后世称之为“针经”。
    《内经》这部经典不但是针灸的经验总结,而且是人体解剖学的先躯。《内经·经水篇》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结合实践,从而发现人体内存在着一种“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运行气血的通路,这就是经络。并通过骨度分寸法定位取穴,以经络相联。阐述的尽善尽美。记述了“单穴25个,双穴135个穴位名称”,并记述了经络分布,取穴部位,和取法,主治,以及刺灸方法的内容;确定了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下合穴等特定穴及“配方”法;为今天的腧穴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内经·刺灸法》中还记录了“九针”的长短、大小、形态、形状和功能作用,及禁及事项……等。其中强调了,治神、候气、守气等这些在剌灸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1973年,我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部分帛书,据考古分析,是我国战国时期周代的写本,其中有两卷各记载有“十一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与《内经》十二经脉大致相同。是早于《内经》的医学著作。因其原无篇名,目前暂定名《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也有人定为《帛书经》和《足臂经》。其中出土的医学帛书中还涉及到用灸法和砭石治病的《脉法》等。其成书年代要比内经早得多。其内容比较简略。是《内经》针灸,经络理论的前身。
    战国以后到秦汉时代,其代表著作为《难经》,也叫《黄帝八十一难》是托名扁鹊所作。故称《扁鹊内经》可能是汉代时扁鹊学术思想的临床总结。全书主要以问答方式释《内经》之疑难。内容包括脉学、脏腑、经络、腧穴、疾病、针法等等,其中23-29难专论经络;62-68难,专论腧穴,69—81难专论针法,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和发展了《内经》的学术思想。
    在经络理论方面《难经》经络的组成,经脉的长度,十二经气血流注,经络和生理作用,经脉与脏腑的关系等均有新的阐述和充实。关于奇经八脉《内经》只有些零散的记载,未能冠以奇经八脉这个名称。《难经·二十难》则明确指出了人体在十二正经之外,还另有八条奇经。无论从经脉循行方面,或是生理功能方面,病理变化方面,均有异于十二正经。《难经》与《内经》也有所不同,《内经》是十二经的十二别络加上任脉之络,督脉之络,以及脾之大络;而《难经》则是十二经别络加阴骄、阳骄之络,并提出了脐下肾间动气为机体生命之源,是推动经脉中气血运行的根本动力。这一新的论断开创了命门学说之先河。
    在腧穴方面《难经》最突出的贡献是“五腧穴”和“八会穴”的论述,《难经》用十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五腧穴的名称,五行属性,功能作用和临床作用等。《难经》的五腧穴和八会穴的理论是《内经》无有记载的,是腧穴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刺法方面《难经》强调了进针前押手的作用,发明了所针之处,循、扪、爪、切等辅助手法。《难经·六十九难》结合五行生克的规律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针刺补泻原则。进一步完善《内经》针灸理论的不足。充实了针灸医学理论体系。
作者: 锦心素颜    时间: 2014-12-10 20:25
谢谢分享!你辛苦啦!学习学习!!!
作者: 小月儿自强不息    时间: 2014-12-11 21:22
学习学习!




欢迎光临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http://bbs.miao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