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标题:
撒尿、喝水、搭肩膀与安全感
[打印本页]
作者:
书文
时间:
2014-12-9 18:12
标题:
撒尿、喝水、搭肩膀与安全感
读者看到这个题目大概都会觉得是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组合起来的话题,似乎有点儿荒唐,特别是把撒尿放在喝水之前,更是让人有点儿本末倒置的感觉。但是,我真地认为这是几个有深刻内在联系的概念,而且都是和我本人成长有关的话题。我相信,读完全文就能够理解我把这几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谈论的内在联系的逻辑。
先从撒尿说起吧。我出生和成长在北方小城张家口,一年中有4至5个月是寒冷的天气,其中大部分都是滴水成冰的严冬。大概是1964年的冬季,刚满9岁的我和几个要好又淘气的小伙伴放学后在操场玩“弹球”游戏,就是用右手拇指把自己手里的小玻璃球弹出去,争取击中散布在地上的伙伴们一个或更多的玻璃球,击中了就算赢,可以获得一张输家的“画片”或纸折“元宝”,并保持继续弹球的优先权。玩了一会儿,我有点想解手了,但是大家都不允许我离场耽误大家的游戏时间,于是就让我在稍远一点的操场边解手,而且另外几个人也想起要一起解手。恰好,一个伙伴看到操场边的地上有一块冰,于是他提议大家一起尿,用尿“呲”那块冰,看谁的尿呲出来的孔大、洞深。而且,他还提议,在冰上呲出的孔大、洞深者算赢家,其他人都各输一张画片或元宝给他。于是,大家站成一排,一起解开裤子喊着“一二三”尿了起来。等到大家都尿完了,还顾不上系好裤子,那个自认为自己尿得多、呲出的洞最深、孔最大的同学就拿着草棍量了起来。尽管有争议,最后大家还是接受了这个比赛结果,在欢乐气氛中结束了这场撒尿比赛,又转入弹球游戏,直到天黑尽兴后才各回各家。以后,我还与相同或不同的伙伴在雪地、在河边比赛过,我也有几次获胜的记录。尽管今天看来,那样的游戏不文明,甚至有些恶作剧的色彩,但这样的比赛在我的记忆里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不期之中,这件事情让我想到了其中对精神健康的意义。
在几年前,我曾接诊了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他的主诉是排尿问题,即在公共厕所根本不能解手,甚至在自己家中,若客厅有人即使是其父亲,他在自家的洗手间都尿不出尿。被这个问题困扰了数年的他,终于鼓起勇气来到精神科就诊,找我为其诊治。我当时诊断其患有特殊形式的社交恐惧症,并为他处方了相应的治疗药物。在诊治过后,我又开始思考其焦虑形成、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不经意地想起了当年自己参与“尿呲冰”比赛这个经历。我想,当年我们这些淘气的男孩子通过这类活动使自己在当众排尿这一行为上“脱敏”,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不大可能出现类似这个患者的问题,甚至通过举一反三的学习模式,在更广泛的领域“脱敏”。我认为,这样的“尿呲冰”比赛因为是在游戏或轻松的气氛下开始、进行的,大家会更关注比赛的结果而忽略其过程,不会在意当众裸露自己器官,也就不会有相应的心理禁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会发现,我们这些人身体的这些隐秘部位彼此之间并无不同,首先消除了各自对他人的神秘感,使彼此之间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也有利于在伙伴之间建立平等、信任和亲密的关系。这样的行为效果使我们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与他人并无不同,把伙伴看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最终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安全感。
再说喝水。我是1968年10月进入中学的,那年我刚满13岁,是一个懵懂少年。在那个不需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的年代,初中生的生活是相对单纯的,主要的活动大概只有两方面的事情。一是积极参加伟大领袖和“中央文革”部署下来的“文革”活动如“批判封资修”、“教改”、“迎‘九大’”和“学工学农”活动等,二是体验“读书无用论”影响下的快乐成长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中不乏苦涩的插曲。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我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包括上山下河的冒险、胡作非为的淘气,也包括一些能够从事的剧烈的体育活动。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我们的体育活动多为在操场上带有追逐打闹性质的疯跑以及一些低成本的体育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爬绳梯、吊单杠等。在炎热的夏季,不肯静下来的我们在剧烈活动之后,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喝水补充体内水分的大量消耗。每当从操场或球场下来,我们会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冲向教室旁的水房,打开水龙头,畅快地喝一肚子冰凉的自来水,并顺便用这凉水冲一下自己大汗淋漓的头。因为人多,第一个冲到水龙头喝水的同学还没有喝到尽兴,后面的同学就已经急不可耐地把他从水龙头边拉开,立刻把嘴巴对住水龙头痛饮一番。这样的情形不断重复,直到所有的同学都喝够了,才可以关住水龙头,兴高采烈地离开。这样的情形不断地重复,除了让我们本来色彩有限的青春期多了很浓的友谊滋味,也让我们这些懵懂少年逐渐明瞭伙伴们之间那纯真的友情,并通过“共饮一口水”把彼此之间的关系增进到非常亲昵的程度。这样的经历不仅使我们在这个年龄段很可能出现的那种厌恶他人身体及其附属物的强迫症状没有冒头的机会,也使得我们深刻体会到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达到从内心对彼此的认同。
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诊治强迫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强迫症患者会极度厌恶他人的体液、体味或体臭,甚至厌恶与他人身体、他人物品的接触,并伴有病态的回避行为。例如,有人因为朋友使用过患者的手机,而在事后对手机进行过度清洁如用消毒酒精擦拭甚至直接丢弃。也有人因为父母或其他家人的筷子夹过患者喜爱的菜肴,患者认为这菜肴被他们的口水污染而拒绝吃这个菜。即便是在非强迫症患者,当今社会也很少有哪个人会接过别人饮用过的水杯或水瓶继续饮水,即便是在一家人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样是因为现代人的卫生习惯使然,但更可能的原因就是内心潜藏着的对他人身体的厌恶感。或许没有像我们那时经历过与伙伴“共饮一口水”并与之建立起非常亲昵关系的过程也是造成厌恶他人倾向的心理原因之一。换言之,没有与伙伴密切接触的体验,也没有形成与伙伴之间的亲昵关系,当然也就很难接受与他人共享食物、饮水的行为,这是在建立密切人际关系方面的安全感缺陷。
最后来说搭肩膀,说的也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期伙伴们之间的事情。那时,无论是在北风刺骨的寒冬,还是烈日炎炎的酷暑,也无论是在操场踢球之后,还是在上学的路上,我们这些关系亲密的伙伴会在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手臂搭在伙伴的肩上,而且常常是七八个人横着并排把肩膀搭在一起,你搭着我的肩,我搭着他的肩,一路说笑、戏谑着前行。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夏天,当我们在操场上运动完之后,除了有“共饮一口水”那样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自己汗津津的手臂搭在彼此肩膀之上,共同走向教室或水房。这种彼此汗水交流的亲昵关系伴随着我们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建立起彼此之间真诚的信任,形成对简单化的人际关系的认识和良好的安全感。当然,在我们成长的年代,搭肩膀这样的动作还常常承载着传递友谊、关切、支持这样重要的内涵。例如,某个伙伴因为受了委屈,无论其所受的委屈是来自家长还是老师,看到这个伙伴满脸的委屈、眼含泪水,我们都会把自己的手臂搭在他的肩上。这样的动作尽管未必能够帮助他解决问题,但多数情况下都会使他破涕为笑、暂时摆脱他正体验着的烦恼或痛苦。我想,搭肩膀所表达的基于彼此信任的亲昵关系对于受委屈的同伴是非常重要的支持,使他觉得不再孤单、不再可怜,也就使他忘却烦恼痛苦,体验来自伙伴的关切。从精神科医生的立场来看,这种以搭肩膀形式表达出来的关切、理解和支持也是形成良好安全感的基础之一。
在我从事精神科工作的实践中,我也发现很多患者在其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机会与伙伴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更没有机会与伙伴们建立起掺杂着“汗水交流”的搭肩膀这样的亲昵关系,遑论与伙伴们形成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深刻感情联系。因此,他们在遭遇任何挫折时,唯一的求助对象只能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得到的不是像同伴那样的理解、支持和关切,他们往往难以从困顿中走出来。因为,有些父母由于对子女有过高的期望,当孩子向他们求助时,他们对孩子指责批评多与理解、宽容和肯定,使其子女受到雪上加霜的打击,引起严重的情绪反应。另外一些父母则可能因为过分保护自己的子女,一旦子女遇到挫折向父母求助,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忽略其遭遇挫折的自身原因,一方面给予过分的保护、迁就,另一方面则苛责他人或客观环境因素,导致子女因挫折而有“继发性获益”,形成错误的挫折应对模式,最终在遭遇重大挫折时崩溃。
所以,来自与同龄伙伴之间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信任也是人们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安全感的必要条件。行文到此,我觉得读者应该能够理解本文题目看上去几个风马牛不相及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我也想告诉读者的是,我的成长过程中与伙伴们亲密无间的朝夕相处,所获得的友谊、信任、理解和支持,让我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感,这也就是至今我仍然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的理由。而且,我在童年、少年期因家庭出身不好而身负“狗崽子”的身份,这些伙伴们并没有因此歧视、孤立我,也让我相信了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并以此激励自己成长,得以在今天为善良的人们奉献自己的医术。
作者:
神小风
时间:
2014-12-9 21:27
学习
作者:
锦心素颜
时间:
2014-12-10 08:32
辛苦啦!感谢分享,学习学习!
作者:
程觉
时间:
2014-12-10 10:22
学习了,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http://bbs.miao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