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标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笔记(十四)
[打印本页]
作者:
程觉
时间:
2014-11-24 14:53
标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笔记(十四)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
一、概述
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适用治风病。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也比较复杂,概言之,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入人体,病变在肌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其他如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从伤处侵入人体所致的破伤风等。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斜,甚则角弓反张等。内风是内生之风,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发病机理,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謇涩,足废不用,甚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斜,半身不遂等。
2.治风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别风病属内、属外。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熄,而忌用辛散。
(2)应分别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进行适当的配伍,才能切合病情。
(3)外风与内风,亦常相互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内风又可兼夹外风,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应该分清主次,全面兼顾。
二、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荆芥各四两(120g) 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0g) 细辛一两(30g) 防风一两半(45g) 薄荷叶八两(240g)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是为外感风邪头痛而设。方中川芎辛温升散,善于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为君药。羌活辛苦温,发表祛风,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辛温,发表祛风,善治阳明头痛,均为臣药。风为阳邪,善行数变,日久可郁而化热,故用大量薄荷辛凉散风,荆芥辛温,祛风而清头目,更有防风辛甘微温,善祛风邪,细辛祛风止痛,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和中益气,使升散不致耗气,且能调和诸药,茶叶苦寒降火,上清头目,可制约风药之辛燥升散,均为使药。服于食后,是使药性留恋于上,不致速趋于下。本方君药为川芎,剂型为散剂,用清茶调服,故方名“川芎茶调散”。
大秦艽汤
【方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秦艽三两,甘草 川独活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石膏各二两,川羌活 白芷 防风 黄芩 白术 生地黄 熟地黄 白茯苓各一两,细辛半两。
【功用】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苔白或黄,脉浮或弦细。
小活络丹
【方源】(原名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天南星、地龙、乳香、没药各二两二钱。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筋脉疼痛,或麻木,或拘挛,或关节伸屈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舌淡紫,苔白,脉沉弦或涩。
亦可用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或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者。
牵正散
【方源】《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各等分(各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3g,热服温酒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口眼?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
玉真散
【方源】(《外科正宗》)
【组成】天南星 防风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子
【功用】祛风化痰,定搐止痉。
【主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至咬牙缩舌,脉弦紧。
消风散
【方源】《外科正宗》
【组成】荆芥 防风 牛蒡子 蝉蜕 苍术 苦参 石膏 知母 当归 生地 胡麻各一钱(各6g) 木通 生甘草各五分(各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 本方证因风湿或风热侵袭人体,浸淫血脉,郁于肌腠而致。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故用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散风邪,共为君药。配伍苍术散风祛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均为臣药。当归、生地、胡麻养血活血,滋阴润燥,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是为佐药。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三、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
【方源】《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羊角片一钱半(先煎)(4.5g) 双钩藤三钱(后入)(9g) 霜桑叶二钱(6g) 滁菊花三钱(9g) 鲜生地五钱(15g) 生白芍三钱(9g) 京川贝四钱(12g) 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15g) 茯神木三钱(9g) 生甘草八分(2.4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以及肝热风阳上逆,头晕胀痛,耳鸣心悸,面红如醉,或手足躁扰,甚则瘈疭,舌红。脉弦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由温热病邪传入厥阴,阳热亢盛,热盛动风所致。方中羚羊角入肝经,凉肝熄风;钩藤清热平肝,熄风镇痉,共为君药。桑叶疏散肝热,菊花平肝熄风,助君药以清热熄风,共为臣药。火旺生风,风火相煽,最易耗伤阴液,故用鲜生地、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增液缓急;邪热亢盛,每易灼津为痰,故用川贝、竹茹清热化痰;风火相煽,必上扰于心,故又用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以上共为佐药。生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合用,以凉肝熄风为主,兼呈增液化痰,舒筋通络之效。
镇肝熄风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一两(30g) 生赭石一两(30g) 生龙骨五钱(15g)生牡蛎五钱(15g) 生龟板五钱(15g) 生杭芍五钱(15g) 玄参五钱(15g) 天冬五钱(15g)川楝子二钱(6g) 生麦芽二钱(6g) 茵陈二钱(6g) 甘草钱半(4.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之证。方中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以治标,补益肝肾以治本,作为君药。配伍代赭石、龙骨、牡蛎降逆潜阳,镇熄肝风,是为臣药。佐以龟板、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以制阳亢;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阳,条达肝气,以利肝阳之平降。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合麦芽和胃调中,防金石药碍胃。全方重用潜镇清降,配伍滋阴、疏肝之品,标本兼治,而以治标为主。
天麻钩藤饮
【方源】《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9g) 钩藤(后下)12g 石决明(先煎)18g 山栀 黄芩各9g 川牛膝12g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大定风珠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生白芍六钱(18g) 阿胶三钱(9g) 生龟板四钱(12g) 干地黄六钱(18g) 麻仁二钱(6g) 五味子二钱(6g) 生牡蛎四钱(12g) 麦冬六钱(18g) 炙甘草四钱(12g) 鸡子黄二枚(2个) 鳖甲四钱(12g)
【用法】水煎,去渣,入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温服。
【功用】滋阴熄风。
【主治】阴虚风动证。手足瘈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配伍意义】本方证候是因温病热邪久羁,灼伤真阴,或因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此时邪气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水不涵木,筋脉失柔而虚风内作。治当滋阴息风。方中生鸡子黄、阿胶滋阴养液,填补真阴为君。干地黄、麦门冬、生白芍滋水涵木,养血柔肝为臣。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滋阴平肝潜阳;麻子仁滋养肝肾,润燥补虚;五味子敛阴滋肾俱为佐。炙甘草缓急和药为使,与生白芍、五味子相配,酸甘化阴、柔筋舒挛。诸药合用,填补欲竭之真阴,潜纳偏亢之肝阳,平息内动之虚风,共奏滋阴养液、柔肝息风之功。
本方为滋阴息风的有效方剂,然由一派滋补之品而成,唯温(热)邪基本已去,阴虚风动,虚多邪少者为宜。若阴液虽虚,邪热犹盛者,非本方所宜。
作者:
小月儿自强不息
时间:
2014-11-24 15:20
学习学习!
作者:
锦心素颜
时间:
2014-11-24 16:31
谢谢分享!赞一个!你辛苦啦!
欢迎光临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http://bbs.miao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