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标题: 中医执业医师复习指导(一) [打印本页]

作者: 程觉    时间: 2014-11-22 22:06
标题: 中医执业医师复习指导(一)
一、甲状腺机能减退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分为呆小病(也称克丁病),幼年型甲减,成年型甲减。一部分为甲状腺发育不全、手术或放射治疗时破坏甲状腺过多,某些药物作用,垂体功能障碍等,很多患者病因不明。多见于40~60岁,女性。起病隐袭,发展缓慢。表现为疲乏,昏沉欲睡,表情呆滞,行动迟缓,面色苍白或微黄,面颊及眼睑虚肿。畏寒,体重增加,头发干稀而无光泽,阴毛稀疏脱落,智力减退,脉搏缓慢,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基础代谢率检查,血浆蛋白结合碘试验,甲状腺摄131碘试验,血清甲状腺素测定等可帮助诊断。
  [治法]:补肾壮阳,益气健脾
  熟地25、山萸肉18、山药30、泽泻15、车前子12、白术15、黄芪30、党参18、云苓15、肉桂4、牛膝12、核桃仁12、黄精12

二、脑囊虫病
       囊虫病是最常见的累及脑组织的寄生虫病之一,我国以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为多发区。人体是猪肉绦虫或有钩绦虫的中间宿主,同时也是终宿主。作为中间宿主,囊尾蚴寄生在脑膜(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内。按受累部位分脑膜型、脑实质型和混合型。按病程分为活动期、退变期及非活动期。

病理上脑囊虫的囊尾蚴囊肿常为圆形或卵圆形,内膜上有一小白色的囊虫结节突起。当虫体死亡或液化时,囊腔内为暗褐色混浊液体,内含大量蛋白质、当虫体液化被吸收后囊腔变小,囊壁增厚,囊虫死后常发生钙化。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随囊虫侵入数目和所在部位不同和病期不同而不同,症状极为复杂多样。一般常见症状为癫痫发作,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囊虫可引起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而出现颅内高压症状。血清和脑脊液的补体结合试验可为阳性。

  [治法]:驱虫消瘀,健脾祛湿
  槟榔30、雷丸20、南瓜子35、蛇床子20、地肤子15、法夏12、
  党参25、泽泻20、云苓25、使君子15、广木香20、陈皮12
[加减]:

  (1)囊虫在大脑运动中枢,则要加木瓜30益智仁15桔梗18
  (2)囊虫在小脑,加益智仁15苍术15蒿本15(3)囊虫在在脑室,加砂仁15蒿本15
  (4)病人头部有结节,加桔梗20大黄15

三、无脉症
       本病是一种不大常见的血管疾病,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炎变,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根据我国报道,女性比男性发病者较多,约为2:1;发病年龄30岁以内者约占90%.发病情况目前以我国、日本、东南亚报告较多,欧美较少。本病病因尚未明确。

在本病活动期可出现发热、无力、并可伴有关节炎及结节性红斑等。如果病变侵犯主动脉弓、表现为脑动脉及锁骨下动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可有头痛、头晕、晕厥、脑血栓形成可出现偏瘫、甚至双目失明。少数病人有嚼肌无力、一侧或双侧上肢无力、酸痛和麻木等。病人单侧或双侧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上咳血压降低或测不出,左侧比右侧多见。50%左右的病人在颈部可闻及血管性杂音。如果病变侵犯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和肾动脉则主要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上肢)、少数病下肢发凉、并有多走路下肢疼痛因而只能走走停停。上肢血压增高显著、下肢血压降低或测不出,下肢血压低于上肢。腹部和背部可闻及血管杂音。血管造影能确诊动脉狭窄的程度与病变部位。

  [治法]:补肾壮阳、活血化瘀通络
  乌梢蛇15、川足2条、生地18、威灵仙15、桂枝6、淮山24、制川乌8、炙甘草8、黄精25、鸡血藤30、枸杞子12、赤芍9

四、心力衰竭
      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当心脏病或其它疾病使心脏负担加重时,心脏排血功能减弱,以致输出的血量不能满足各器官及组织的代谢需要,同时器官及组织中的血液也不能顺利地回到心脏,因而产生本病的一系列缺氧和淤血表现。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前者肺淤血,不能平卧,有心悸、气喘、痰中带血等症状;后者大循环淤血,有颈静脉扩张、肝肿大、腹水和下肢水肿等症状;为治疗和护理方便,通常将患者的心功能分为四级:一级,劳动不受限,为心功能代偿期;二级,体力劳动轻度受限,从事原来的日常活动可致呼吸困难;三级,体力劳动明显受限,稍事活动即呼吸困难;四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即使在休息时也有呼吸困难。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通脉
  红参10(另炖) ,黄芪30 ,丹参20 ,炙甘草8 ,川芎6 ,麦冬12,延胡索12 ,五味子10 ,白芍12 ,桔梗10 ,牛膝12,枳壳10 ,生地15
  [加减]:1阳虚脱加熟附子12
  2血虚加熟地15阿胶12(烊化)
  3气喘甚加山萸肉15
  4血瘀甚加红花9桃仁9
  5心悸失眠加熟枣仁15远志10
  6下肢浮肿加泽泻15益母草15

五、肺结核气阴耗伤型
      症状:面色晄白,神疲体软,咳语声微,纳呆便溏,痰多清稀,畏风自汗与颧红盗汗并见,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而少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显著降低。)
  方药:参苓白术散。
  太子参15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桔梗12克,百合30克,大枣10个,黄芪20克,莲子15克,当归12克,白芨20克,功劳叶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证候分析:久病之体,阴病损阳,致使气阴两伤,主要累及肺脾两脏。肺不主气,脾失运化,则见体弱声微、面晄白,纳呆便溏诸证,脾虚水失输布,聚而多痰。肺虚卫外不固,故而汗出畏寒,阳气衰则神疲体软,倦怠乏力,皮毛不固易发感冒,加之肺痨固有的阴伤颧红盗汗等证,从而形成气阴两伤证候,舌淡苔白有齿痕及脉沉细少力,皆为阴耗气伤之象。此多见于久病不愈的结核病患者。
  治法:益肺健脾,杀虫补虚。

六、神经官能症
      所谓脑动脉硬化是指脑血管的慢性与增生性改变,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据美国统计,在脑血管死亡的人群中,半数归因于脑动脉硬化。病理改变可分三型:动脉粥样硬化、弥漫性小动脉硬化,微血管玻璃样变与纤维化,分别与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较为密切,但相互之间又都关系,其他常见病因为肥胖、吸烟、运动太少、内分泌紊乱,遗传等。

  脑动脉硬化除了容易并发各种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外,由于严重、广泛的血管硬化、狭窄常可引起局部或全脑血流量减少,而使脑组织缺血、萎缩;脑部细微动脉的硬化,还易引起多发性微栓塞。
当脑功能受到广泛影响并出现特有的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1)神经衰弱征候群:头晕、头痛、失眠、多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期记忆)、思维能力缓慢、活动能力下降。
  (2)脑动脉硬化性痴呆:主要表现为精神情感障碍。
  (3)假性球麻痹(“球”指脑干的延髓):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出现难以自我控制的强哭强笑,哭笑相似分不清、吞咽困难伴呛咳及流涎等。
(4)帕金森综合征:面部缺乏表情,直立时身体向前弯,四肢肌强直而肘关节略屈,手指震颤呈搓丸样,步态小而身体前冲。

  [治法]:活血通络,滋阴补肾
  丹参18玄参15麦冬12生地18石菖蒲10川芎15当归18
  黄精18牛膝10姜黄10枸杞子18夏枯草18
  [加减]:
  (1)肢体麻木,加鸡血藤30
  (2)腰膝酸痛,加杜仲18川断15
  (3)四肢颤动不定者,加珍珠母30(先煎)龙齿30(先煎)
  (4)失眠者,加酸枣仁18远志9
  (5)抽搐者,加全蝎9广地龙12

七、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及血小板的显著减少。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疫苗接种及血管因素等有关,是由于血清中抗血小板抗体增加,进面影响到血小板的生成,同时加速了血小板的破坏,从而造成血小板的数量明显减少。继发性者,则有明确病因,例如,接触苯、铅、砷、金制剂及X线、放射性核素,或使用某些抗肿瘤、抗癫痫药物、噻嗪类利尿药等。

在临床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常见于儿童或青年,起病急,发病前多不病毒感染史,其中约有10~15%的病人发展变化为慢性型。慢性型较多见,约占80%,以成人和妇女多见,女性约为男性的3~4倍,此型病程长,多在半年以上。发作和缓解交替出现,血小板减少呈周期性波动,约在3~5万间。10%的病例可有脾肿大。

  [症状]
  1、如系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多有引起本病的其他疾病史。
  2、以全身出血部位广泛,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为主要症状。常见四肢及躯干,依次为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及月经过多,间有血尿或消化道出血。患者如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要警惕颅内出血。
  [治法]:补血益气,养阴健脾
  白芍12、生地15、麦冬12、丹参15、党参20、黄芪25、白术12、大枣9枚、菟丝子12、白花蛇20、枸杞子15、当归12

作者: 神小风    时间: 2014-11-22 22:32
学习
作者: 锦心素颜    时间: 2014-11-22 23:14
谢谢分享!你辛苦啦!




欢迎光临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http://bbs.miao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