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标题: 中医医师内科学笔记:必考知识点(41-60) [打印本页]

作者: 程觉    时间: 2014-11-22 21:03
标题: 中医医师内科学笔记:必考知识点(41-60)
苗圃医学社区为考生们搜集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考生们顺利通过考试。
   4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

  胃痛:胃脘胀痛;时间长;伴消化道症状;硝甘无效;心电图正常。

  心痛:胸部闷痛;时间短;伴胸闷放射痛;硝甘可缓解;心电图异常。

  4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4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4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

4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4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呃,病气逆也,”

47、呃逆,《内经》谓之‘哕’(古音yue)

  4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

  49、‘腹痛’始见于《内经》。

  5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李东垣。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51、‘泄泻’始见于《内经》。

  52、《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5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54、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55、痢疾始见于《内经》。《难经》称为‘大瘕泄’。《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

56、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

5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5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

  5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提出‘阳结’、‘阴结’学说。

  6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

作者: 锦心素颜    时间: 2014-11-22 21:09
谢谢分享!赞一个!
作者: 杜金    时间: 2015-2-4 17:06
欢迎加入苗圃,感谢楼主分享!~




欢迎光临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http://bbs.miao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