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压力不断加大,以及日常饮食的不均衡,由脑部疾患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引起的偏瘫人数不断攀升。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卒中、脑中风)含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其年发病率为200/10万,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50万,存活者中约75%致残,其中40%为重度残疾,主要为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5年内复发率高达41%,为中国第一位的致残原因和第一位的死亡原因。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及时住院抢救治疗,并同时进行早期积极、正确的康复治疗。脑中风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高压氧、矫形器的应用及传统康复治疗等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早期开始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运动治疗。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在脑卒中存活的患者中,进行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存活患者恢复独立行走和自理生活,可使30%的患者恢复原来的工作。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地只有6%和5%!在死亡率方面康复组比未经康复治疗组也低12%。但事实上由于社会对康复医学的不重视,对这部分的投入也比较少,很多病人遇到可能需要自己掏钱的治疗(运动治疗目前已纳入医保,但在部分地区可能不能完全报销),就打起了退堂鼓。现在绝大部分脑卒中病人由于缺乏康复治疗,生活无法自理,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残疾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社会负担。医学应该是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共同发展的。康复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不可代替的,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按摩、推拿、针灸、理疗及简单的动动胳膊动动腿,而是有着系统的理论及众多技术方法可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现在绝大部分的医疗行为都是仅仅针对疾病的,而不去理会病人如何继续他们的生活,但社会进步要求我们也要让病人在病后恢复功能或是代偿原有的功能,这就需要社会为康复医学投入更多的支持。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脑卒中后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患者不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包括基本的运动、感觉,认知障碍、原发合并症、继发合并症,还存在着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障碍及社会参与能力障碍,使患者从身体、心理、精神上陷入了极端困难的状态。因此,积极合理的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康复医学界的共识是,“对于脑损伤后偏瘫的康复治疗介入,时间越早,越有利于患者的后期恢复,从患者损伤后的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为标志,临床上一般为发病后24~48小时”。
运动治疗(PT)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近几十年来,康复医学迅速发展,日益为社会所重视,且在临床医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康复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运动疗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若没有康复治疗的有效介入,脑损伤后偏瘫患者仅经过临床治疗,较难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且会并发如疼痛、肌肉废用性萎缩、认知障碍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康复医学从障碍学的角度出发,以运动疗法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重建,使其适应社会生活。过去,人们对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多有概念混淆,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康复过程是肌力从小到大的量变过程,而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康复过程则是运动模式的质变过程。针对这两者本质的不同,康复医学建立了以“Bobath疗法、Rood疗法、PNF疗法”为一体的神经促通技术,这是对偏瘫认识及治疗的一次飞跃。通过缓解痉挛,改善患肢控制力的Bobath技术,加上诱发患者运动反应,帮助其建立运动记忆的Rood理念,以及利用刺激本体感受器来改善促进肌肉功能的PNF技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能够重新获得正常的运动模式,产生适当的运动记忆,建立活动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