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标题: 孩子教育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书文    时间: 2014-5-19 07:52
标题: 孩子教育问题
李某,男,19岁,是西安交大的一名大一新生。
     主诉:近三月来,害怕与人打交道,尤其害怕与他人对视,经常回避大家。时有被审视的感觉,不敢进教室,不敢回宿舍。
      现病史:小李来到高校竟然不敢进教室,他不敢和大家接触,害怕与人打交道,尤其害怕与他人对视,不敢有任何眼神交流,经常回避大家。时有被审视的感觉,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自己明明知道这里并没有任何危险,自己不并没有必要害怕,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不由自主的想立刻马上逃出去!有时他强迫自己走进去,手心脚心都会冒汗,心前区会无名的闷慌,坐立不安。
     成长史:他从小内向,不善言谈。学习一直刻苦努力,顺利考上大学。从小到大一直在家门口上学,直到来到西安上学,才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在与其母亲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小李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母亲是某中学的著名教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凡事都要尽善尽美,尤其是在学习上,只要有一点的不如意,就会被母亲批评得一无是处。所以从小到大,批评胜过于表扬。在小李看来,他所做的一切总是不完美的,总是不够优秀的,总是不被母亲认可的,总是没有别人好的。所以小李一直在努力,总是表现很优秀。可心理总是那么的别扭:妈妈告诉我,我总是这不对那不对,不如别人。母亲看见孩子这样,心里很痛苦,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儿子怎么会这样。。。“我总说他、批评他也都是为了他好!可为什么。。。”说着说着,母亲泣不成声了。
       听了母亲的描述,我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个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你不如别人好,你总是粗心大意,你总是让我替你操心的声音总度过的话。他就会在你说的方面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反正母亲都说了,我总是不如别人,和别人交往不好。
      "习得性无助"是一渐变过程,母亲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强化了这一趋势。“习得性无助”有这样一个特征——自卑:殊不知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开始喜欢到处爬,到处摸……当然,因为是“第一次”,就会出错很多。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心中。
      一次次参加尝试较好朋友,一次次地被母亲批评“不要和学习不好的同学来往”,久而久之他会对交友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于是开始不喜欢上学,害怕进教室,恐惧回宿舍,课后也不再认真复习功课了,学习成绩下滑,甚者休学回家。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其一功。一个经常批评孩子的家长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一个经常批评学生的老师肯定是教学艺术严重缺失的老师。既然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如果家长教育方法得当,引导孩子渡过难关,那么重新站立起来的孩子便因此多了一份坚强,多了一份财富;反之如果家长教育不当,极有可能就毁了孩子一生。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你—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生活中,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比较,这也不如别人,那也不如别人,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长处比,这样只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甚至产生自暴自弃、偏激、攻击等行为的发生。
       在我看来:仅靠夸奖,未必就能夸出好孩子。其他一些方面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比如说“引导”。如果鼓励大家做“好孩子”,那么就要奖励“好孩子”,重用“好孩子”,优惠“好孩子”,这样才会引导出现越来越多的“好孩子”。
     比如说“示范”。我们常说,父母、老师是孩子行为的示范者,父母、老师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对于孩子会产生良好影响;父母、老师所表现出的不好的行为,也同样会对孩子产生坏的影响。很难想象,父母特别优秀出众,却整天批评孩子,希望孩子能在批评中不断的自我反省,难道这样他就能成为一个好孩子。
      比如说“呵护”。就算你夸出来了“好孩子”,但是如果不注意呵护,甚至“好孩子”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就不会有人愿意做“好孩子”,反之,还会让更多人害怕做“好孩子”,远离“好孩子”。
       一个家庭缺乏“好孩子”,决不是“孩子”的错。家庭需要认真反思,社家庭为“好孩子”都做了些什么?夸,是家庭的责任,示范、引导、呵护,同样是家庭的责任。
作者: 赵杜霞    时间: 2014-5-19 23:10
谢谢分享,辛苦了!!!
作者: 小月儿自强不息    时间: 2014-8-18 10:56
感谢分享,学习了!
作者: 甜甜的麦芽糖    时间: 2014-8-18 11:06
谢谢分享 !
作者: rainsnowly    时间: 2014-9-20 15:52
感谢分享
作者: 程觉    时间: 2014-11-3 11:22
谢谢分享,辛苦了
作者: 锦心素颜    时间: 2014-11-4 20:17
谢谢分享,辛苦了!
作者: 神小风    时间: 2014-11-19 22:20
学习下
作者: 程觉    时间: 2014-12-10 10:23
学习了,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http://bbs.miao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