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标题: 针刺补泻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君医诊所    时间: 2014-5-1 21:25
标题: 针刺补泻法
 《内经》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补泻之时,以针为主”,“凡用针者,需则实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掌握针刺补泻法,是针刺治病的关键。针刺的补泻手法,由针刺的基本手法结合其他方法组合而成。从古迄今历代医家对毫针补泻的认识和手法,虽各有见地,流派纷呈,但都持肯定态度。

  (一)针刺的补泻原则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所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原则而确立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不同针灸法。其中所说的补、泻是针对虚、实即不足、有余不同病症而施以相应的治则和方法。后世医家所言之针刺补泻,一般指具体的手法操作。由此可见,针刺补泻既是针对疾病虚实在治疗上的原则性提示,又是指一些具体的针刺手段。

  (二)针刺补泻的概念

  针刺补泻中,凡是能够使机体虚弱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称为补法;凡是能够使机体亢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的针刺方法,称为泻法。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与机体状态和疾病性质相适应的术式和手法,以激发经气,起到补益正气,疏泻病邪,调整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气血和调,恢复健康。

  (三)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

  1.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  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即补泻效果)。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虚脱状态时,针刺还可以起到会阳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盛状态而呈实热、邪闭的实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请热启闭、祛邪泻实的作用。例如,胃肠功能亢进而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解痉止痛;胃肠功能抑制而蠕动缓慢、腹胀纳呆时,针刺可以加强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功能,消除腹胀,增进食欲。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当时的机体功能状态,是产生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
  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主治功能,不仅具有普遍性(共性),而且还具有相对特异性(个性)。人体不少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膏肓、五脏俞等穴,都能鼓舞人体正气,促进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适宜于补虚益损。此外,很多腧穴,如人中、委中、十二井、十宣等穴,都能疏泻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驱邪作用,适宜于祛邪泻实。当施行针刺补泻时,必须结合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才能产生针刺补泻的效果。
  3.针刺手法的质量不同  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补泻手法作用与机体时,可以出现补和泻所特有的规律性效应。在临床上为了使针刺产生补泻作用,古今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并总结出不少针刺补泻手法。一般根据其手法简繁不同的特点,可将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基本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综合补泻手法)两类。

  (四)常用针刺补泻法

  1.徐疾补泻法  是掌握毫针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为补泻的针刺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释为:“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说明缓慢地进针,快速地出针,为补法;反之,快速进针,缓慢出针,为泻法。操作时,对于虚证,先在浅部候气,得气后将针缓慢地向内推进到一定深度,退针时快速提至皮下。这种徐进疾退手法,是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故为补法;对于实证,进针要快,一次刺入深度候气,气至后,引气往外,出针是要缓慢,是邪气由深出浅、由里达表,故为泻法。
  2.提插补泻法  针刺后在得气基础上,将针由浅而深,插多提少,反复重插轻提,以下插为主者是补法;反之,将针由深入浅,提多插少,反复重提轻插,以上提为主者是泻法。《难经·七十八难》说:“得气,因推而内之,是为补;动而伸之,是为泻”,即指补法以向内按纳为主,泻法以向外提引为主。
  3.捻转补泻法  是指在针下气至的基础上,以大指和食指末节的指腹部来回转针,有进有退,从用力轻重、角度大小、速度快慢、左捻或右捻为主的不同手法而区分补泻。《针灸大成》说:“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就是说左捻针,即拇指向前,次指向后为补;右捻针,即拇指向后,次指向前为泻。
  4.迎随补泻法(针向补泻)  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济之为补法;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为泻法。如针刺手三阴经穴,由于手三阴经脉从胸走手,故在得气后将针尖顺着经脉走行(向着手的方向)施行手法者有补益经气的作用;反之,将针尖逆着经脉走行(向着胸的方向)施行手法者有疏泻病气的作用。明代张世贤根据《难经·七十二难》所载“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者,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而注为“凡欲泻者,用针芒朝其经脉所来之处,迎其气之来未盛,乃逆针以夺其气,是谓之迎。凡欲补者,用针芒朝其经脉所去之路,随其气之方去未虚,顺针以济其气,是谓之随”的迎随补泻操作方法。
迎随补泻首见于《黄帝内经》,以后《难经》和历代医家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迎随是补泻法的总称,泛指各种针刺补泻法;有的认为只是一种针刺补泻法而言。针向顺逆的迎随补泻是其中之一。
  5.呼吸补泻法  是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方法。当患者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出针为泻法;反之,当患者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出针为补法。《针灸大成》说:“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明确地指出了具体操作方法。本法是配合上述补泻手法时应用。
  6.开阖补泻法  是针针刺补泻过程中,在出针当时按不按针孔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操作术式。出针后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为泻法。《素问·刺志论》云:“入实者,左手开针空(孔)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孔)也”,《针灸大成》亦说:“补,左手闭针穴,徐出针而疾按之;泻,右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按之”,都明确地指出开阖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本法亦配合上述补泻手法时应用。
  7.平补平泻法  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缓慢均匀地提插、捻转即可出针。这种平补平泻法与《内经》的“导气”法、《神应经》的“平补平泻”(先泻后补)法和《针灸大成》的“平补平泻”(小补小泻)法有所不同,是近代医家临床惯用的针刺补泻手法之一,主要适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症。
  8.热补凉泻法
  (1)热补法:医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转3~5次,候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重插轻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根据病情留针后,缓慢将针拔出,急扪穴孔。适用于虚寒证。
  (2)凉泻法:医者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转3~5次,候针下沉紧,提退一分左右,针尖向有感应的部位,连续轻插重提3~5次。拇指再向后连续捻提针3~5次,针尖拉着产生感应的部位守气,使针下松滑,产生凉感。根据病情留针后,急速将针拔出,不扪针孔。适用于实热证。
  热补、凉泻刺法,是总结古代有关热补凉泻法的经验,根据近代临床实践行之有效的热补凉泻刺法。本法比古代的烧山火、透天凉、进火补、进水泻等热补凉泻刺法,术式操作简便,热感凉感明显。
作者: 书文    时间: 2014-5-1 21:36
感谢分享
作者: 龙晓磊    时间: 2014-5-1 22:33
谢谢分享
作者: 小月儿自强不息    时间: 2014-8-26 10:23
感谢分享,学习学习!
作者: 锦心素颜    时间: 2015-7-10 16:59
感谢分享,学习学习!




欢迎光临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http://bbs.miao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