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标题:
“妥协的艺术”之一《战争,妥协的艺术》
[打印本页]
作者:
m315489309
时间:
2009-11-11 16:23
标题:
“妥协的艺术”之一《战争,妥协的艺术》
什么是打赢一场战争的关键?是天时地利,抑或统帅的运筹帷幄,还是士兵的英勇无畏?这些可能都是必要的,但天时地利可遇而不可求,运筹帷幄跟不上战场上的瞬息万变,英勇无畏有时只是盲目躁进的同义词。读完Andrew Roberts这本厚厚的新书Masters and Commanders,我想如果它告诉了我什么的话,那一定是战争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战局的进行,往往与统帅们预先的设想相去甚远。成功的统帅并不是那些有着天才想法,并总想着让别人接受他们的人,而是那些能够时时刻刻更具时局的变化,采取当时最有可能实现的方案。
从书名来看,好像这又是一部受英雄史观影响写成的二战史书。诚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种看法。但对于二战,各种著述可谓是汗牛充栋,其中观点也是各有千秋。(在google中输入二战字眼,会得到164万条搜索结果)耳熟能详的有丘吉尔六卷本的回忆录,又有William Shirer的纳粹兴亡史。想要在这些名作面前拥有一席之地,殊非易事。于是,开宗明义,作者就亮出了自己的卖点。他搬出了Lawrence Burgis, 此君战时在在英国内阁担任书记官,负责逐字记录高官们的发言。按照规定,这些记录事后应被销毁,但Buris却悄悄地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于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战时内阁中大员们或据理力争,或勾心斗角的第一手资料。罗伯茨自夸自己是第一个以这些资料为主著书立说的。
可是,纵观全书,这些记录只是些东鳞西爪,不成体系。除了给人一些战时内阁种种权力,观点,利益斗争的直观感受之外,并未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相反,却常常使人陷于细节的泥潭之中。
不过,它们却让我们看到了二战名将和统帅们的真实一面。透过这大量的细节,我们看到的是,影响二战的几次重要战役,与其说是来自于精心筹备,不如说是各方利益妥协的结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历史英雄,而是性格各有缺陷的一群普通人。在共同抗击纳粹德国的大背景下,他们勉强达成妥协,这也导致了战后不久,他们就分道扬镳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吧。罗斯福和丘吉尔就不必赘言。美军战时的参谋长马歇尔因其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而知名,可是对那些于二战不太了解的人来说,英军参谋长阿兰布鲁克勋爵的知名度就小了很多了,提到英国名将,映入他们脑海的更有可能是蒙哥马利将军。书中写道,1950年,阿兰布鲁克在参加一个英国犹太老兵的纪念活动室,门卫居然认不出他。当他表明身份时,门卫表示可以让他进去,但实际上却把他错认为另一位英国名将比沃布鲁克。
当然,很大程度上阿兰布鲁克的默默无闻来自于他个人的不事张扬。这点很像他在美军的counterpart马歇尔。两人都属于外表冰冷,内心火热的类型。令人惊奇的是,两人的人生轨迹也颇多相似。两人都遭遇了中年丧偶的悲剧,但又都再次找到了生活的另一半安度余生。两人早年都官运不济,但随着二战的来临却青云直上,直到成为两国各自的最高军方统帅。
但两人之间更多的是不同。马歇尔来自美国的一个中产家庭,而布鲁克则出身英国贵族,一个有着军人传统的家庭。因此,再后来两人的交往之中,布鲁克总带着英国人对美国人特有的傲慢的眼光看待他的盟友。
两人的boss也是截然不同。丘吉尔家族的军人传统,他年轻时的军旅生涯以及其后担任海军部长的经历使得他常常自诩自己的军事才能,喜欢时时对军方的作战方案指手画脚。而罗斯福则是四个人中唯一一个没有军方背景的,在军事问题上,他更喜欢听取马歇尔等人的意见。
但真正的分歧来自两国的根本利益。英国曾经是世界头号强国,二战开始时虽然已经日落西山,但在世界各地仍拥有大量的殖民地,尤其是东南亚,澳大利亚以及中东。丘吉尔的目的当然是保全日不落帝国最后的辉煌。因此英国人的重点是在北非战场,以保证地中海的通航,苏伊士运河的安全,乃至中东地区这个英国石油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他还要保证在印度,新加坡的英国要塞不落入日军之手。
而对美国来说,由于其远离欧洲大陆,因此对于向德国宣战并不如英国那么热心。相反,日本日益强大的海军实力已经对美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美国对于将德国还是日本作为首要目标一度十分犹豫。即使在后来确定了把德国作为第一目标之后,英美两国也在如何协同作战上分歧巨大。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美国方面希望以英国为基地,在法国西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两国的联军将以英国军队为主,而美军更多的提供武器装备。而丘吉尔和阿兰布鲁克则认为第二战场开辟的时机尚未成熟,应该先在北非战场入手,突破轴心国防守薄弱的地中海防线,击败轴心国中较弱的一环意大利。他们希望这次行动(GYMNAST)能以美军为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英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所进行的一次次斡旋,一次次明争暗斗。这种斗争不仅发生在盟友之间,也发生在双方的内部。
首先是丘吉尔和阿兰布鲁克之间的矛盾。两人都是强势人物,分别代表着国防部和军方。他们又都来自于军人世家,在作战安排上都喜欢固执己见。其实,阿兰布鲁克的上台本来就是一个偶然,只是因为丘吉尔对前任参谋长John Dill将军不满,才在1940年启用了他。事实证明,丘吉尔可能是一个好的演说家,善于鼓舞士气,但在运筹帷幄方面,他的意见却常常是错的。他又有着许多领导人都有的问题,即喜欢拍脑袋做决定。丘吉尔经常在战时内阁的会议上突发灵感,要求改变原来的方案,并为此与以阿兰布鲁克为首的军方高官展开唇枪舌战。
在美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美军将领内部有不少人都对英国不满,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对于英国人推行的先德后日的战略十分不屑,对于英国要求美国出兵加入北非战场更是嗤之以鼻。
在英美双方的交往中,更是矛盾不断。在丘吉尔第一次访美后,两军达成了协议,建立联合参谋部,并将战区的指挥权交由一方掌管。为此,新上任的阿兰布鲁克与丘吉尔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文化上的差异也给合作带来了困难,英国人特有的优越感使阿兰布鲁克对美国松散的管理机制无法接受。而习惯直来直去的美国人则对英国人的精于权术忍无可忍。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变成了妥协,变成了如何根据时事,及时改变自己的想法。幸运的是,几个因素的存在促成了这种妥协。
首先,虽然丘吉尔和阿兰布鲁克之间矛盾不断,但至少在战争最关键的时期,他们选择了在重大问题上尊重对方。尽管在小问题上时有争吵,但在重大问题上阿兰布鲁克尽量避免与丘吉尔发生正面冲突。丘吉尔虽然时有自己的看法,但不会强加给参谋部。另外,战时内阁的军方秘书Hastings Ismae 中将起到了两人之间缓冲带的作用,化解了许多本来会带来严重后果的矛盾。
在美军方面,马歇尔凭借着其谦和,低调的作风,团结了参谋部中的大多数人,即使强硬派也不得不作出让步。
而在两军交往中,有两个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个是阿兰布鲁克的前任,后来的英军常驻华盛顿代表John Dill将军,还有就是罗斯福的密友Harry Hopkins。前者与马歇尔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关系,在英美双方对于对方的不信任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他以个人的身份,将英国方面的决定及时告知马歇尔,并努力避免联合参谋部因为误解引起的冲突。
而Hopkins则利用自己能经常接近罗斯福的机会,为丘吉尔和罗斯福牵线搭桥,往走奔波。最终促成了美国接受英国提出的GYMNAST方案,出兵北非,为后来两军开展霸王行动铺平了道路。
看完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creeping mission一词,战争的决策是随着战局的发展而改变的,最后的结果可能与最初的设想南辕北辙。一次成功的决策,往往不是来源于决策者的高瞻远瞩,而是时事所迫的无奈妥协。
美国出兵北非,为的是迫使英国接受在一年后加入霸王行动,在法国西北部开辟第二战场。盟军展开铁砧行动,而不是象英国人所希望的那样继续向意大利北部进军,通过卢布尔雅那,以阻止红军的东进;这是美国为了限制英国的势力,而英国又无力阻止即此是双方的妥协。
也许如果当时采取了别的决策,战争的进程会有所改变,但是,战争就是这样,你永远无法知道接下去要做什么,直到下一刻的来临。
作者:
锦心素颜
时间:
2015-8-18 15:29
谢谢分享!你辛苦啦!学习学习~~~
欢迎光临 苗圃医学社区 苗圃医考网-大苗老师唯一官网 (http://bbs.miaolaosh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