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笔记(四十三)
第四十三单元 痉证细目一:概述
一、痉证的概念及源流
1.痉证的概念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痓”。
2.痉证的源流
《内经》对痉证有较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金匮要略》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诸病源候论》描述痉证的临床症状为:“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 状”。朱丹溪认为痉证也可由于气血亏虚所致,切不可作风治而专用“风药”。《景岳全书》强调阴虚精血亏损致痉。
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对痉证的认识日趋完善。《临证指南医案》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疭厥矣”。清•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了气虚血瘀可以致痉。
二、痉证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痉证表现,符合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 Hidden Message ***** 感谢分享!辛苦了!!学习学习!!! 学习 谢谢,辛苦 {:7_239:}{:7_23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