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觉 发表于 2014-11-25 15:04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笔记(三十)

                                                                                 第三十单元 中风
细目一:概述

  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
  1.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
  《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
  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三、中风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类似,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 Hidden Message *****

锦心素颜 发表于 2014-11-25 16:13

感谢分享!辛苦了!!学习学习!!!

神小风 发表于 2014-11-25 20:24

学习

医心医义 发表于 2016-4-2 09:43

学习学习,谢谢分享

以后的以后 发表于 2017-5-18 16:48

{:7_239:}{:7_239:}{:7_23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笔记(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