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觉 发表于 2014-11-24 14:55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笔记(十六)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
  一、概述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本类方剂组成是以“湿淫所胜,……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理论依据,属于“八法”中的“消法”。
  祛湿剂用治水湿病证。湿为阴邪,其来源有内外之分。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症见恶寒微热,头胀身重,肢体烦疼,肌肤浮肿,多为肌表为病。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泄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挟风、挟暑等复杂变化。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
  平胃散
  【方源】《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炙)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是治疗湿滞脾胃证的主方。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药;配伍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化滞,使气化则湿亦化,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煎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脾胃。
  藿香正气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 藿香 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配伍意义】本方是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霍乱吐泻而设。方中重用藿香辛温芳香,外解表邪,内化湿浊,理气和中,辟秽止呕,为君药。紫苏、白芷助君药解表散寒,且有芳香化湿之功;半夏曲、陈皮燥湿祛痰,和胃降逆;厚朴、大腹皮化湿散满,下气宽中,使气行则湿浊易去,以上均为臣药。湿滞之成,由于脾不健运,故又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桔梗宣肺利膈,以通调水道,排除湿邪,均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生姜、大枣益胃和中,共为使药。
  
  三、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茵陈 栀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身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的第一要方。方中重用茵陈清利湿热退黄,是为君药;配伍栀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是为臣药;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是为佐药。
  【鉴别】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均主治阳黄,其证均因湿热内蕴所致。其中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清热利湿并重,故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栀子柏皮汤以栀子配黄柏,而以清热为主,故适用于湿热黄疸属热重于湿者。
  八正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木通 滑石 车前子 瞿麦 萹蓄 山栀 大黄 炙甘草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其证由湿热下注膀胱所致。方中木通苦寒,滑石甘寒,均善清热利水通淋,为君药。车前子、瞿麦、萹蓄利水通淋,清利湿热为臣药。佐以山栀清利三焦湿热;大黄荡涤邪热使之从大便而去。使以甘草和药缓急。加灯心煎服,以导热下行。
  【鉴别】小蓟饮子与本方同用滑石、木通、山栀、炙甘草,均可利水通淋,治疗淋证。但小蓟饮子配伍小蓟、生地、蒲黄、藕节、当归、竹叶等药,长于凉血止血,主治血淋、尿血;本方则兼用车前子、瞿麦、萹蓄、大黄等,长于泻火通淋,主治热淋。
  三仁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 飞滑石 白通草 白蔻仁 竹叶 厚朴 生薏苡仁 半夏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配伍意义】本方是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的常用方。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渗利湿热而健脾。三仁合用,共为君药。配伍滑石、通草、竹叶加强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是为佐药。诸药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
  甘露消毒丹
  【方源】(《续名医类案》)
  【组成】飞滑石 绵茵陈 淡黄芩 石菖蒲 川贝母 木通 藿香 连翘 白豆蔻 薄荷 射干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颐肿口渴,身目发黄,尿赤淋浊,或便秘,或吐泻,舌苔或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温热经纬》:“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有效,并主水土不服。”
  连朴饮
  【方源】(《霍乱论》)
  【组成】制厚朴 炒川连 石菖蒲 制半夏香豉 焦栀 芦根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当归拈痛汤
  【方源】《拈痛汤)(《医学启源》)
  【组成】白术 人参 苦参 升麻 葛根 苍术 防风 知母 泽泻 黄芩 猪苓 当归炙甘草 茵陈 羌活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证候】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酸痛,或足胫肿痛不可忍,苔腻微黄,脉弦数。
  二妙散
  【方源】(《丹溪心法》)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证候】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四、利水渗湿
  五苓散
  【方源】《伤寒论》
  【组成】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配伍意义】本方在《伤寒论》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的蓄水证或水逆证。方中重用泽泻利水渗湿,为君药;茯苓、猪苓助君药利水渗湿,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桂枝化气解表,为佐药。全方于淡渗利水中伍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鉴别】 四苓散、胃苓汤、茵陈五苓散三方均由五苓散加减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五分加入倍量之茵陈末,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疸病,属于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阿胶
  【功用】利水,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配伍意义】本方是为水热互结,邪热伤阴之证而设。方中猪苓甘平,以淡渗见长,故为君药。茯苓甘淡利水,泽泻甘淡又性寒能泻膀胱之热,共为臣药。滑石甘寒而滑,寒能清热,滑利水道,使水热俱从小便而去;阿胶甘平,滋阴润燥,且防诸药渗利伤阴之弊,共为佐药。五药合而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但总以利水为主,养阴清热兼之。
  防己黄芪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 甘草 白术 黄芪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为卫表正虚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之证而设。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行水消肿,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助黄芪补气实卫,为臣药;佐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
  五皮散
  【方源】(《华氏中藏经》)
  【组成药物】生姜皮 桑白皮 陈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
  【功用】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缓者。
  亦可用治妊娠水肿等证属脾虚湿盛者。
  
  五、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炙)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配伍意义】本方为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证而设。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为君药;桂枝温阳化气利水,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利水,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且配茯苓、白术补脾益气,伍桂枝辛甘化阳,为使药。四药合用,使中阳复而气化行,脾运健而饮邪去,实为治本之法。
  真武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茯苓 芍药 白术 生姜 附子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 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的主要方剂。方中用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壮阳,为君药。制水在脾,故又臣以茯苓、白术健脾利水;佐以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苦酸微寒,既能柔肝缓急止腹痛,又能利小便,亦能敛阴舒筋,并缓和附子燥烈之性,使温阳利水而不伤阴。共奏温脾肾,利水湿之功。
  实脾散
  【方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炮附子 干姜 白茯苓 白术 木瓜 厚朴 木香 大腹子 草果仁 甘草(炙)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温壮脾肾,扶阳抑阴,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渗湿利水,为臣药;佐以厚朴散满,木香行气,大腹子(即槟榔)行气利水,草果仁温中燥湿,尤妙在木瓜一味,酸以收敛阴津,温以去湿和中,使水去而津不伤;使以甘草、生姜、大枣和诸药而调营卫,其中生姜兼有温散水气之功。
  【鉴别】本方与真武汤在组成上均有附子、茯苓、白术,均能温补脾肾,利水渗湿。但真武汤以附子为君,不用干姜,而另配芍药,故偏于温肾,兼能敛阴缓急,适用于以阳虚水肿为主,而兼见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者;实脾散以附子和干姜为君,另配厚朴、木香、草果、大腹子等品,故温脾之力胜于前者,兼能行气化滞,适用于阳虚水肿兼有气滞,症见大便溏薄、胸腹胀满者。
  萆薢分清散(萆薢分清饮)
  【方源】《杨氏家藏方》
  【组成】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六、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方源】《脾胃论》
  【组成】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 甘草(炙) 蔓荆子 川芎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风湿之邪,着于肌表所致。方中羌活、独活祛周身上下风湿,通利关节而止痹痛,为君药;防风、藁本祛太阳经风湿,善止头痛,为臣药;川芎、蔓荆子祛风活血止痛,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
  独活寄生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肉桂心 防风 人参 茯苓 川芎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甘草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风寒湿邪痹着日久,损伤肝肾,耗伤气血所致。方中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为君药。配伍防风、秦艽、细辛、桂心祛风胜湿,蠲痹止痛,温通经脉为臣药。佐以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风湿兼补肝肾;当归、川芎、干地黄、芍药补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全方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使气血足而风湿除,肝肾强而痹痛愈。

神小风 发表于 2014-11-24 14:59

学习

小月儿自强不息 发表于 2014-11-24 15:20

学习学习!

锦心素颜 发表于 2014-11-24 16:32

谢谢分享!赞一个!你辛苦啦!{:8_271:}{:8_27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笔记(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