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觉 发表于 2014-11-24 14:42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笔记(三)

                                                                               第三单元 泻下剂
  一、概述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泻下剂是为热结、冷积、燥屎、积水等所致的里实证而设,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本类方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等五类。
  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若表证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药,以防表邪随下法而生他证,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方能切合病情。
  (2)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治法。
  (3)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之品,以防攻邪伤正。
  (4)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5)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与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二、寒下
  大承气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大黄(酒洗)四两(12g)芒硝三合(9g)厚朴半斤(24g)枳实五枚(12g)
  【用法】 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烈,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由里实热证所致者。
  【配伍意义】本方所主证候,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灼津所致。治宜峻下热结。方中大黄荡涤肠胃,泄热泻结为君。芒硝软坚润燥,泻热通便为臣。二药相须为用,峻泻热结,急下存阴。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又以厚朴、枳实行气破结,消痞除满,并藉其推荡之力以助硝、黄泻结下实为佐。四药相合,综泻下、软坚、消痞、除满之用,推荡泻下之力甚宏,共成寒下之峻剂。
  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故名“大承气”。
  【化裁运用】临证应用本方,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粪,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主要依据。
  若阳明腑实,燥证未具而痞满亦较轻者,去芒硝,并减枳实、厚朴用量以轻下热结(参《伤寒论》小承气汤)。若燥实在下,而痞满之证未具或较轻者,去枳实、厚朴,加甘草以缓下热结(参《伤寒论》调胃承气汤)。
  【鉴别】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二方皆为大承气汤类方。三个承气汤均用大黄以荡涤胃肠积热。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大黄牡丹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皮一两(3g)芒硝三合(9g) 桃仁五十个(9g)冬瓜仁半升(30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主肠痈,乃湿热郁蒸,气血凝聚所致。方中大黄通腑泻热,活血行瘀;牡丹皮凉血散瘀,二者合用,泻热行瘀,以除肠中湿热瘀结为君。芒硝泻热软坚,助大黄泻热通肠,疏通壅滞,荡涤湿热;桃仁破血行瘀,合丹皮凉血散血,破瘀消肿共为臣。冬瓜子清肠除湿,消痈排脓为佐。综观全方,苦寒泻下、清热除湿、活血化瘀三法并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使肠中湿热瘀血迅速荡除,则痈自散而肿自消。
  【化裁运用】热毒较重者,酌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等以增清热解毒之力;瘀结较甚者,酌加赤芍、乳香、没药,以助活血止痛之效。
  大陷胸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甘遂 大黄 芒硝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痛,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拒按,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或短气躁烦,心中懊侬,舌上燥而渴,苔黄腻,脉沉紧,按之有力。

  三、温下
  温脾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大黄五两(15g)干姜、当归各三两(各9g)附子、芒硝、人参、甘草各二两(各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配伍意义】本方治证由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治宜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举。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药,用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脾阳,温散寒凝,配大黄泻积滞。大黄虽属苦寒,但与大热之附子相伍,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芒硝咸寒。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祛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共为佐药。甘草既助人参益气为佐,又可调和诸药为使。合方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大黄附子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阳虚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

  四、润下
  麻子仁丸(脾约丸)
  【方源】《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二升(500g) 杏仁一升(250g) 芍药半斤(250g) 枳实(炙)半斤(250g) 大黄一斤(500g) 厚朴一尺(250g)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配伍意义】 本方治证由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肠失濡润所致。治宜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之法。方中麻子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芍药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助君药滋润肠燥,同为臣药。大黄泻热通便,除肠胃燥热;枳实、厚朴行气破结,并助大黄通便之力,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均为佐药。蜂蜜甘润而缓,和丸既增本方润燥滑肠之功,又可缓和大黄、枳实、厚朴攻下之力。综观本方,既用小承气以泻热通便,又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
  方歌:麻仁丸治脾约证,枳朴杏黄蜜芍同。肠燥津亏便难解,润肠泄热腑气通。
  趣味记忆:布什妈要大白杏。
  厚朴 枳实 火麻仁 芍药 大黄 白蜜 杏仁
  济 川 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肉苁蓉二至三钱(6~9g)当归三至五钱(9~15g) 牛膝二钱(6g) 泽泻一钱半(4.5g)枳壳一钱(3g) 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1.5~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肾虚开合失司所致。治宜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之法。方中肉苁蓉甘咸而性温,温肾益精,暖腰润肠,为君药。当归补血润燥,润肠通便;牛膝性善下行,益肝肾,壮腰膝,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妙用升麻以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相反相成而助通便之功,以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治其本,又能润肠通便以治标。补中有泻,降中有升,具有“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的配伍特点。

  五、逐水
  十枣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
  (2)实证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服用方法度其意义】
  原方服法:三味等分,各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现代用法:上3味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l0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服法意义:三药皆毒峻之品,易伤正气,故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缓三药之毒性和峻烈,使下不伤正;峻逐之后,胃肠必伤,故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以利正气恢复。
  【配伍意义】 本方证由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水饮泛溢肢体所致。治宜攻逐水饮之法。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是为君药。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均为臣药。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则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且逐水饮,消肿满之功甚著。然三药峻猛有毒,易伤正气,故以肥大枣十枚为佐,煎汤送服,寓意有三:既可益气护胃、培土制水以邪正兼顾,又可缓和诸药的毒性及峻烈之性,使下不伤正,且可减少药后反应。四药合用,共成峻下逐水之剂。

  六、攻补兼施
  黄龙汤
  【方源】《伤寒六书》
  【组成】大黄(9g) 芒硝(12g) 枳实(6g) 厚朴(3g) 当归(9g) 人参(6g) 甘草(3g)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煎一沸,热服为度(现代用法:上药加桔梗3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芒硝溶服)。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邪热与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气血不足所致。故当泻热通便、补气养血为治。方中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即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急下以存阴。人参、当归益气补血,且使攻不伤正。配桔梗开肺气以利大肠,以助通腑之大黄,上宣下通,以降为主。姜、枣、草补益脾胃,助参、归补虚,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攻下热结,又补益气血,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综观本方,用药精妙,配伍得当,攻补兼施,为邪正合治之良方。

锦心素颜 发表于 2014-11-24 16:35

谢谢分享!赞一个!你辛苦啦!{:8_271:}{:8_279:}

神小风 发表于 2014-11-24 21:00

学习

杜金 发表于 2015-2-3 12:42








2015大苗老师网络班报名中
链接到外部地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