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觉 发表于 2014-11-24 14:4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笔记(二)

                                                                                  第二单元 解表剂
  一、概述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是为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而设。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外邪从肌表而出。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深入,变生他证。本类方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本类方剂相应地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及扶正解表三类。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组方,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本类方剂在服法上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
  (3)服解表剂的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4)服解表剂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5)若表邪未尽,而见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二、辛温解表
  麻黄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麻黄三两(9g) 桂枝二两(6g) 杏仁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郁而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桂枝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为臣。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杏仁降肺利气,与麻黄相配,宣降并用,以增强解郁平喘之功为佐。炙甘草既调麻、杏之宣降,又缓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为使。诸药合用,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表解,白然寒热除、疼痛止而喘咳亦平。
  【化裁运用】素体多湿,又感风寒,症见身体烦疼、恶寒无汗者,加白术,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参《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
  若风寒束表,里有郁热,症见恶寒发热、身疼痛、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者,倍麻黄,加石膏及生姜、大枣,以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参《伤寒论》大青龙汤)。
  若风寒伤肺,鼻塞声重,咳嗽胸闷者,去桂枝,加生姜,以宣散肺中风寒(参《局方》三拗汤)。
  素体痰多者,再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宣肺解表,祛痰止咳(参《局方》华盖散)。
  桂枝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
  【用法】(1)适寒温,服一升。(2)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3)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4)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5)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6)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证候,乃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证。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外感风寒,而以风邪为主,卫为风伤而不固,营阴失护而外泄,肺胃失和之故。风寒在表,治当辛温发汗以解表。但证属表虚,腠理不固,营卫不和,又不宜过散,故拟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法。方中桂枝解肌发表,以散在表风寒为君。芍药益阴敛营,以顾营阴之耗为臣。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既助桂枝发表,又能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同用,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共为佐。炙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兼调和诸药为使。本方药仅五昧,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滋阴和阳,使风寒外解,营卫和调,自然诸症悉除。
  【化裁运用】本方适应范围较广,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因此,不单可以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症者,都可酌情化裁使用。
  若外感风寒,项背强而不舒,反汗出恶风者,是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可酌减桂、芍用量,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参《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
  若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或风寒在表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下气平喘(参《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若表证发汗太过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可加大桂枝用量,以温通心阳,降逆平冲(参《伤寒论》桂枝加桂汤)。
  若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症见腹满时痛者,则当倍用芍药,以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参《伤寒论》桂枝加芍药汤)。
  九味羌活汤
  【方源】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 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各9g)、细辛五分(3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各6g)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配伍意义】 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所致。治宜疏风散寒,祛湿解表,兼清里热之法。方中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兼治太阳经头痛而为君药。防风、苍术发汗祛湿,助羌活解表祛邪,同为臣药。细辛、川芎、白芷祛风散寒,止头身痛而为佐药;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之弊,也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全方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香苏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附子 紫苏叶 陈皮 炙甘草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所主证候,乃气滞外感之证。是证不行发散,在表之风寒不解;不理气机,在里之郁气不除,治当理气解表。方中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和中为君。香附行气开郁为臣。陈皮理气化湿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兼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使表解气畅,诸症自除。
  小青龙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麻黄三两(9g)、桂枝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 芍药三两(9g)、半夏半升(9g)、五味子半升(6g)、甘草(炙)三两(6g)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证候】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素有水饮之人,脾肺之气必虚。今又外感风寒,水寒相搏,皮毛闭塞,则肺气益困。风寒外束,水饮内迫,肺寒气逆,所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甚则水饮溢于肌肤而致浮肿身重等症。治当解表与化饮配合。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气为君。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为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中;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共为佐。炙甘草益气和中,缓峻和药为佐使。八味相配,升降并用,发中有收,刚柔相济,外解风寒,内蠲水饮,一举表里两治,使风寒解,水饮去,肺气复舒,宣降有权,自然寒热除而喘咳止,诸症悉平。
  【化裁运用】若外邪与内饮相搏,兼有郁热,症见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酌加石膏,以清邪热、祛除烦躁(参《伤寒论》小青龙加石膏汤)。
  止嗽散
  【方源】 《医学心悟》
  【组成】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陈皮一斤、甘草(炒)十二两
  【用法】 共为末,每服6~9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水煎服。
  【功用】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外感风寒经服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亦颇适宜。
  【配伍意义】本方所主证候.乃风邪犯肺,肺失宣畅,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所致。治宜宣肺利气,疏风止咳。方中紫菀、百部止咳化痰为君。白前降气化痰,桔梗宣肺祛痰,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为臣。少配荆芥疏风解表,轻宣肺邪,使风散痰化,肺气复舒,咳嗽自已:陈皮理气化痰,共为佐。甘草止咳化痰,以助祛痰止咳为使。
  本方集一派温润和平之品而成,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为治疗诸般咳嗽的常用方剂。外感内伤及新久咳嗽俱可使用,尤以外感咳嗽较久而表证不著者为宜,阴虚劳嗽非宜。

  三、辛凉解表
  银翘散
  【方源】 《温病条辨》
  【组成】 连翘一两(30g)银花一两(30g)薄荷六钱(18g)牛蒡子六钱(18g)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竹叶四钱(12g)桔梗六钱(18g) 生甘草五钱(15g)
  【用法】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勿过煎,去滓温服。亦可作汤剂,加苇根(18g)水煎服,其余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外合皮毛,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肺受温热邪毒,熏灼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肃,故咳嗽。治当辛凉透表,透邪辟秽,清热解毒。方中银花、连翘透邪解毒,辟秽解毒为君。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剂芥穗、淡豆豉辛温发散,以助逐邪解表之功共为臣。桔梗、甘草宣肺利咽止咳,竹叶、芦根清热生津为佐使。综观全方,其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二是于辛凉清透之中配以小量辛温发散之品,既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方歌:辛凉平剂银翘散,薄草芦根豉蒡煎。芥穗桔梗淡竹叶,透表清热解表先。
  趣味记忆: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竹叶,淡豆豉 荆芥穗,牛蒡子 薄荷 金银花 甘草 芦根 桔梗 连翘。
  桑菊饮
  【方源】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杏仁二钱(6g)薄荷八分(2.5g)桔梗二钱(6g)连翘一钱五分(5g)芦根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鉴别】 桑菊饮与银翘散均为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两方中都有连翘、桔梗、薄荷、芦根和甘草,但桑菊饮还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大,但解表清热之力逊于银翘散,称之为“辛凉轻剂”,适用于表证较轻,邪犯肺络,以咳嗽为主症者;银翘散还有金银花、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较强,称之为“辛凉平剂”,适用于表证较重、发热、口渴、咽痛较明显者。
  方歌:辛凉轻剂桑菊饮,薄草芦根桔杏翘。疏风清热宣肺气,风温咳嗽服之妙。
  趣味记忆: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薄荷 桑叶 杏仁 菊花 甘草 芦根 桔梗 连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麻黄四两(9g) 杏仁五十个(9g) 石膏半斤(18g) 甘草(炙)二两(6g)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者。
  【配伍意义】本方证是由外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而致。治宜辛凉透邪,清热平喘之法。方中麻黄辛温,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解肌以清热。二药一温一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既消除致病之因,又调理肺的宣发功能,共用为君。石膏用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与石膏相伍则清肃协同,是为臣药。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四药合用,解表与清肺并用,而以清为主;宣肺与降气结合,而以宣为主。共成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功。
  柴葛解肌汤
  【方源】(《伤寒六书》)
  【组成】柴胡6g 葛根9g 黄芩6g石膏5g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 生姜3片 大枣2枚甘草3g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升麻葛根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升麻10g 葛根10g 芍药6g 炙甘草3g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四、扶正解表
  败毒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川芎、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甘草各三十两(各900g)生姜、薄荷各少许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 g),加生姜、薄荷各少许,水煎去滓热服。亦可作汤剂,入生姜、薄荷各少许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配伍意义】正气素虚.复感风寒湿邪,邪正交争于肌腠之间,故憎寒壮热而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闷。外感风寒湿邪,治当发汗解表,但正虚不能驱邪外出,故拟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为法。方中羌活、独活疏风散寒,除湿止痛,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为君。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解肌退热,助羌活、独活解表逐邪,宣痹止痛为臣。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合而利肺气,除痰湿而止咳嗽为佐。人参、甘草益气,既扶正以助祛邪,又使祛邪不伤正、原方“入生姜、薄荷煎”,亦是助发散外邪之意,共为佐使。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歌:败毒参姜羌独芎,柴枳前桔草薄苓。正虚外感风寒湿,益气解表祛湿灵。
  趣味记忆: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参苏饮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紫苏叶、葛根、姜半夏、前胡、茯苓各三分,橘红、桔梗、枳壳、木香、 炙甘草各半两,生姜7片,枣一枚。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配伍意义】本方为素体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者设。治当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方中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前胡降气祛痰、疏散风邪,葛根解肌发表、透邪退热,橘红、半夏理气化痰,枳壳、桔梗宽中快膈,木香行气调中,茯苓健脾渗湿,人参益气扶正,甘草补气安中,兼和诸药。煎加姜枣,既协苏叶、葛根散邪,又助人参、甘草扶正。诸药相配,补散并用,扶正祛邪,使风寒散,痰湿除,肺气舒,诸症自失。
  【鉴别】参苏饮与败毒散都有人参,均用于风寒表证,兼顾气虚之体。但参苏饮偏于理肺化痰,用于外感风寒,内有痰阻气滞者;败毒散则偏于解表,主治风寒湿邪在表之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麻黄二两(6g) 附子一枚(9g) 细辛二两(3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加减葳蕤汤
  【方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生葳蕤二钱至三钱 生葱白二枚至三钱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 桔梗一钱至钱半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 大枣二枚 炙甘草五分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证候】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配伍意义】本方为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者设。阴虚外感,滋阴则恋邪,发表必更劫其阴,汗源不充,则外邪不为汗解。治宜滋阴与发表并用。故方用生葳蕤(玉竹)滋阴润燥,滋而不腻,既资汗源,又润肺燥;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共为君。配葱白、豆豉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表邪为臣。佐白薇清内热,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血,均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综观全方,葱白、豆豉虽性温,得葳蕤、白薇之寒,则无助热劫阴之虑;葳蕤之滋润,得葱白、豆豉、薄荷、桔梗之宣散,而腻滞无恋邪之忧。诸药合用,使表解热清,肺卫宣畅,则头痛、身热、咳嗽等症自除,而咽干、口渴,心烦亦减。

锦心素颜 发表于 2014-11-24 16:35

谢谢分享!赞一个!你辛苦啦!{:8_271:}{:8_279:}

神小风 发表于 2014-11-24 21:00

学习

杜金 发表于 2015-2-3 08:37








2015大苗老师网络班报名中
链接到外部地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