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杜霞 发表于 2013-7-12 23:05

2013年度临床助理医师外科学辅导:股骨粗隆间骨折

2013年度临床助理医师外科学辅导:股骨粗隆间骨折

概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上端上外侧为大转子,下内侧为小转子。在大小转子之间均为松质骨。转子间处于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是承受剪式应力最大的部位。由于力线分布的特殊性,在股骨颈、干连接的内后方,形成致密的纵形骨板,称为股骨距。板状面稍成弧形,沿小转子的前外侧垂直向上,上极与股骨颈后侧骨皮质相连,下极与小转子下方的股骨干后内侧骨皮质融合,前缘与股骨上端前内侧骨皮质相连,后缘在股骨上端外后侧相连。股骨距的存在决定了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患者平均年龄比股骨颈骨折患者高5~6岁。由于粗隆部血运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但甚易发生髋内翻。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较多。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在跌倒时,身体发生旋转,在过度外展或内收位着地;或跌倒时,侧方着地,大转子直接撞击,均可发生粗隆间骨折。由于粗隆间是骨囊性病变的好发部位,因此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二、分类

1、根据骨折后股骨距的完整性分为:

(1)稳定性骨折:股骨距的完整性未受到破坏;

(2)不稳定性骨折:股骨距不完整。

2、参照Tronzo和Evans分类

Ⅰ型:单纯转子间骨折,骨折线由外上斜向下内,无移位;

Ⅱ型:在Ⅰ型的基础上发生移位,合并小转子撕脱骨折,但股骨距完整;

Ⅲ型:合并小转子骨折,股骨距被破坏,有移位,常伴有转子间后部骨折;

Ⅳ型:伴有大小转子粉碎性骨折,可出现股骨颈和大转子冠状面的爆裂骨折;

Ⅴ型:为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由内上斜向下外,可伴有小转子骨折,股骨距被破坏。

临床表现

患者多为老年人,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下肢短缩及外旋畸形明显,可达90°。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检查时可见患侧粗隆升高,局部可见肿胀及瘀斑,局部压痛明显。扣击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Х线片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

诊断和鉴别诊断

明显外伤史,患肢疼痛,活动受限。下肢短缩及外旋畸形明显,可达90°。往往需经X线检查后,才能确定诊断,并根据X线片进行分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状与股骨颈骨折相似,但后者局部疼痛、肿胀、功能丧失、患肢缩短等较前者轻,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一般在45°-60°之间。

**** Hidden Message *****

锦心素颜 发表于 2013-7-13 00:02

谢谢分享!!!

董永明 发表于 2013-7-13 00:19

感谢版主的分享。。。

乐淘淘 发表于 2013-7-13 09:37

谢谢分享!

甜甜的麦芽糖 发表于 2013-7-14 18:08

谢谢分享 !

酔幸福 发表于 2013-7-15 11:38

谢谢分享!!!

私念 发表于 2013-7-15 23:33

{:soso_e100:}

The_only_ヾ 发表于 2013-8-11 22:39

3333333333333333333

asdfasdas 发表于 2013-8-14 03:23

宝贝54520 发表于 2013-8-27 23:08

{:7_239:}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13年度临床助理医师外科学辅导:股骨粗隆间骨折